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家文化官网,欢迎您!

齐家文化网

  • 官方微信官方微信
    • 100-100
  • 齐家文化博物馆齐家文化博物馆
    • 100-100
1200-300
学术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齐家文化博物馆 > 学术研究 > 学术活动 >

王巍:从中华文明探源看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中华早期各区域文明融合发展为中华文明

 

  大约5500年前,辽宁西部和内蒙古东南部分布的红山文化晚期出现了制作精致的玉龙玉鸟、玉龟玉人等,它们作为礼器被置于贵族墓葬中。与之种类和形制非常相似的玉器,在同时期长江下游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的高等级墓葬中也有发现。这一时期,分布于黄河中游地区的仰韶文化中晚期的彩陶纹饰对周围影响广泛,在黄河上游、黄河下游、长江上中下游,以及辽河流域都出现了以圆点和弧线三角为主要特征的彩陶纹饰。在广阔区域内,第一次形成中原文化对周围地区影响强烈的局面,说明在5500年前这一中华大地各区域文明孕育形成的关键时期,生活在以上地区的人们交流十分活跃,已经形成龙的崇拜、以玉为贵的理念等若干共同文化因素,出现了早期中华文化圈,为形成商周时期以中原地区为引领的历史趋势奠定基础。

  纵观中华文明早期演进,中华大地各区域文明异彩纷呈,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作出积极贡献。其中,中原地区以开放的心态,创造性吸收融合各种文明因素,得以发展壮大。由此可见,多元融合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源泉。

 

 

  大约5000年前,发源于西亚地区古代文明的农作物——小麦和家畜黄牛、绵羊等经中亚传入我国西北地区,并继续向中原地区传播。与此同时,铜的冶炼和制作技术也从西亚经中亚地区至河西走廊传入黄河中游地区。

  上述外来文明因素的融入,丰富了中原地区农作物和家畜的种类,在黄河流域形成了粟、黍、稻、麦、大豆构成的五谷农业体系和以猪、狗、牛、羊、马为主的家畜饲养体系。来自西亚地区的冶金术经我国西北地区传入黄河中游地区后,与此前仰韶和龙山时代已经掌握的高温烧制陶器的技术相结合,经过创新,诞生了青铜容器铸造技术,在尧舜时期制作出第一批青铜容器,为夏商周王朝时期辉煌的青铜文明的产生奠定了基础;马和马车的传入,则丰富了黄河流域人们的交通手段,扩大了人们活动的范围。

  交流互鉴促进世界文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考古学大力吸收借鉴欧美国家先进的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和理念,特别是各种自然科学的方法手段,令中国考古学焕发生机活力,极大提升了中国考古学分析研究古代遗存并从中提取各种信息的能力。加之中国具有5000多年文明史,历史文化绚丽多彩,地下遗迹遗物极为丰富,我们采用这些技术手段研究出的成果,远远超过欧美发达国家应用它们所得到的信息量。这是我们作为文明古国拥有考古沃土的得天独厚之处。比如,作为探源工程主要测年实验室的北京大学碳14实验室,其测年精度在国际年代学会对全球100多个实验室的评定中位列前五,为研究各个都邑性遗址的始建、废弃年代,以及各地区文明化进程的关键时间节点提供了精确的年代数据。又如,关于良渚水坝的建筑年代学术界曾有争论,通过对水坝建筑材料“草裹泥”中的草茎进行测年,确定了水坝是在约5000年前修建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多次作出深刻阐述。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要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对中华文明在5000多年发展史中借鉴包容经验的准确概括,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考古人要身体力行,为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作出中国考古学的独特贡献。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时间:2022-09-03   来源:齐家文化网   打印页面 阅读()
相关内容

    Copyrights©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甘肃省齐家文化研究会

    甘肃省齐家文化研究会 广河县齐家文化博物馆 主办

    地址:广河县城关镇河北新区广仁街1号 邮编:731300 电话:0930-5936016 传真:0930-5936016

    陇ICP备2021002768号  甘公网安备62292402000104号 甘公网安备62292402000104号

    技术支持:甘肃南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