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家文化官网,欢迎您!

齐家文化网

  • 官方微信官方微信
    • 100-100
  • 齐家文化博物馆齐家文化博物馆
    • 100-100
1200-300
学术文章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齐家文化研究 > 学术成果 > 学术文章 >
当前位置:首页 > 齐家文化研究 > 学术成果 > 学术文章 > 正文

齐家文化分期分区研究

胡金波
(河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摘要]齐家文化研究是中国古代青铜文时期进行考古研究的域,各种关于齐家文化的研究成果借助多学者的研究成果,文对齐家文化的分布以及发展阶段进行分期分区研究,以期进这一文化的深入探
[关键词]齐家文化;分期分区;青铜文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901-0109-04
一、齐家文化分期分区研究回顾
(一)齐家文化研究概述
  与齐家文化相关的研究自安特生发表甘肃古文化遗存齐家文化期开始一直没有停止。 在 20 世纪70 年代之前,对于齐家文化遗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齐家文化性质、相对年代,以及是否属于西方文化向东发展的考察研究, 主要研究成果有夏鼐先生发表的《齐家期墓葬的新发现及其年代的改定》一文。
     在 20 世纪 70 年代之后, 齐家文化新材料不断出现,对于以前发现的遗址研究不断提高与深入在20 世纪 70~90 年代,齐家文化研究集中于齐家文化所在分布范围内文化的古文化发展脉络的探究,对于齐家文化与中原地区史前文化的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观点初步提出,并且得到部分学者认同,谢端琚、胡谦盈、张忠培等考古学大家对于齐家文化的分期分区问题进行了很多有益的研究,主要研究成果有《论大何庄与秦魏家齐家文化的分期》《试论齐家文化和陕西龙山文化的关系》《试论齐家文化》《试论齐家文化的不同类型及其源流》《齐家文化研究》等。
20 世纪 90 年代之后,许多新的理论方法运用于考古研究。在齐家文化的发掘与已有研究基础之上这一时期更多是对于齐家文化所属文化以及与文化相关的具体方面的研究,对于在前一阶段所出现的对于齐家文化发展阶段的讨论在这一阶段得到了系统化与深入化。 谢端琚先生在“三区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将齐家文化分为东、中、西三个区域,五个类型;张文立先生提出了“后齐家类型”概念;王振先生认为齐家文化的三个不同的区域类型,在年代上是先后继承发展的。 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从齐家文化铜器分析看中国早期铜器的起源与发展》《甘青地区史前考古》《河西走廊及其邻近地区早期青铜时代遗存研究——以齐家、 四坝文化为中心》等。
    近年来,随着临潭磨沟墓地等遗址的发掘、一些齐家文化与华夏文研究机构相继立, 齐家文化研究进入兴盛时期, 这一时期的研究方向主要有齐家文化与华夏文的关系研究、 齐家文化与其文化的传播交流研究等, 研究的理论方法向着更多的新考古方法理论转变, 所出现的研究成果更多集中于体质类学、环境考古学、墓地与制度究、文化的发展传播等。
(二)齐家文化分期分区研究综述
齐家文化分期分区研究在学术界很多讨论先后有张忠培、、谢端琚等先生出了论根据各种不同研究成果,按照几个主要文化遗址分进行总结
    提出齐家文化分期问题早的应该是安志敏生的《甘肃古文化及其有关的个问题》 一文。
  1956 年, 安志敏先生在这中对于齐家文化进行讨论,初步将齐家文化按照所发现的陶器的类型学变化分为两个系统,并且提出这两种不同的陶器群是属于齐家文化的早、晚两个发展阶段,认为齐家文化在自身发展基础之上,深深地受到了陕西龙山文化的影响。
70 年代之后, 考古学界对这一问题有了新观点。谢端琚先生根据层位关系及陶器组合情况对大何庄与秦魏家两处的齐家文化遗存进行分期,将之分为四个文化时期,同时依据地域不同及文化内涵的差异将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遗存分为东、 中、西三个不同的区域,并且认为齐家文化是从东往西发展的,东区齐家文化的出现时间早于西区。 胡谦盈先生提出了应将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中的外来文化因素剔除,根据生产工具、葬俗及陶器的不同差异差异分为甲、乙两型,甲型分布在甘肃省中东部的渭河上游地区,乙型分布在甘肃省武威地区以及青海省东部。 张忠培先生从武威皇娘娘台遗址、永靖县大何庄遗址、秦魏家遗址入手,使用地层关系和陶器器型与组合演变,将齐家文化分为三个时期八段。
