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国古代有个麻古的仙女,曾经多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沧海出桑田的成语由此而来.。历史上有许多文明如西亚底格里斯与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古罗马的庞培城预计深埋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地下神秘故国,都是在一种地球内部力量诸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的作用下毁灭的。地球上千姿百态的地形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变化,我们只能凭海洋生物的化石判定喜马拉雅山千万年前是一片汪洋,凭恐龙足印化石判定永靖盐锅峡镇老虎口1.7亿年前的保罗纪曾是恐龙的乐园,凭从海底下或沙漠中挖掘的废墟推测古罗马文明消失前的繁荣。
毁灭性的情景,我们只能从化石的对比中去想象。这类灾难,对于现在的人类,似乎离得遥远了。人类更深切的感受灾难,往往是从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和寒潮等气象灾害开始。人类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与自然的斗争史。
驻足在浙江绍兴大禹陵前,不能不想起中国的母亲河黄河。酒后的李白可以抒发“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情,因为经过多少人的治理,黄河早已驯服。他在李白眼里很壮美。如果大禹会作诗,“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首《易水寒》肯定轮不到荆坷来做。大禹用形体语言在开天辟地后的美丽国土上作了一首壮美的诗。
他的父亲鲧在黄河泛滥成灾的关键时期被尧任用治理洪水。鲧办事果断但刚愎自用,临行前对尧拍胸脯,说治不好洪水甘愿受罚。鳏不断地命人挑土运石、“造嘀筑坝”,企图将滔滔洪水挡住。可是黄河水势太猛,受阻后更如笼中困兽左冲右突。结果黄河灾情更加严重,村庄房倒屋塌,百姓死伤无数。鲸历尽心血,治水九年,但黄河仍然没被治服。舜继位后,将鳏杀掉,却偏偏任用鲸的儿子禹来治理洪水。禹忍着失去父亲的悲痛踏上了治理黄河的征途。”
禹总结父亲鲧治水失败的教训,放弃了筑坝堵水,改用疏导的方法。大禹治水的次序是先干旱的内陆流域,而后道半干旱和半湿润的下游流域。《水经注》有“导河积石,至于龙门”、“施工发于积石”的明确记载。《禹贡》中也有积石之名。大禹历经千辛万苦,费尽周折治水,先后总共花了13年的时间,期间“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他路过家门时,儿子“呱叭”坠地,他未顾得上去看一眼,便匆匆赶去治水,第二次路过家门时,儿子“呀呀地开始学说话,他咬咬牙还是未进家门”第三次路过时儿子已经长到10岁,为了完成治水大业,他又毅然再度放弃回家看看妻儿的念头,大禹治水的故事虽说仅仅是神话传说而已,但他的精神却深深的感动和激励着后代华夏子孙们。不知是人们为了纪念大禹还是大禹的家真是在这里,如今在临夏县的北塬三角有个禹王庄,全村皆姓王,自称是禹王的后代。
现在就让我们到积石山的大禹庙去看看。
这座庙是1490年修建的,它袁兰的位置在积石关西面。1524年移到积石关关门村黄河南岸台地上。明代兵部尚书彭泽到过这里,他写道:洪水之害,莫大于河,禹之神功,尤于河居多。积石河流险扼之地,禹所亲历,禹王庙修过多次,屡遭兵焚,屋倒庙塌,但禹王石遗迹尚可辨认。
禹治水成功后舜喜出望外,召集了华夏部落联盟的酋长们,开了一次庆功大会,会上举行了隆重的祭祖仪式,并给禹颁赐了玄圭。玄圭是用黑色的玉石琢磨而成的礼器。这件珍贵的礼器,后人没有眼福看到它,然而相传禹导河时憩息过的一块巨石,现在仍然立在黄河边上,证明着大禹足迹所至之远。
“禹王石”高2.7米,宽2.3米,长3.3米。全身青黑光滑,像一个刚剃光头的和尚,卧在青草坡上。温暖的祥光照映着它的巨大的身躯,反射着亮光。青石顶部平整的表面上,相传大禹憩息过的坐痕清晰可见。当地人说它是神石,每到农历初一、十五,附近的人们都会到这块巨石旁来祭祖治水、分天下为九州的先祖大禹。
作者:董克义,积石山县县志办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