盉(hé)在中国史前陶器中是比较特殊的器物,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比较多,具有盛水、盛酒和兼具温煮功能,延续发展了3000多年。盉的器类比较多,主要有敛口盉、双耳盉、侧把盉、兽首盉、单耳盉、束颈盉、螺蛳形盉、宽把盉、枭面盉、双肩耳盉、双耳双口盉、束腰盉、囊形盉、三足盉、鬹形盉、异形盉等。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都有发现,主要在器形上有一些变化,装饰手法上也略有不同,相互有影响有融合。黄河流域的彩陶盉占得比例较大,长江流域则比较少,大多为素面盉。
黄河上游目前发现最早的盉是采集于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的四耳敛口盉,器形独特,保存非常完整。盉为泥质红陶,敛口,对称置扁弧形小环耳,弧形筒状外侈流口,鼓圆深腹置扁弧形双环耳,平底。齐家文化鬶形盉不仅发现比较多,器形规整器物特殊,大多都制作精细,具有礼器性质。
中国发现最精美的彩陶盉是出土于甘肃省永登县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的彩陶竖线X纹盉,保存不仅完整,艺术家还有意采用白彩勾勒,更增加了彩陶的视觉冲击力。马家窑文化早期偏晚时出现的白彩点缀勾勒方法,是在彩陶烧制好以后再绘制上去的,所以,马家窑文化绘有白彩的彩陶既是彩陶又是彩绘陶,这是中国史前彩陶中极为特殊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中国彩陶盉发现的特别少,所以非常珍贵。
黄河下游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遗址出土的,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彩陶折线纹敛口盉是目前已知的中国史前发现最早的彩陶盉,盉为细泥质红陶。敛口,鼓圆口沿绘一周留胎竖条纹和留胎弦纹,弧肩绘一周黑底留胎双折线纹,弧形筒状流口,置对称横扁弧形锯齿耳,圜底。总体上看,彩陶盉发现的还是比较少的,精彩的更是不多。
三足盉是其十分有特点的器物,三足均分而置,受力不仅稳而且受热均衡。龙山文化的素面盉比较发达,出土数量也比较多,器形不仅规整,而且制作工艺复杂精湛,鬶形盉更是独树一帜,形成了独特的地方陶盉艺术风格。
长江流域至今未发现彩陶盉,较早的素面盉发现于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其特点是遗址中出土的囊形盉极富有地方特色,似乎与那个时期酿酒业的发达有密切关系。崧泽文化的塔式盉虽然出土了不是很多,但是也颇有其特点和独有的另一种艺术风格。
盉是中华先民聪明才智的具体体现,内含着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有些造型独特的盉,是史前先民为举行重大祭祀仪式活动而专门制作的冥器,没有实用功能,具有礼器性质。千年之后,陶盉更是成为了商周时期青铜盉的滥觞。
精品品鉴
四耳敛口盉[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
高25厘米腹径20厘米
甘肃省临洮县采集
彩陶竖线X纹盉[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
高21厘米腹径16厘米口径10厘米
甘肃省永登县采集
彩陶折线纹敛口盉[大汶口文化]
高13.4厘米腹径8.7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镂孔带柄鬶形盉[齐家文化]
高24.5厘米腹径7.4厘米
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藏
鬶(guī)形盉[龙山文化]
高40厘米
山东博物馆藏
囊形盉[河姆渡文化]
高15.5厘米口径5.7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鬶形盉[石峡文化]
高28厘米
广东省博物馆藏
塔式盉[崧泽文化]
高21厘米腹径11厘米
嘉兴博物馆藏
《中国史前陶器》
来源:微信公众号“史前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