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窑文化彩陶精美绝伦,绚烂多姿,流畅多变,神秘莫测。自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由一位瑞士学者在甘肃临洮县洮河西岸一个叫马家窑的地方,掀开她半遮半掩的面纱开始,至今面世的彩陶何止成千上万。但有一类彩陶只出土了区区六件,这就是马家窑类型人物舞蹈纹彩陶盆。
甘青是马家窑彩陶文化的主要分布区,不偏不倚,这种舞蹈盆甘肃和青海各出3件,它们分别是:
1973年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马家窑类型墓葬中出土一件人物舞蹈纹彩陶盆,人形舞蹈纹5人一组,共三组15人,手拉手,面向一致,头束发辫,摆向划一,胯部同向斜出一短线。
青海上孙家寨出土舞蹈纹彩陶盆
1991年甘肃武威新华乡磨嘴子遗址出土马家窑类型舞蹈纹彩陶盆。内壁绘两组手拉手人物舞蹈纹,每组9人,共18人,头、腹部用圆球来表示,下肢绘长短一致的三股竖线。
甘肃磨嘴子遗址出土舞蹈纹彩陶盆
1994年甘肃会宁牛门洞遗址出土一件马家窑类型人物舞蹈纹彩陶盆,口径33厘米,底径12厘米,内壁绘有三组每组5人的人物舞蹈纹,共15人。头均向右,发饰略扬,身材匀称,胯度较大,着尾较短,手拉手舞之,盆内底部中心绘直径4厘米的圆点。
甘肃牛门洞遗址出土舞蹈纹彩陶盆
1996年青海省考古所在同德县宗日遗址发掘出土二件马家窑类型人物舞蹈纹彩陶盆和二人抬物纹彩陶盆。前件盆内壁绘两组连臂人物纹,一组13人,一组11人,共24人。头和腹部以圆球表示,特别是腹臀部圆球大而夸张。后件盆内壁绘四组二人抬物纹,共8人,两人相向而立,背微弯,双臂前绅共抬一圆形物。抬鼓舞之或抬物夯之。
青海宗日遗址出土舞蹈纹彩陶盆
青海宗日遗址出土抬物纹彩陶盆
日本出版的一书籍中披露一件马家窑类型人物舞蹈纹彩陶盆,出土地标示为甘肃,但具体地点不详。通高11.5厘米,口径34厘米。盆内壁绘三组舞蹈人物纹,每组5人,共15人,手拉手作舞蹈状,头部为圆形,无发辫,肩宽腹痩,胯部突起一短线,四肢纤细,双腿交错,中间一人突出,似领舞者。人物形体健美,洒脱自然,柔情中带有野性。
甘肃出土人物舞蹈纹彩陶盆
甘肃出土人物舞蹈纹彩陶盆
这六件彩陶盆上的人物舞蹈纹如何解读,至今仍然没有定论,归纳起来主要有"庆功说"、"生殖说"、"祭祀说"、"巫术说"、"图腾说"等几种观点。
我始终认为对彩陶上的纹饰不宜过分解读,以免陷入先民是超人的怪圈,也不宜太机械生硬牵强附会,无视先民活生生的创造力,而是随其自然,古今对比,合理想象。遵于此,在我看来,这六件彩陶盆上的人物舞蹈纹就是马家窑人的广场舞,近似于我国藏族的锅庄舞,也和今天非洲的原始部落民族的舞蹈有异曲同工之妙。为什么说是马家窑人的广场舞呢?因为实际上马家窑人就是在自己的广场上跳的舞。六件彩陶盆有五件有明确的出土地点,而且都属于部落联盟的大型聚落中心,在功能设置上都有广场区,和今日人口聚集的城乡设置广场一样。不过今日之广场舞,主要是健身和表演,而马家窑人跳广场舞,有时"庆功",有时"祭祀",有时"崇拜",有时"娱乐"。也就是说高兴了也跳舞,悲伤了也跳舞,生孩子也跳舞,人死了也跳舞,丰收了也跳舞,下雨了也跳舞,不下雨也跳舞(祈雨),只是在舞蹈动作和口号声中将不同的情感通过肢体语言表现出来罢了。
虽然至今出土了六件舞蹈纹彩陶盆,但是却传达出了令人惊奇的规律性和相似性。比如舞蹈纹无一例外都绘在了同一器物"盆"之内壁上,因为只有盆这种器物能够围城一个大家都能互相看清对方的圆圈;这些舞蹈人物中5人组都是男性,多人组都是女性;有些彩陶盆出土地相隔千里,而纹饰却出奇的相似。
每次面对舞之蹈之的马家窑人,似乎隐隐约约感觉到先民丰富的情感世界正在一点一点向我们敞开,仿佛他们真的敲着原始的陶鼓,跳着原始的舞蹈,吟着原始的语音,正在一步一步向我们走来!但他们真正的情感世界,今人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完全猜透了。那一幅幅拙朴灵动、自由奔放、健硕赤裸而又带着原始野性的舞蹈画面,究竟要传达给人们什么呢?
作者:张克仁
来源:西部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