关于大禹
禹是古代夏后部落的首领,姒姓,后称大禹(伟大的禹)、夏禹、戎禹,因治水功劳伟大,舜死后担任部落联盟领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开国之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治水英雄。据记载和专家考证,大禹生于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石纽村。《竹书记年·帝禹夏后氏》载:“母曰修巳,出行,见流星贯昂,梦接意感,既而吞神珠,修巳背剖而生禹于石纽。”帝王世纪云“禹生于石纽,长于西羌,夷人。年二十而用,三十二而洪水平。”《蜀王本纪》载“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其地名痢儿畔。禹母吞珠孕禹,坼腹而生,于县塗山娶妻,生子启”。汶山郡广柔县即今北川县境。郦道元《水经注》也载“禹生于蜀之广柔县石纽村。”《四川通志》载“大禹庙在(石泉)县东南石纽山下,邑人以禹六月六日生,是日裸享,岁以为常”。许多专家学者经研究考证认为大禹为
四川北川县人,北川有许多有关大禹的传说和遗迹,如石纽、禹碑、神禹故里坊、誓水柱、禹穴沟、禹王庙等。
值得注意和研究的是也有学术观点认为大禹是今临夏州广河县人。甘肃著名学者冯国瑞在其《炳灵寺石窟勘察记》中言:“所以从汉代追远的传说,夏禹的事迹在这条水上(即大夏水),甚至说是夏的发祥地。郦道元引《晋书·地道记》说:‘大夏县有禹庙,禹所出也……’我们这次到宁定,看见当地人收藏的彩陶多种,有四双手人的画像,当然是象征劳动创造的意义。还有宁定人普遍把彩陶叫‘夏陶’,又在临夏区民间话有‘好夏家’、‘这夏家难惹’等,也是有力的证据。”这里提出大禹是大夏县人。大夏县在今广河县阿里麻土乡,大夏水即今广通河。
关于大禹导河积石
大禹导河积石这是专家学者肯定了的事实。许多古代文献中追述记载了大禹导河积石这一彪炳千秋的大事。据《尚书·禹贡》载大禹治水“浮于积石,至于龙门”,《史记·夏本纪》载“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会于渭汭。”“导河积石,至于龙门”。《汉书·沟洫志》载“《夏书》:禹堙洪水十三年,过家门不入……唯是为务,故导河自积石,历龙门。……至于大伾”。清粱份《秦边记略》云:“盖黄河入中国,始于河州,禹之导河积石是也。”这些记载,虽是后人追述记载的大禹的功德,但应当是可信的,大禹治水最先从水患最烈的黄河开始,而治理黄河,先从黄河上游的积石开始,从此,大禹完成了惊天动地的治水事业,从此,积石也以大禹导河的源头而名扬天下。
大禹治水的积石山,指小积石山,系祁连山延伸部分,在临夏州西界中南段自南而北走向排列,南起土门关,北至黄河边,是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的主要山脉。小积石山北端被黄河拦腰切断,形成一条长约二十五公里的峡谷,这条峡谷就叫积石峡,是黄河上游著名的峡谷,传说是大禹治水开凿而形成的。
据史书记载上古尧帝时期,洪水滔天,神州汪洋一片,禾稼淹没,百姓无家可归。尧帝派鲧带领百姓去治理,鲧采用筑堤堵水的办法,但这儿堵住了,那儿又冲毁了,最后劳民伤财,以失败告终。尧帝便把鲧处死了,并接受舜的建议,命鲧的儿子禹任治水首领,继续带领百姓去治理洪水。父亲的被诛,给禹极大的心灵震憾,他感到了肩上的担子之重和治理洪水任务之艰巨。他认真分析父亲治水失败的原因,总结失败的教训,决定进行实地考察后再确定治理洪水的办法。他先从洪灾最烈的黄河开始,循河逆流而上,来到积石山,看到黄河被巍峨高耸、绵延百余里的积石山所堵,洪水壅聚,一片泽国,若逢雨季或暴雨时漫溢出来,咆哮而下,四处横流,造成九州之内的洪灾。他分析,如果凿开一个口子,把黄河水泻出去引入河道,疏通壅塞,归向大海,就能治住洪水的泛滥,消除水患。于是,他决定先凿开积石山,这样便开始了他功盖千秋的治水大业。他带领万名百姓,用石斧、石刀、石铲、骨铲、木耒等简陋的工具,夏日顶着烈日,冬天冒着寒风,吃、住、干在积石山上。禹作为治水首领,身先士卒,不怕苦,不怕累,顽强地开凿,积石山终于被凿开,黄河水从凿开的缺口飞泄而出,顺着开出的河道欢快地向东流去。这凿开的缺口就是今天的积石峡。从凿开积石山,疏导黄河中,大禹总结出了治理洪水的成功经验――疏导法。治理完黄河后,他带领百姓又用此法治理了江、淮、汉、济等江河的水患,完成了惊天动地的治水事业,赢得了九州百姓的拥戴和舜帝的高度赞扬和赏识,被舜选为继承人,舜死后成为部落联盟的领袖,成为上古时代“五帝”之一。
积石峡中留下了许多大禹导河传说的遗迹,如禹王石、大禹斩蛟崖、骆驼石、天下第一石崖、禹王庙等。
关于大禹导河积石文化
积石山有丰厚的大禹导河积石的文化积淀。
历代显宦高官、巡边大吏和文人学士前来河州,大都要到积石山考察、游历、观光大禹导河遗迹,到禹王庙瞻仰、祭奠大禹,还留下了许多有关大禹导河的诗章。
