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家文化官网,欢迎您!

齐家文化网

  • 官方微信官方微信
    • 100-100
  • 齐家文化博物馆齐家文化博物馆
    • 100-100
1200-300
夏禹文化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齐家文化研究会 > 夏禹文化 >

大夏古城—华夏第一城

  根据现有的史料和考古证明,我国最早的城市出现于原始社会末期。这个时期从考古文化上说,大体相当齐家文化时期,即公元前(2000)多年,即距今约4350─3950年。从中国历史上说,相当于黄帝时代,即尧舜禹时期直到夏朝,期间经历数百年。

  在当时的条件下,为预防野兽与洪水的侵害,为了预防别的部落争夺食品和财物,在驻地周围筑起简陋的夯土墙垣,或是在居地周围挖出一条又深又宽的壕沟,用挖壕沟时挖出的土,筑成一道坚固的土墙;或是利用现有的沟壑,再加挖掘加工,用挖出的土夯筑土墙,修成具有防御性能的驻地和城堡。另外在一些较大的居民点或部落联盟中心地区,筑出规模更大、质量更好、结构更复杂、用途更多的土墙围子。这样,最原始的城堡就出现了。

  据史料记载,“城”最早出现于黄帝(尧)时期。《黄帝内经》载:“帝既杀蚩尤,因之筑城。”《轩辕本纪》载:“黄帝筑城邑,造五城。”《康熙字典》解释“城”字云:“黄帝始立城邑以居。”[《康熙字典》,上海书店出版社,(1985)年(12)月第(1)版,第(244)页。]意思是黄帝筑建了城邑,住在了里面。

  什么是“城邑”?《左传》曰:“邑曰筑,都曰城”[《左传·庄公二十八年》。]]。《说文解字今释》曰:“城,盛民也。从土,从成,成亦声。”[东汉·许慎《说文》;《说文解字今释》下册,岳麓书社出版,(1997)年(7)月第(1)版,第(1964)——(1965)页。]《礼记》曰:“城郭沟池以为固”[《礼记·礼运》。]。“城”从土,从成,成亦声。“成”意为“百分之百”、“完全”。“土”指阜堆。“土”与“成”联合起来表示“完全用土垒筑的墙圈”、“百分之百的土筑墙圈”。“城”的本义为防卫性墙圈,即防卫用的一圈用土垒筑的完整土墙。“城”和“市”为两个概念。“城”是指有防御性围墙的地方,能扼守军事要冲,防守军事据点的功能。《墨子·七槵》曰:“城者,所以自守也。”“市”是商品交易之所。《周易·学辞》曰:“日中为市,致天下之事,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黄帝(尧)时代的夏鲧和夏禹时出现了“九仞之城”和“城郭”,是中国最早的城郭。《吕氏春秋·君守篇》:“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吴越春秋》载:“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民,此城郭之始也。”《博物志》云:“禹退作三城,强者攻,弱者守,敌者战,城郭禹始也。”[《太平御览》引《博物志》。]《辞海》解释:“城,旧时在都邑四周用作防御性的墙垣。一般有两重:里面的称城,外面的称郭。《管子·度地》:‘内为之城,城外为之郭’。”[《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8)月第(1)版,第(532)页。]《御批通鉴辑览》记载:“帝尧陶唐氏。甲辰六十有一载,洪水。命鲧治之,功弗成。时龙门未开,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江淮流通,无有平原高阜。帝求能治水者,四岳举鲧。帝乃封鲧为崇伯,使治之。鲧乃大兴徒役,作九仞之城,讫无成功。乙卯七十有二载,殛鲧于羽山。”[《御批通鉴辑览》清光绪壬寅三圣堂校正版。]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云:“昔者夏鯀作三仞之城,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伏,四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西汉淮南王刘安等著:《淮南子·原道训》。]这里刘安把“九仞之城”误写为“三仞之城”,把禹的父亲鲧称为“夏鲧”,说明这时候已经有“夏”这个地名了,而且鲧是“夏”的最高首领,因此他筑了“九仞之城”。“仞”古代计量单位:一仞,即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按照古代的礼制,天子的城高九仞,公侯为七仞,伯为五仞,子为三仞。

  黄帝是夏族,西羌人,鲧当然也是夏族、西羌人了。鲧被封为“崇伯”,却称为“夏鲧”,说明鲧的封地在“夏”的地方。鲧“作九仞之城”,超过了“伯”的规定而达到“天子”的规格,所以诸侯都背叛他。