   水涛先生在《中国西北地区考古论集》中,总结考古学界的多种观点,系统地将齐家文化分为四期六段。 在阶段划分之中,第一、二期属于齐家文化早期,第三、四期属于齐家文化晚期。 许永杰先生同样使用了对于器物的组合和器物形态分析的方法,将河湟地区的齐家文化遗存分为大夏河类型和湟水类型,认为齐家文化晚期发生了分化,继而发展为不同的考古学文化。   
       综观以上学者的研究成果,齐家文化应该是在分区的基础之上再进行分期研究的,可以将分布范围分为三个部分:甘肃东部接近陕西龙山文化的地区为东区,以师赵村类型为代表;甘肃中部以秦魏家遗址类型为代表;西区以武威皇娘娘台遗址以及乐都柳湾遗址为代表,这两个遗址中出现的文化遗物面貌点。
二、齐家文化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
    古文化中的经济形态问题严重受到了环境的影响与制约,在生产条件极不发的齐家文化时期如此。 因,在齐家文化的经济形态研究之中应该多考虑环境变化因素,以环境的不同进行区域划分,对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农业状况进行区研究。 文化农业生产对齐家文化产生接影响,齐家文化的经济形态成以及变化,对于文化农业经济的分析不可缺少
  马文化遗址发现的比较多,属于发现时间早、研究开始最早的甘青地区古文化之一重要文化遗存有永靖家湾、永登蒋兰州白道沟坪等,在这遗址中出现了专门作储用的建筑、大用于粮食储备的陶,发现多的使用粮食进行葬的现农业时出现剩余已经不属于少见文化时期原始农业解决人们赖以生存的物来问题,为齐家文化进入青时代奠定了基础。
   齐家文化的分布范围在多地方与化是合的,甘肃永靖地区生原马文化地区的秦魏家大何庄类型齐家文化先其经济态依旧保持着定程度的种植业成分,以主体畜牧业的发展依建立农业繁荣的基础之上。 是,随着时代的变地生存环境由不合地使用制度或者是黄土土壤侵蚀,种植业生产能力被削弱了。 在秦魏家遗址晚期阶段的层之中发现了许多的骨头便农业植已经能满足规模的家畜养殖只能通过养羊满足肉食缺口,并获得充足祭祀使用的卜骨,以这为中,种植业弱化的比例逐渐向附扩散
    齐家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区域经济形态差异显著,不同地区的人们在面对激烈变化的生态环境时所出的生式选择是不同的。 我们将齐家文化的经济形态特征可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区域类型:武威皇娘娘台类型、永靖秦魏家与大何庄类型、乐都柳湾类型。
   武威皇娘娘台类型的经济形态是以畜牧—狩猎采农业只占很小的一部分比例的对象主要居民整体定居程度,与之文化相比甚至有一;永靖秦魏家与大何庄类型史前经济形态大方面是以农业主畜牧业畜养的对象主要其次才是到了晚期,强烈化的环境使人们强化了对于程度放牧占的比重增加; 乐都柳湾类型史前先民的经济形态构成中,畜牧一直发达,畜养的对象主要为羊、牛, 农业或许只是作为居民日常生活资料来源的一种补充。
三、齐家文化后期发展与分化
 在距今 4000 年左右的时候, 甘青地区进入数百年时间的气候寒冷期,这是齐家文化在中后期阶段中分区分化的趋势更加明显的直接原因。 同样,这也是齐家文化迅速衰落,未能在甘青地区持续发展的原因。
(一)从羊骨数量变化看齐家文化的农业发展
 在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早期遗存中,已经发现了用羊头、羊下颌骨做随葬品,以羊肩胛骨做卜骨的情况,但在农业生产可以满足生活所需时,养羊的功用已被替代,养羊的生活方式对习惯于定居在河谷地带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因此,在养羊技术出现的最初阶段,这种新的谋生手段未能显示其真正的价值,也没有机会得到重视和发展, 只有在齐家文化晚期环境急剧变冷时,齐家文化居民迫不得已改变自己的生业方式。
(二)从装饰品变化看齐家文化后期的区域分化
对于墓葬中随葬装饰品的研究,是探索不同族群及区域经济形态差异的又一个视角。 经济形态的差异在某种程度上会直接导致居民之间不同的身份认同体系, 身份认同体系的不同也会影响不同地区居民之间在主体经济形态选上的差异墓葬中随葬的装饰品是这种身份标识化产品, 这是对于一个问题的研究结论不同的认方式。
