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家文化官网,欢迎您!

齐家文化网

  • 官方微信官方微信
    • 100-100
  • 齐家文化博物馆齐家文化博物馆
    • 100-100
1200-300
学术研究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齐家文化研究会 > 学术研究 >

贾建威:“马踏飞燕”还是“铜奔马”?诸多争论也无法掩盖它的重要价值

   
  它是国宝级文物、中国旅游标志,它是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和馆徽设计来源,它闻名世界却又备受争论,铜奔马究竟有着怎样的身世?它身上的诸多争论,又都源于何处呢?为此我们采访了甘肃省博物馆馆长——贾建威,请他为我们讲述铜奔马的前世今生、解答我们的诸多疑问。

  ▲甘肃省博物馆馆长贾建威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

  《铜奔马:天马行空》

  机缘巧合意外发现

  若要追溯铜奔马的故事,还要从近半世纪前它的出土讲起。1969年,中苏边界发生举世瞩目的珍宝岛事件之后,全国进入备战状态。“当年9月,当时的甘肃省武威县新鲜人民公社新鲜大队在雷台附近挖防空洞,期间意外发现一座古代墓葬和大量随葬品,这些文物随后被搬迁到大队部保管,”贾建威介绍到,“当年11月,甘肃省博物馆组织考古队对该古墓进行了发掘、清理,随后将上缴的文物集中运到了甘肃省博物馆。”其中,就有我们今天故事的主角——铜奔马。

  ▲铜奔马

  北京参展名声大振

  在当时看来,这批文物中最出彩的其实并不是铜奔马,而是一套完整的铜车马仪仗俑队,共99件,包括38匹铜马、1头铜牛、1辆斧车、4辆轺车、3辆辇车、2辆小车,3辆大车、1辆牛车、17个手持矛戟的武士俑和28个奴婢俑。

  ▲雷台汉墓出土的铜车马仪仗俑队

  虽然铜奔马造型独特、只此一件,构思也极其巧妙,它三足腾空,只以一足为支点,踏在飞鸟之上。但无论从数量、阵容还是气势上,都不敌这套铜车马仪仗队。幸运的是,铜奔马遇到了它的伯乐——郭沫若。

  ▲郭沫若旧照

  据贾建威介绍,1971年9月,著名考古学家、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郭沫若陪外宾参观甘肃省博物馆,看到铜奔马时非常惊喜,赞叹不已,认为它不但艺术造型独特,还精准地掌握了力学原理,可谓稀世之宝。郭沫若将铜奔马与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金缕玉衣相提并论,当场留下了“四海盛赞铜奔马,人人争说金缕衣”的诗句表达盛赞。

  在郭沫若的建议和推荐下,铜奔马于当年赴北京参加了故宫举办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间出土文物展览”,震惊学界,自此闻名天下。

  多种命名争论不断

  有人说,郭沫若不光带给铜奔马巨大的知名度,还给它起了个家喻户晓的名字——马踏飞燕。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据甘肃省博物馆原馆长初世宾回忆,“马踏飞燕”最初是由原甘肃省文化局文物科科长王毅命名的,后来在郭沫若参观甘肃省博物馆时得到他的认可,因而被社会广泛使用。曾经的小学语文课本上甚至还有一篇专门介绍“马踏飞燕”的课文。

  ▲铜奔马脚下所踏之鸟

  但在赴京参展之前,甘肃省博物馆在造册建档的过程中发觉这个名字并不准确,铜马脚下所踏之鸟并非“燕”。贾建威详细解释到:“主要依据有两个,一是燕子的体型没有这么大,二是燕子的尾巴应该是分叉的。”于是,馆方决定遵照考古学学科规范,按照文物的质地、形态和性质用途,将其命名为“铜奔马”。此后,“铜奔马”一直作为官方命名被各文物部门所使用,并延续至今。

  ▲燕子的叉形尾巴

  除了铜奔马、马踏飞燕,相信你还听过它的其他名字,例如马超龙雀、马踏飞隼、马踏飞鹰……这些命名的根据又是什么呢?