  什么是“崇伯”?《辞海》曰:“伯,古时领导一方的长官。《周礼·春官·大宗伯》:‘九命作伯,’《礼记·王制》:‘分天下以为左右,曰二伯。’……通‘霸’,‘五伯’同‘五霸’。”[《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8)月第(1)版,第(232)页。]《说文解字》曰:“伯,长也。从人,白声。……徐灏《段注迁》:‘伯,兄弟之长也。引申为凡长之称。’”[《说文解字今释》上册,岳麓书社出版,(1997)年(7)月第(1)版,第(1068)页。]“崇”到底在什么地方?有多种说法。第一种是较为普遍的说法,即认为这个“崇”是崇山,说“古无嵩字,崇、嵩同用,崇山即今天的嵩县、伊川、汝阳、登封等地区。”[周明海:《有崇国兴亡简史》。]崇山就是嵩山,在河南省登封县境内。第二种是崇侯虎之崇国,在今陕西鄠县东,此崇为商之属国,与鲧并无关系。第三种是赵穿所侵之崇。《太平御览》卷一五五引《帝王世纪》云:“夏鲧封崇伯。故《春秋传》曰谓之‘有崇伯鲧’,国在秦晋之间。《左氏传》曰:‘赵穿侵崇是也’”。但是,“崇”也有多种解释,《尚书·舜典》:“放驩兜于崇山。”《注》:在澧州澧阳县。《国语·周语》“融降于崇山”注:“崇,高山也。夏居阳城,崇高所近。”东汉·许慎《说文》云:“崇,嵬高也,从山,宗声。【注释】嵬高:同义连用。王筠《句读》:‘嵬,高而不平也。崇则无不平意耳。’”[《说文解字今释》下册,岳麓书社出版,(1997)年(7)月第(1)版,第(1263)页。]《白虎通》云:“天子曰崇城,言崇高也。”其中《国语》、《说文》、《白虎通》解释与夏鲧“作九仞之城”之意相吻合。因为鲧被封为相当于天子的“崇伯”,他就筑了“九仞之城”,导致诸侯背叛。后来夏禹当上“夏伯”后,“坏城平池”,拆掉了“九仞之城”,填平了城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平息了叛乱。以此说明,鲧筑的“九仞之城”就在夏的地方。

  关于大禹平坏九仞之城事,除《淮南子》外别无记载。《御批通鉴辑览》的记载也并未提“坏城平池”之事,曰:“鲧乃大兴徒役,作九仞之城,讫无成功。乙卯七十有二载,殛鲧于羽山。”《太平御览》卷(192)引《博物志》曰:“处士东里槐,责禹乱天下,禹退作三城,强者攻,弱者守,敌者战,城郭禹始也。”这里的“退作三城”可能是大禹被封为“夏伯”后,拆除了鲧“九仞之城”中超过规定的部分,而保留了“伯”应当有的五仞之城,就是把城墙拆低了,拆除了“三城”即三仞,继续保留了鲧所筑之城,并进行了改造,筑了“城”和“郭”,所以“城郭禹始也”。

  大禹势力东移后,大夏城一直存在下来,一直是西部羌族首领驻地。《尚书·牧誓》记载,周武王伐纣时,有西部的羌人参加。西周末年周幽王宠爱褒姒,为了取得褒姒一笑,竟然烽火戏诸侯,后来西部犬戎[犬戎,即猃狁,也称西戎,羌族的一支,黄帝的后代。]攻克镐京,杀了周幽王,抢走了褒姒。中原诸侯闻讯,赶来救援,打退了犬戎,立原来的太子姬宜为天子,就是周平王。诸侯们走后,犬戎又经常进犯,周朝西边很多土地都被犬戎占了去。周平王恐怕镐京保不住,把国都搬到了洛邑,是为东周。这说明当时的羌族势力很大,威胁着中原政权,估计大夏起着指挥中心的作用。

  大禹“坏城平池”后,“合诸侯于涂山”,因“防风氏后至,禹诛之。”意思是因防风氏来迟了,被禹杀了。那么“涂山”在什么地方?《苏氏演义》云:“今涂山有四:一者会稽;二者渝州,即巴南旧江州是也,亦置禹庙于其间;三者濠州,亦置禹庙。郦道元《水经》云,周穆王古庙,误为涂山禹庙。《左传》注云,涂山在寿春东北,即此是也。其山有鲧、禹、启三庙,又有五诸侯城;四者,《文学音义》云:“嵞山,古之国名,夏禹娶之,今宣州当涂县也。”今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考勒乡有一地名曰当涂,该山称“当涂山”,与大禹“合诸侯于涂山”的山名吻合,此山距广河县大夏古城不足百里。如果今广河县大夏古城遗址就是当时鲧和禹修筑的“城郭”的话,那么,大禹在东乡县考勒乡“当涂山”召集诸侯,也是合情合理的。

  以此推断,当今大夏古城遗址,应当是黄帝时筑的简单城邑,夏鲧在此基础上,重筑了“九仞之城”,大禹拆除了超过规定的“九仞之城”,而保留了“五仞之城”,进一步筑建了“城郭”。到西汉以后,在原大夏古城的基础上设置了大夏县。以后历代对大夏古城均有修葺和扩建,使大夏县一直沿袭到宋代。

  所以,大夏古城应该是华夏第一城。城堡和城市的出现,说明已经进入阶级社会,社会物质有了较大的丰富,出现贫富之差,是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作者:马俊华,原临夏州教育局局长、临夏回民中学校长

分享到:

时间:2016-10-07   来源()   打印页面 阅读()
相关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齐家文化  |   齐家文化研究会  |   齐家文化博物馆  |   齐家文化研究  |   文化资讯  |  

    Copyrights©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甘肃省齐家文化研究会

    甘肃省齐家文化研究会 广河县齐家文化博物馆 主办

    地址:广河县城关镇北街22号 邮编:731300 电话:0930-5936016 传真:0930-5936016

    陇ICP备2021002768号  甘公网安备  号 甘公网安备 号

    技术支持:甘肃南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