    在皇娘娘台齐家文化墓葬随葬的装饰品中,的随葬很高,其小石子,最后为绿松石并且随葬石璧绿松石珠的墓葬都会有小石子出现。 明,这三者共同构成了皇娘娘台齐家文化遗史前先民的随葬饰品系。 在秦魏与大何庄史前居民随葬的小石子绿松石珠见玉石璧。 柳湾墓葬不见小石子绿松石珠的随频次串珠的出现不同于前两者小石子能是在无法寻找到足玉石的时候出现的替代,那么石璧与绿松石珠小石子构成了皇娘娘台类型和秦魏大何庄类型、柳湾类型史前先民不同的地方价值系同的白色玉石崇拜现象明,于在同一文化系之下的不同现形式。
(三)聚落发展与齐家文化后期的区域分化
落发展方齐家文化早中期遗址规模稍大,其余均是以小而特点落形态的变化是史前居民生活态的反映,齐家文化晚期以及齐家文化之后出现的落变化是先民对环境变化所做出的调整
在早期阶段,生存环境良好,有充足的时间精力行大规模建筑建造,充足的食物供可以满足落的存在发展,会文明水平提升。 但在晚期于气候环境的剧落的存在基础消灭会构成主体下到以血缘关系为单位建筑与聚落的型化倾向明显, 规模缩小必然引起社构的变化,这会对人平均寿命、人生产能产生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明显下
(四)铜器的发展与齐家文化后期的分化
铜器虽然作为一种新因对人类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但齐家文化冶铜技术出现早,发展却十缓慢数情况下只被用作工具武器和装饰品, 其基本器类常小刀连珠饰、饰铜泡等
    甘青地区青时代金属冶炼技术的普遍不发况,是地的环境承载力无法提供进技术的发展改进,不能形成较大规模的生产能,不能受探索新技术的负担。 从中早期冶金历况来, 在我国中原地区早期文明中,铜容器铜礼器冶炼铸造工艺十复杂精密往往由专业技术人员制成的,这样的分,势会对农业种狩猎等产生影响。 中原地区比,甘青地区的青铜制造缺乏发展底蕴的,所以,就整而言,甘青地区青文化实际上是在文化发展的停滞阶段。 这种文化的停滞现象,是特殊的经济形态所引起的直接后。 显,不同的区域中,出现了铜器制造发展的不同现。
(五)性别关系与齐家文化的变化
   人们对人际关系的系不以和睦相处。 在艰苦牧、狩猎中,强健的体能显得比一些手工技巧更加重要, 这使得成年男子的地位不断提高,女性在聚落中的生存环境愈加恶劣,男女地位平等被打破。
    在齐家文化已发掘的遗址中, 男女合葬墓的出现频率不低, 其中有一个最为明显的趋势就是墓葬中男子处于中心地位,女性在合葬中处于从属位置。从随葬物品的摆放位置来看, 两性之间也有明显的差别,男性随葬物品多于女性,随葬物的种类中,男女均有各种精美陶罐随葬。 从柳湾墓地的发掘资料来看,如果在随葬品中出现有骨针、纺轮等,墓中一般会发现有女性埋葬, 而男性墓葬中未发现有这些物品出现。
    从性别角度观察墓葬变化,在齐家文化时期,男女之间已经出现普遍的等级观念, 并且这种观念不仅存在于生人世界,在死亡之后的世界中,仍然固执地延续这一权威优势, 女性即使在死亡之后对于男性的人身依附关系依旧没有断绝, 女性的地位在原始灵魂观的强迫下出现固化。
四、结论
   我们以齐家文化的分期以及分区问题作为出发点, 在此基础之上对于齐家文化各时期和个区域中
的文化发展与变迁进行研究, 认为陶器的差异并不是齐家文化的分期与分区研究的唯一关注点,更应该以经济社会各方面共同的表现作为依据, 可以将齐家文化的发展阶段划分为稳定发展期与受到环境变化影响的文化波动期两个阶段。 同时,齐家文化遗存中所展示出来的不同地区的地方特征文化面是齐家文化出现区域分化的有力证明, 可以将齐家文化据地域特点划分为种类, 分别是皇娘娘台秦魏家与大何庄、 柳湾类型三种。 发展阶段与地区分布产生的明显渐变是齐家文化最重要的文化特征之一。

分享到:

时间:2021-12-29   来源:齐家文化网   打印页面 阅读()
相关内容

    Copyrights©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甘肃省齐家文化研究会

    甘肃省齐家文化研究会 广河县齐家文化博物馆 主办

    地址:广河县城关镇河北新区广仁街1号 邮编:731300 电话:0930-5936016 传真:0930-5936016

    陇ICP备2021002768号  甘公网安备62292402000104号 甘公网安备62292402000104号

    技术支持:甘肃南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