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家文化官网,欢迎您!

齐家文化网

  • 官方微信官方微信
    • 100-100
  • 齐家文化博物馆齐家文化博物馆
    • 100-100
1200-300
夏禹文化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齐家文化研究会 > 夏禹文化 >

积石泄湖寻禹迹

  大禹神话,盛传于河州。

  无论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典《尚书》,还是民间口碑传说,都把大禹与河州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所谓“河州”者,就是禹从这里开始,疏浚黄河而留给河州人的纪念。《尚书·禹贡》中记载:“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底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油,至于大伍。北过洚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河州,曾在民国初年改为“导河县”,就是这个原因。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说:“洮水右合二水,左会大夏川水。水出西山,地源合舍而乱流,经金纽城南。”这里所谓金纽城者,在和政县蒿枝沟口,遗址尚存。

  又《水经注》引《十三州志》:“大夏县西有故金纽城,去县四十里,本都尉治。又东北经大夏县故城南。”

  又《汉书·地理志》:“王莽之顺夏。”

  又《晋书·地道记》曰:“县有禹庙,禹所出也。”

  又《水经注》曰:“北出山,注于洮水。”

  又郦道元《地理志》曰:“洮水北于枹罕,东入海河是也。”

  这几段记载说明了一个重要问题,即当时建置为枹罕的这片土地上有一个古老的县治,叫大夏县(在今广河县阿里麻土乡),王莽统治时叫夏顺县,历史上有名的治水英雄大禹就出生在这里。广河人管彩陶叫夏陶,曾出土画有四只手的人像,是“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造了世界”的最形象的材料。

  十六国时期陇西安阳人王嘉在他的《拾遗记》中专门写了夏禹治水的神话故事。故事说,唐尧之时,洪水泛滥,尧命夏鲧治水,九载无绩。鲧感到无地自容,沉羽渊,化为玄鱼。又有传说尧杀鲧于羽山,后舜复举其子禹治水。禹治水之时,过大泽则鼋鼍作桥,神龙为驰。禹开挖水道,黄龙用尾开掘在前,玄龟负青泥于后。禹穿凿之处,皆以青泥封记其所,使玄龟印其上。而实际的治水情况,并没有这样神奇,也没有这样浪漫,胼胝手足,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其真实写照。好在大禹治水本身就是一则神话,是古代劳动人民与洪水作斗争的形象写照。但大禹治水在临夏留下了许多可以指顾的遗迹,被历代人们所传颂。

  积石在何处?一说为现今炳灵寺石窟所处的方圆几公里的小积石山,一说在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乡的积石关内。现今多数人的观点,应以积石关以外的山系为大禹导河之起始处。

  唐宋之时,这里多战争。自元代开始,这里才被一些文人所重视,时有高雅之考察,凭吊大禹导河之功绩。根据明代《河州志》记载,最早来这里的是一位叫杨仲弘的元代进士。他题了一首诗,歌颂大禹治水:

  禹功疏凿过殷勤,宇内山川自此分。

  元气混沦通地脉,孤光迢递贯天文。

  金仗土秋当孕母,阴火潜渊夜欲焚。

  多少鱼龙争变化,总归西北会风云。

  到了明代,在这里修建了禹王庙。明嘉靖《河州志》:“禹王庙,在积石关,系古迹,弘治甲子((1504))巡按御使李玑重修,有诗匾碑文。”文中所谓“重修”,实际是“创修”。这本《河州志》的撰稿人吴祯写了一篇《禹王庙记》,载于志中。好在文字不太长,附录于此,

  以见梗概:

  积石,河所经也。《括地志》云:在河州枹罕县西七十里。山势万仞,峭拔苍翠,下流黄河,汹涌莫测。《书》曰:导河积石是也。逆流而过于昆仑之南,源于星宿海。顺流而下,至于龙门,入于海。然则积石之峡,诚天险也。自昔重门击柝,御暴以为重地。西通吐蕃,东障熙河,北界龙支,南接洮水。河属枹罕县,充国屯之。隋号积石镇,刘权镇之。唐李靖之驻兵,宋王韶之经略,咸在于此。至我大明混一天下,置河州卫军民指挥使司。将帅守臣,俱称其职;用夏变夷,文风丕振。弘治庚辰十月,侍御李公玑历此,作而扬曰:美哉!山河之固,金城形胜莫过此者,皆大禹圣人神功也。惟功在天下万世,神亦在天下万世。神既无往而不在,祀亦无往而不举。乃嘱守备蒋公昂创立祠宇,鸠材、相地、肖仪,经始勿亟,厥功告成,厥度维新。外而番夷,内而军民,瞻仰于是,皆知神禹之功,同天地大也。然人与神而致敬,神与人而介福。吾知皇图巩固,玉历延长。乐太平之化于亿万年之远矣。应祀之典,益于治道有如是哉。