  “马超龙雀”是由学者牛龙菲在1983年兰州的全国敦煌吐鲁番学会首次大会上提出,主要依据是东汉张衡《东京赋》中的句子“龙雀蟠蜿,天马半汉”,将该马取意“超越风神龙雀之行空天马”,简称“马超龙雀”。但因缺乏更多依据,并没有被学界所接受。

  1983年“铜奔马”被中国国家旅游局评选为中国旅游标志之后,《人民日报》于12月5日发表了以《“马超龙雀”被定为我国旅游图形标志》为题的报道,因此“马超龙雀”被很多人误认为是“铜奔马”的官方命名。

  ▲铜奔马作为中国旅游标志

  出现在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标志雕塑上

  也有学者认为龙雀是风神,在古代被视为祥瑞,被奔马踏于脚下似乎不合常理。“他们认为这只鸟应该是一种叫‘燕隼’的飞禽,也就是古代说的‘飞隼’,是一种飞翔能力极强的猎鹰,在铜奔马出土地甘肃及青海一带十分常见。”所以,他们认为这件文物应该叫“马踏飞隼”或“马踏飞鹰”才对。

  ▲飞隼

  除了脚下所踏之鸟,马本身也充满争议。

  “关于马的品种,现在各种说法也比较多,”贾建威介绍到。有人说它是张骞出使西域带回的“宝马”,有人认为它是汉武帝时从西域大宛引进的汗血宝马“天马”,还有人说它是乌孙马“西极马”,甚至有人直接称它为“神马”、“天驷”。

  “我们现在认为它应该还是和天马比较接近,但是也吸收了其他优良马,包括蒙古马、河西走马的一些特点,这些特点都符合伯乐的《相马经》里所描述的良马标准,”贾建威总结到,“所以,铜奔马其实不是具体某一种马,而是一件集各种良马于一身的艺术品。”

  ▲铜马细节

  关于年代的不同观点

  关于铜奔马及其出土墓葬的年代,目前并没有发现清晰的文字记录或明确的实物证据。

  根据贾建威的介绍,考古人员在墓主人身上发现了一方象征身份的印章,但锈蚀比较严重,只能辨认出“张某将军”,除此之外就是几件刻有“守左骑千人张掖长张君”等铭文的文物。“当时发掘之后,我们馆根据墓中出土的五铢钱和文物上的铭文,把年代定为东汉晚期。”这也是目前学界及民间最为广泛接受的说法。

  ▲“守左骑千人张掖长张君”等铭文拓片

  但后来有学者提出“魏晋时期”的说法,主要依据是出土的“五铢”钱中有一种写作“五朱”,并没有“钅”字旁。他们认为“五朱”钱绝非东汉钱币,凡出土“五朱”钱的墓葬一定晚于东汉。而且,雷台墓出土的“五朱”钱直径仅1.6厘米,与直径2.5厘米的东汉“五铢”钱相距甚远,反而更常见于魏晋时期。

  ▲东汉五铢钱上的“五铢”字样

  著名文物学家、考古学家、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孙机先生也持此观点,他曾在《关于甘肃武威雷台出土铜奔马的年代》中提出,雷台墓及其中出土的铜奔马应属于西晋时期。孙机先生还表示,如果把铜奔马的年代定为西晋时期,不但不降低这件文物的价值,其科学价值、研究意义反而更大。

  对此,贾建威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如果定为西晋时期,它的研究价值确实更大了,因为这一时期出土的文物在全国都很少见。现在还在学术研究阶段,虽然我们馆还是将它视为汉代文物,但也在做进一步的研究。”

  诸多争论也无法掩盖的艺术价值

  关于铜奔马具体年代和命名的各种争议丝毫无法掩盖它突出的艺术价值。

  “铜奔马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艺术造型和力学结构上,它是一件集多种良马于一身、集铸造与美术于一身的艺术品,构思巧妙、极富动感。”提到铜奔马的艺术价值,贾馆长赞不绝口,“它是以静表现动,通过表现马即将超过鸟、鸟惊回首的一刹那,非常成功地把速度极快的一瞬间定格下来。”

  ▲甘肃省博物馆馆徽

  对于铜奔马这件镇馆之宝——同时也是其馆徽的设计来源,甘肃省博物馆已经有所规划。据贾建威介绍,他们目前正在推进展览大楼的两翼扩展工程,预计两年内完工。新的展览空间建成后,甘肃省博物馆会为铜奔马开辟一个独立的展厅,“我们会在保证铜奔马安全的前提下,用特殊的手段和最好的效果把它展示出来,同时把它的前世和今生都一一为观众讲述。”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来源:微信公众平台“在线文博”

分享到:

时间:2018-10-16   来源()   打印页面 阅读()
相关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齐家文化  |   齐家文化研究会  |   齐家文化博物馆  |   齐家文化研究  |   文化资讯  |  

    Copyrights©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甘肃省齐家文化研究会

    甘肃省齐家文化研究会 广河县齐家文化博物馆 主办

    地址:广河县城关镇北街22号 邮编:731300 电话:0930-5936016 传真:0930-5936016

    陇ICP备2021002768号  甘公网安备  号 甘公网安备 号

    技术支持:甘肃南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