临夏历史上第一部地方志――明嘉靖本《河州志·文籍志》,共共录诗赋(110)多首,而咏及大禹导河的近(20)首之多,还有三篇禹王庙碑记。作者涉及元、明两代,主要是明人。这些作者之中,有朝廷显宦高官、巡边大吏,有谪居河州的重臣、幕僚,有名倾当朝、千古流芳的文人学士。如元进士杨仲弘,明曹国公李景隆,明御史李玑、范霖、张涣、沉越、张鹏,都御史杨一清,副使王锦、吴铠,谪居河州的大学士解缙,由刑部主事谪职任河州同知的鲍龙,河州儒学教授高弘等。这些诗作大多以《题积石》和《禹王庙》为题,讴歌了大禹导河积石的不朽功业,或豪放雄奇,或清丽高雅,诗情万斛,情思澎湃,堪称诗中上品。清河州知州王全臣的《积石》,任河州监收兼捕务茶马同知临洮府事的郭朝佐《积石》,受聘主讲兰山书院的著名诗人吴镇《积石》,河州进士张和的《积石奔流》,河州名士罗锦山《积石奔流》,河州名士祁魁元的《登积石山感怀》、《望积石》等,也是歌咏大禹导河积石的诗中珍品。民国时期名闻三陇的河州诗人张质生的《禹王石歌》、《积石神功》、《忆积石关禹庙旧址》等也是歌颂大禹导河积石的上乘之作。新中国成立后,州内外的学者、诗人或官员也创作出了数量不菲的关于大禹导河积石的诗作。
这些丰富的诗赋是大禹导河积石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表现出了大禹导河积石文化底蕴的厚重。
禹王庙不仅是后人对大禹的祭祀场所和大禹导河积石的纪念,也是大禹导河积石文化的一个载体。过去在积石关内关门村黄河南岸台地上还建有禹王庙。禹王庙原在积石关外,明弘治甲子((1504)年),巡按御史李玑重修,有诗匾、碑文。嘉靖三年((1524)年)御史卢向之奉命巡按陕西,路过禹王庙,看到庙宇残败不堪,于第二年((1525)年)将禹王庙移到关内,增展基地,扩建庙宇。明嘉靖本《河州志》载:庙宇“东向,中为殿六楹,设神位,肖像龛幕;后为寝殿八楹,左右各为庑,前后共十有六;绕以周垣,广一丈,计八十有五,袤二百丈,前为重门,各四楹,题额如制”。建筑宏伟,闻名遐迩,盛极一时。当时纂修成《河州志》的河州名士吴祯撰写了《禹王庙记》,尚书彭泽和总制唐龙分别撰写了《重修禹王庙记》。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河州知州王全臣又在旧地重修禹王庙,“面河北向,为大殿,左右廓,庙门,周以土垣,足给祭祀而已”。还亲自撰写了《重修禹王庙碑记》。
禹王庙建成后,朝廷还派遣官员专程致祭,地方政府每年也派员祭祀。明嘉靖本《河州志》载:嘉靖丙午,嘉靖皇帝差遣山东道监察史胡彦到禹王庙祭祀,并撰写了《禹王庙祭文》。明嘉靖本《河州志》还记载:“嘉靖乙酉,巡按御史卢问之增展基址,开阔庙宇,奏准命州春秋祭祀。”到了清代,皇帝也差遣官员前来祭祀,有时皇帝还御撰祭文,设醴祭奠。足见当时积石禹王庙的地位和朝廷对禹王庙祭祀的重视。以后禹王庙几遭兵燹,遗址逐渐鲜为人知。
由于大禹导河积石的历史事实、遗迹及丰厚的文化积淀,辛亥革命后,(1913)年河州还被为导河县。
大禹精神
从华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看,大禹精神,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化身,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求生存、求发展的坚强意志和公而忘私、为民造福的奉献精神,勇于探索、务实求真的科学精神,是中华民族奋进的大旗、精神力量的源泉。大禹精神,可归纳为“公而忘私,勤政为民的奉献精神”,“革故鼎新、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谦虚谨慎、廉洁奉公的自律精神”,“体察民情、和谐发展的民本精神”。
公而忘私、勤政为民的奉献精神。大禹受命统率全国治水事务,始终以为民造福为己任。大禹“十三年在外,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公而忘私、执政为民的代名词。革故鼎新、务实求真的科学精神。禹父治水九年,采用“湮”、“障”之法,没有成功。大禹认真总结前人治水教训,组织了全国性的大地测量,精研山水地理,虚心学习各地治水经验,提出了因势利导即疏导的治水方针,这种疏导方法,不仅利于治水,而且对于治国治民也具有借鉴作用。
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大禹为了治水伟业,吃粗茶淡饭,穿破衣服,住简陋房屋。他终日跋涉在山川大地,年龄不过三十,却面貌憔悴苍老,腰弯了,腿曲了,臣民见了,都不禁伤落泪。正是他这种身先士卒、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成就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人类战胜自然的典范。
体察民情、和谐发展的民本精神。大禹在带领人民治理洪患的艰苦历程中,最广泛地接触了人民,最深切地了解了民情,最真切地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形成了以“敬民、养民、教民、护民”为主要内容的“民本”思想。大禹深切地了解到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它努力推动各民族的交流、渗透和融合,促进了华夏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谦虚谨慎、廉洁奉公的自律精神。舜评价大禹说:“成治水之功,行声教之言,成就最大。勤劳于国,尽力沟洫。节俭于家,卑宫菲食。谦恭而不自满,可谓贤才之最。备爱赞美而不骄,天下无人敢与之争能;不尚征伐而战绩斐然,天下无人能与争功。”
作者:董克义,积石山县县志办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