  禹王庙在积石关内关门村台地上,残垣断壁,至今可寻。明嘉靖重修时有大殿(6)楹、寝殿(8)楹、两庑厢房(16)间、重门(4)间,规模是相当可观的。到了清代,每年皇帝差遣官员前来祭祀,并由皇帝御撰祭文,设醴祭奠。可见历代皇帝对大禹治水之功是相当尊崇的。

  从这篇记中可知,这处禹王庙,由明代巡按御史李玑委派河州卫守备蒋昂所修。

  明代副使王锦有《题积石》诗,对大禹治水的功绩记述颇为详尽:

  双峡中分天际开,黄河拥雪排空来。

  奔流直下五千丈,怒涛终古轰春雷。

  吾闻洪水降,河患当其尤。

  彼狡高阳子,而将智力谋。

  窃天盗息壤,欲使成高丘。

  河水益泛滥,横流遍九州。

  坐见桑麻居。倏为蛟龙湫。

  上帝赫震怒,殛之羽山幽。

  爰命伯鲧子,继父集允功。

  九年不窥家,胼胝劳其躬。

  金简授玄夷,元圭告虞宫。

  山川即疏浚,水复由地中。

  高原与平陆,敷天乃攸同。

  积石之关何嶙峋,青壁万仞不可扪。

  两崖尽是凿通处,千秋尚带刊余痕。

  吁嗟禹功孰可伦?

  女娲炼五石,后世荒唐论。

  芦灰能止水,伯鲧配厚坤。

  吁嗟,禹功孰可伦!

  吁嗟,禹功万世莫可伦!

  (1985)年秋天,有积石之行。我们出积石关,登孟达天池,过索屯坡垭壑,看禹王石。

  积石关在黑大山麓、黄河之南岸。关墙从山坡上逶迤而来,如饮水之龙,头颅直插黄河。关墙之内有小村庄名关门村,居住着回、汉、保安、撒拉、东乡等民族,各民族村民之间关系极为融洽,被县里评选为民族团结的先进集体。

  古代这里是茶马互市之地,交易十分活跃。明人解缙有《题积石》诗:

  积石唐家节度城,吐番羌帽帐纵横。

  而今河水清无底,时有游人月下行。

  如今进关内(5)公里之遥,有大河家集市,每逢集日,生意红火,附近居住的保安族、回族、汉族,还有维吾尔族,在这里公平交易。交换农副产品和各种生活用品,民族之间十分和谐,贸易十分活跃。

  出关沿黄河之滨行,有新开的公路。行约(5)公里,有山村名叫木厂。这里是撒拉族居住村落,村头清溪潺潺,穿村而过,溪边有撒拉族艳姑(少妇)和阿娜(少女)在河边用竹筛淘洗小麦,嬉笑声和打闹声使这个古老的山村平添了几许生机和亮丽的色彩。村子居中之地有清真寺,三层木结构六角唤醒阁屹立在村中。人们的衣饰形容基本与回族相同。我们一路行来,口干舌燥,便向村子中长者索水喝。我们便被邀入清真寺院内,有好几家提来了杯盏和暖水壶,热情待客。据说这一带保安族、撒拉族的风俗,不让客人喝空茶,每以茶饷客,必须有馍馍相待。俗言说:“渴是渴,清茶也难喝。”此之谓也。我们品尝着撒拉族乡亲们烙的半尺厚的大饼,喝着茯茶,解渴又充饥,真是一种享受。

