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研究员在致辞中指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表明,仰韶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形成过程当中具有独特位置,它的彩陶向周围广阔区域施加影响,也是中原文化第一次向周围施加如此强烈的影响,这样的影响和古史传说当中的黄帝、炎帝集团的兴起在时间和区域空间上相吻合,应该说是中华文明起源形成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仰韶遗址发掘已经走过百年,正在迈向考古学新的百年征程,中国考古学进入到“黄金时代”,首届仰韶论坛的举办,对深入研究仰韶时代文化面貌、社会结构的发展变化,以及仰韶时代各个区域之间的相互关联,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中华文化仰韶先民精神世界的探索,也是未来一项重要考古任务。
中共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王战营在讲话中表示举办仰韶论坛是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致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贺信精神的重要举措。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要以仰韶文化为纽带,共同讲好仰韶故事、黄河故事、中华文明故事,为推进文化自信自立、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贡献智慧和力量。
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关强表示,要充分认识仰韶考古和仰韶文化研究对中国文明史的重要意义,围绕仰韶文化的聚落形态、资源与生业模式、社会复杂化进程等重点问题,加大考古调查、发掘和资料整理、报告出版的力度,深化仰韶文化不同类型、仰韶时代不同考古学文化之间的比较研究,聚焦文明起源关键阶段,深化理论探索与建构,不断推动仰韶文化研究迈上新台阶。他希望将仰韶论坛建设成为高水平开放性的考古科研平台、成果展示平台、文化交流平台,讲好仰韶文化、中国考古、中华文明历史故事。
主题报告一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史前考古研究室副主任、馆员李世伟:仰韶村遗址第四次发掘考古新认识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魏兴涛:河南灵宝北阳平遗址考古新发现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共考古与对外交流室主任、研究员马俊才:河南南阳黄山遗址仰韶文化考古新发现、新收获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主任、教授杨益民:仰韶时代晚期的中外物种交流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研究馆员赵晓军:河南宜阳苏羊遗址考古发现与收获
河南是我国现代考古学的主要起源地。1921年仰韶遗址发掘拉开了我国现代考古学序幕,解放前的殷墟发掘奠定了我国现代考古学发展的基础,两者都具有地标意义。河南早期的考古活动具有时间早、规模大、持续时间长、本地学者多、成果出版及时等特点。在考古学基础理论、考古学人才、考古学研究领域、考古学特色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河南早期考古活动对我国当下坚持文化自信、学术自信、考古道路自信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研究馆员王晓毅:文明火花——近年山西仰韶考古新发现
陕西泾阳蒋刘遗址发现了仰韶晚期大型环壕和成人墓地。环壕残留约半,壕内面积约20万平方米,西南部发现缺口,应为门址;成人墓地位于环壕西段外,发现有带二层台土坑、竖穴土坑、偏洞等墓葬形制,随葬品以笄形骨器为主。墓葬中数量丰富的笄形骨器是仰韶考古的首次发现,出士位置明确、埋藏背景清晰,其功能或与早期纺织手工业有关,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研究馆员张文瑞:邓槽沟梁遗址考古新发现
主持人:李新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韩建业:甘肃庆阳南佐遗址考古新收获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崔剑锋:屈家岭遗址史前黑釉蛋壳陶的研究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教授段天璟:夏县师村遗址—仰韶早期聚落、文化与生业的重要揭示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贾笑冰: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发掘收获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小庆:关中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的新突破—西安太平遗址的考古新发现
自2019年起,对其瓮城、城门区域持续开展主动性考古发掘工作,截至目前,已累计发掘4000余平方米,揭露主城垣、主城门、马面、墩台、台基、壕沟、地下通道等重要遗迹20余处,出士玉器、陶器、石器、骨器等重要遗物数十件,尤其是对由外瓮城城墙、城墙两侧马面、台基以及与外瓮城城垣平行布置且与两侧自然冲沟相接的壕沟构成的后城咀石城第一道防御体系;由瓮城城垣、瓮城城垣上布置的四座台基、两座墩台以及与瓮城城垣外侧毗邻的壕沟构成的后城咀石城第二重防御体系;由主城垣、主城门以及在主城门两侧设置的与主城垣相接的两座马面构成的后城咀石城第三重防御体系的完整揭露,基本复原了后城咀石城主城门和瓮城的结构布局,明确了后城咀石城直入式主城门结构及曲尺形入城方式,兼具中原城市和北方石城的双重文化因素。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馆员李有骞:2015年以来饶河小南山遗址新石器时代考古新收获
通过对遗址进行持续发掘,先后确认城垣、壕沟、陶器生产区、中心"广场"设施、大型院落式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墓葬区,乃至与仪式性活动相关的特殊遗存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与揭露。这些工作表明,该遗址为屈家岭一石家河文化的重要城址。通过区城系统调查,对周边聚落形态也有了全面了解。近年来,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城河遗址联合考古队近年以城外北部区城为田野工作范围,以探索屈家岭文化葬仪、城址的水资源利用方式为工作目标,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和进展。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郭伟民:鸡叫城考古与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文明进程
浙江考古秉承"坚守田野、面向社会、实事求是"的发展理念,紧扣文明起源、农业起源、海洋文化、浙江大历史等重大课题,积极主导,与“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全力配合"先考古,后出让“制度在全省基本建设发展中的完善与落实,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尤其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领域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取得重要收获:上山文化成为中华一万年文化史的重要内容;余姚施岙古稻田为稻作文明摇篮增添了新材料;余姚井头山贝丘遗址成为海洋文化的发端;良渚考古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多年,以玉礼制为核心的良渚文明模式也是中国文明的本质,良渚成功申遗,创立了发现、研究、保护、利用、传承五位一体的“良渚模式”,而以省考古所为主导的良渚考古工作和成果转化,则是新时代“考古良渚模式”。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刘锁强:广东英德岩山寨遗址考古新进展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研究馆员顾万发:郑州及有关地区新发现独特彩陶图像的几点启示
闭幕式由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会长孙英民主持。
此次论坛的举办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贺信精神的重要举措和具体体现。仰韶论坛主会场将永久设在仰韶文化发现地三门峡市。仰韶论坛将致力于搭建中华文明探源的学术交流平台,推进中华文明研究,弘扬中华文明灿烂成就,提升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
图文:韩 翰
审核:刘国祥
责编:荼 荼
Copyrights©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甘肃省齐家文化研究会
甘肃省齐家文化研究会 广河县齐家文化博物馆 主办
地址:广河县城关镇河北新区广仁街1号 邮编:731300 电话:0930-5936016 传真:0930-5936016
陇ICP备2021002768号 甘公网安备62292402000104号
技术支持:甘肃南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