  清真寺院内有石碑,仔细辨认,乃是一通禁伐林木告示,字迹宛然,由清光绪八年((1882))河州镇总兵沈玉遂和河州知州、循化厅抚番同知会衔布告。

  甘肃尽先候补直隶州署兰州府河州正堂童。

  钦命提督军门、河州挂印总兵喀尔莽阿巴图鲁沈。

  补用知府实授甘肃西宁府循化厅抚番府潘。

  为出示严禁事。照得积石一关,建置已久。关内为河州境地,关外为循化境地,界限分明。关内河州属之,上下前川,旷宇天开,素称沃壤。关外循化属之,山岭重叠,地土无多。该工居民,尽属撒回,向藉山内柴木养生。从前因为砍伐柴薪,彼此争斗,叠经上控,经前督宪饬委河、循文武并邻封洮州厅会同勘险,令关内汉、回民人毋得砍伐,以免滋生事端等因。孟达工民人缴呈咸丰年间告示一纸,尚可按验。年久弃驰,仍有因砍伐柴薪滋事者。虽经随时了清,相安无事;然不明事理者对于禁令,彼此均无遵守,仍恐不无竞争。应饬关内汉、回民人,仍遵旧案,不得出关砍伐。关门为必经之路,并责成该关汛弁,随时查察,遇有出关采柴民人,即行阻止,毋得瞻循(徇)。即有无知之人偷赴山林砍伐,准孟达工民人指名禀控,以免发生斗殴。合行出示晓谕。为此,示仰两属汉、回民人永远遵照,毋违!特示。

  光绪八年八月日

  右仰通知

  告示

  出木厂村西行,翻索屯垭壑,只见苍山如海,残阳放射着殷红的光芒,黄河从远山峡谷间流来,阳光照在水面,耀金映银,一片光彩和辉煌,像一条金色的飘带系在群山之间。村人指点在索屯村前黄河南岸,一石青碧如玉,磐然如屋,高(2).(4)米,宽(2).(1)米,长(3)米,这就是声名远播的禹王石。石下部有大禹休息时坐痕,两个屁股蛋在石上压出对称的石窝。石上部有(15)厘米长石槽,看似重物压成,据说是耒柄所压磨而成的。

  陇上名士张建有七古咏禹王石:

  积石关外索屯村,河边奇石剧云根。

  高约八尺宽七尺,黛色经雨留青痕。

  凹凸不平形奇诡,相传神禹昔坐此。

  坐处光滑如镜明,照见心胸似水清。

  禹庙旧在积石关,荒芜几经兵火毁。

  惟余此石矗河干,风撼日炙阅千祀。

  前人修志未及征,埋没荒蛮卧冰雪。

  吾友陶庵挟奇气,搜求古迹始登攀。

  走书索诗急于火,发潜阐幽特属我。

  也如炼石补青天,不教缺陷留林泉。

  此石如今似昔时,拳石不受愚公移。

  我未拜石先作歌,龙蛇入笔快心多。

  美哉禹功明德远,石兮石兮奈尔何。

  吁嗟乎,石兮石兮奈尔何?高山仰止休蹉跎!

  禹王石下游,有大禹斩蛟崖。只见一峰壁立河滨,石壁如刀劈斧削,壁面又平滑如镜,好像专意打磨过一样。石色碧绿,温润如玉。村人指着这座石崖问我看到了什么,我眼中除了青碧暗绿之外,什么也没有。我们漫步于壁下,只见在青绿色彩之中,斑斑驳驳,透出几许殷红来,如血喷而四射,淋淋漓漓,阴森森叫人可怕。村人告诉我,这就是大禹斩蛟崖。当年大禹治水,疏浚了积石峡,但洪水仍然不息,冲毁下游农田、房舍,危害着原始氏族和部落人群的生活。黄河之水“削壁排空高碍日,洪涛逐石怒奔雷”,洪水之患未见减退。一日,大禹靠在禹王石上休息,只见崖下洪水中有蛟龙张牙舞爪,兴风作浪,推运洪水向下游横流而去。蛟龙在黄河中间浪涛翻滚处,距岸边尚远,大禹举起耒柄还是打不着。这时只见洪水中有一金骆驼踏浪向岸边游来,大禹赶紧跃上金驼,在浪涛中与蛟龙展开搏斗。经过几个回合,大禹施出全身气力,用耒打去,斩下了龙首。龙血飞溅到岸边石壁上,于是洪水消弭了,崖上的血迹至今殷红,炫耀着大禹治水的功绩。那匹帮助过大禹的金驼化为中流砥柱,在黄河中镇压着蛟龙,人们称它为骆驼石。只要你有兴致去索屯村一游,人们向你首先介绍的风物,肯定是这里的禹王石。

  由禹王石沿峡谷回关门,石崖嶙峋,河水澎湃。同行者介绍说,这些如斧劈刀砍之状的崖石乃当年大禹率领当地羌人疏浚黄河留下的痕迹。到了峡口有山峰突兀而立,把黄河挤向南山脚下。据记载,这里有山崖叫“天下第一石崖”,传说大禹治水第一斧是从这里开始的,天下洪水因而平息下去。这石崖是大禹治水的无字丰碑,它像大禹那样高挺着胸膛,巍然屹立在黄河之滨。

  关内康吊村河边浅水处,有大禹造饭遗留下来的“支锅石”。我们前去观瞻,只见数块大石,如二层楼房那样高,在河边作三角形排列,每边距离约十丈有奇。很难想像大禹之锅有多大,饭量亦有多大了!也可能是大禹铸九鼎的遗迹吧。王嘉《拾遗记》记载:“禹铸九鼎,五者以应阳法,四者以应阴数。使工师以雌金为阴鼎,以雄金为阳鼎,鼎水常满,以占气象之休否。当夏桀之世,鼎水忽沸;及周将末,九鼎咸震,皆应灭亡之兆。后世圣人,因禹之迹,代代铸鼎焉。”

  支锅石反映了禹铸九鼎的传说。

  如果去临夏市近郊泄湖峡,人们会告诉你许多大禹的故事。

  出临夏城缘大夏河北行,过北小塬,下坡,有峡谷叫泄湖峡。此峡乃上古洪荒时期大禹开凿以泄湖水的地方。

  相传,上古洪水时期,现今临夏城所在的枹罕三川(东川、西川、南川)是一片汪洋。那时天降暴雨,洪水泛滥,黎民不得安居乐业。治水英雄大禹开通了积石峡,疏浚了黄河,路过临夏,只见一片洪水,波光无边,黎民哭声动野,感动了大禹,他便下令手下部将黄龙、玄龟,从罗家湾以下,折桥以北,开凿石峡,在枹罕原东麓开了一条峡谷。湖中之水,便顺着这条新开的峡谷向北流去,最后流入黄河。于是临夏地区的枹罕三川由水乡泽国变成了膏腴沃壤,黎民百姓拍手称快,并将这座泄湖水之峡命名为泄湖峡,峡上有桥,桥边有村,名“桥窝”。

  我们去泄湖峡观水,驱车桥窝村,由村人带领,观泄湖峡之浪涛,寻峡中大禹所作“鸟篆”文,访大禹所修之桥。

  泄湖桥建在下游峡口,桥不甚长,只有(5)米左右。桥下峡谷很深,约深十丈有奇,两岸花岗石被浪花长期冲激,颜色漆黑,石壁上有许多浑圆的石窝。村人指着其中一处石窝说,当年大禹治水,凿开泄湖峡,从河东跳到河西,又从河西跳过河东,在石壁踏出脚印。为了让我们看得真切,他拾起路旁小石子,很准确地抛入一石窝内,只见椭圆石窝内盛了水,石子打去,便溅起水花,窝内水光晃动。禹能一步跃过泄湖峡,真是神奇。村人说:“不仅大禹能跃过大夏河,至今青年人亦能跳过大夏河,不信到大浪板柜去看看!”

  我们循小路入峡,站到大夏河边,只见大夏之水从高崖上泻下来,万斛珠玑,流金泻彩,溅起水雾,很快浸透衣衫。这数十米宽的瀑布在石间转过几个急弯,便收敛了野性,一头钻入一个长石匣中。这个石匣南北长约(6)米,东西宽约(1).(5)米,村人命名日“大浪板柜”。板柜是当地农家一种家具,长方形木柜,用来装面粉。向导告诉我们:“当年大禹治水,开凿泄湖峡,见有小龙不驯服,经常出来捣乱。大禹便用斧凿了这个石柜,把小龙装进里面,洪水才被降服。后来每有山水爆发,这大浪板柜中就有巨鱼逆浪跃出水面。附近青年用农用的木叉叉了竹筛等在河边,待鱼儿跃出浪尖,便挥动这简陋网罟,把鱼捕到岸上,往往满载而归,一饱口福。有时捕鱼兴起,便从大浪板柜跳过大夏河东岸,跃到西岸,渔乐之趣还很大哩!”

  一起看大浪板柜者有回族青年,人很清癯,亦很精干。于是我鼓动他一跃大浪板柜。他笑着慷慨答应,系了球鞋上的带子,站在石上略向前一跃,真是身轻若燕,便牢牢站在了对岸石上。同行者为了好奇,叫他跃了数次,拍了不少照片。

  据《导河县志》记载:“泄湖峡,大夏水从此泄,禹凿石痕犹存。道旁卧石,犹存古篆二字。”又据《积石录》载:“泄湖峡,在临夏城东二十里,大夏河穿流其中,两崖壁立,浪激箭驶,传有禹篆刻于峡石。”

  (1929)年,曾有两位地方名士邓德舆、张质生与友人一起来寻大禹所作篆文,便有诗韵记胜。

  邓德舆有《泄湖峡》之作:

  谁凿山石开?湖水直东注。

  地中走风雷,急流勒不住。

  水啮石愈顽,石阻水益怒。

  声疑万壑松,浪喷五里雾。

  斧削何神奇,危险不敢顾。

  却念怀山时,陆游陷沮洳。

  复绝神禹功,治水求其故。

  欲铭泄湖峡,愧无惊人句。

  水声催人归,夕阳渐上树。

  遍寻摩崖碑,云深不知处。

  他与同行者张质生扪苔寻访峡内所凿“禹篆”,苦苦觅求未得一睹,仅见元人修路所记摩崖石刻。此次旅游受到了村人热情接待,煮茗话旧,宰羊饷客,此情难已,作诗以谢:

  泄湖峡口风浪作,似闻河伯笑海若。

  华夏堂堂沸汤镬,龙蛇吞噬豺虎嚼。

  是时大旱金石烁,密云不雨心绪恶。

  欲洗尘嚣寻涧壑,旧游还与旧人约。

  十八年前事如昨,青眼高歌穷碧落。

  故人鸡黍具杯酌,雅意殷勤殊不薄。

  醉后踯跳恣谐谑,赌胜戏将峡水跃。

  不惜隋珠浪弹雀,误把骑鲸当骑鹤。

  老友关心前复却,笑拍洪崖呼立脚。

  此情此景心头著,倏忽良朋嗟离索。

  重来放赈济贫弱,连番好雨听高阁。

  雨霁联袂同出郭,蝌蚪鸿文觅禹凿。

  奇字竞被六丁攫,元人摩崖何足拓。

  张髯苦向碧嶂摸,邓侯卧看白石凿。

  动静互用各有托,山鬼挪揄水神愕。

  邓侯驭马如驯鹊,张髯凌空学飞鹗。

  劳逸不同各行乐,共说是翁犹矍铄。

  归来田家晚烟漠,煮茗话旧慰寂寞。

  正言寓意余谔谔,磨刀向羊渠霍霍。

  大厦广庇宽且绰,酩浆纷陈恭且恪。

  主意缠绵客渊博,论事快如王景略。

  宵深入梦睡乡廓,枕上风雷犹剽掠。

  恍如峡口水石搏,波涌风利不得泊。

  吁嗟乎!

  波涌风利不得泊,保如蓬岛寻大药!

  这是历史,是一段河州文化史上的小插曲。张、邓二位是专为(1928)年马仲英发起反对国民军事变后,放赈救灾而来临夏。此番,他们经历了艰难困苦,于公务之余,偷闲作此旅游。

  早就听说当年有大禹所修禹成桥,询及村人,便引我们到上游峡谷看建桥石刻。刻石在大夏河滨小石岗巨石上,地近北小塬黄家社。碑刻对面河心有巨石露出水面,据说是架桥基址。碑文中刻“大明岁次成化十四年下秋月修造桥一座”一直行,字大(7)厘米见方。右旁有千户秦镛题名,左旁亦有千户刘郁等题名。另外刻有石工王纲、陈信及募总乡老、轴功、总甲等人题名。此禹成桥因地属右丞里亦名之为右丞桥,见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河州志》。

  而今,大禹治水的精神在发扬光大,积石峡外修了大型水电站,引黄灌溉,沃野处处。在泄湖峡上也修了两座水力发电站,公路桥架在大夏河上。两岸塬台地均开辟为水浇地,时闻山歌之声从峡间田头传来,到处一派繁荣的田园风光。人们享受着太平盛世的幸福。

  (摘自《大禹导河之州》张学明赵忠著甘肃民族出版社(2005)年(6)月)

  作者:赵忠,甘肃省文化馆副研究员,中国摄影协会会员,甘肃省作协会员,甘肃省影协会员

分享到:

时间:2016-04-18   来源()   打印页面 阅读()
相关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齐家文化  |   齐家文化研究会  |   齐家文化博物馆  |   齐家文化研究  |   文化资讯  |  

    Copyrights©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甘肃省齐家文化研究会

    甘肃省齐家文化研究会 广河县齐家文化博物馆 主办

    地址:广河县城关镇北街22号 邮编:731300 电话:0930-5936016 传真:0930-5936016

    陇ICP备2021002768号  甘公网安备  号 甘公网安备 号

    技术支持:甘肃南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