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家文化官网,欢迎您!

齐家文化网

  • 官方微信官方微信
    • 100-100
  • 齐家文化博物馆齐家文化博物馆
    • 100-100
1200-300
学术研究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齐家文化研究会 > 学术研究 >

凿空东西 彩陶绚丽:“首届马家窑文化节——马家窑文化国际学术高端论坛"纪实

   今年是马家窑遗址发现93周年,为进一步深度挖掘、传承弘扬马家窑文化,积极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9月27日—28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省文化厅、甘肃省文联、中共定西市委、定西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中共定西市委宣传部、中共临洮县委、临洮县人民政府、定西市文广新局承办的“首届马家窑文化节”在中国“彩陶之乡”甘肃省临洮县成功举办。

  开幕式由定西市政府副市长陈学俭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发来贺词,甘肃省定西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美萍、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孙庆伟、甘肃省政协副主席栗震亚先后致辞。


  开幕式现场

  此次文化节的主题是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内容包括马家窑文化国际学术高端论坛、马家窑彩陶精品展、公共考古活动、陶艺创作成果展等环节。


  马家窑彩陶精品展

  陶艺大赛现场

  陶艺创作成果展

  在马家窑文化国际学术高端论坛环节,数十位专家学者聚焦彩陶对焦文化,从探讨黄河上游地区史前文化时空框架、黄河上游地区史前文化与周边地区的互动、多学科视角下的黄河上游史前时代、马家窑文化在华夏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马家窑文化保护利用与临洮的可持续发展、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史前文明时代的彩陶之路等方面就马家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进行研讨。论坛由中共临洮县委书记石琳主持并做点评和总结。

  中共临洮县委书记石琳主持

  论坛现场

  论坛现场

  甘肃省临洮县人民政府县长许树德

  甘肃省临洮县人民政府县长许树德介绍了临洮经济社会和文化旅游发展战略情况。临洮古称“狄道”,位于甘肃省中部,地处古“丝绸之路”要道,其历史文化悠久,古文化遗迹星罗棋布,素有“彩陶之乡”之美誉。临洮的区位优势明显、发展条件优越、产业特色鲜明,具备广阔的开发前景。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孙庆伟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孙庆伟以“临洮在考古学上的突出地位”为题。他详细回顾了1921年安特生在中国首次发现仰韶文化并提出“中国文化西来说”的假设及验证该假设的考古历史。后来李济、夏鼐等考古学者通过严谨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推翻了这个假设。在上个世纪中国文化从哪来这样一个大的文化认识背景下,“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诞生是在临洮,其结论的否定也在临洮,最终在考古中的落实也是在临洮,从这个意义上讲,临洮在考古学上确有突出的地位。如果将这种认识放在当下强调文化自信的背景下,临洮将会发挥更大的实际作用。另外,历史是有传承性的,在临洮建置狄道县就暗含了其一定是先秦文化时期或史前时期的核心文化区域,其必将随着新的考古发现产生更多的实际意义和达到该有的高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以“黄河彩陶的源流”为题,介绍了黄河流域最早的彩陶分布及发展情况。黄河流域是世界上的彩陶发祥地之一。由于黄土地带的土质呈黏性,色纯,其制成的陶器对彩绘来说是十分理想的底色。王仁湘先生以具体图例展示了半坡、庙底沟、大汶口、马家窑等文化的彩陶在色彩、纹样上的异同、发展变化及其相互间的联系。另外,他还从不同的角度厘清了马家窑文化的确立与仰韶文化的关系,详细解释了瑞典学者安特生在甘青地区做考古调查提出的“六期说”和“中国彩陶文化西来说”均不成立的具体原因。


  国家博物馆考古部副主任戴向明

  国家博物馆考古部副主任戴向明主要介绍了“马家窑文化和她的时代”,他强调甘青地区逐渐从中原文化区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文化区是始于马家窑文化,并且其文化演变过程与北方文化区有同步相似性,都是从中原区分离出去的“亚文化区”,都体现了核心文化区之“边区”的特点。同时,这两个地区在青铜时代又都受到了欧亚大陆腹地的广泛影响。其文化有自身特色,并对中原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和影响,特别是石峁之于陶寺、齐家之于二里头。他指出,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能够成长壮大,得益于其特有的区位优势——远离中原及其他文化区的强势集团,邻近关中地区濒临分解的史前晚期文化。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与中原渐进式的发展模式不同,其与北方地区相似,甘青地区史前末期文化也经历了“跳跃式”非典型进化模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考古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李新伟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考古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李新伟研究员的演讲题目为“马家窑文化和彩陶之路”。他以瑞典学者安特生提出的“西来说”为切入点,向大家介绍了由马家窑文化引发的中西文化交流问题。安特生于1921年发现中国史前考古第一个被命名的考古学文化—“仰韶文化”,还发现特里波利文化、安诺文化与河南仰韶文化具有很大相似性,所以推测中国彩陶并非本土起源而是来自遥远西方。虽然这种“中国文化西来说”已被证实是不成立的,但在中华文明的形成过程中,金属的冶炼、牛羊的饲养、小麦的起源等问题都不可忽视西来因素的影响。在公元前第四千纪的后半叶,黄河中上游的庙底沟文化和黑海西岸和北岸地区的特里波利-库库特尼文化是欧亚大陆东西两端高度发达的农业文化,都有超大型的聚落,产生了社会等级分化。约在公元前第四千纪末期,庙底沟文化突然解体,造成了人群向西和向北的移动,形成了以洮河和湟水流域为中心的马家窑文化;同时,特里波利-库库特尼文化也骤然衰落,造成了人群向东和东南部的移动。大约同时的马家窑文化的马家窑期和特里波利-库库特尼文化晚期的彩陶表现出引人注目的相似性。东乡林家遗址马家窑遗存中出土的铜刀也提供了重要的中西交流的信息。两个距离遥远的文化是否产生过互动、是否开启了早期中西交流?这是非常引人关注的问题,值得深入探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郭志委博士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郭志委博士介绍了马家窑遗址2014-2016年三次考古发掘的新收获与新认识。这三次发掘共涉及遗址范围内5处不同台地,揭露面积约1200平米,发现了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不同时期的各类遗迹,包括房址、墓葬、灰坑、灰沟等。其中马家窑文化遗存主要分布在遗址南部边缘面向巴马峪沟相对低矮的台地上,见有大致成排分布的房址,但破坏严重,大部仅存房柱,部分见有灶和地面(铺垫层);相对高处的瓦家坪上也见到马家窑文化时期的灰沟和地层堆积,但线索有限。齐家文化遗存主要见于瓦家坪上,发现多处白灰面房址、墓葬,灰坑等,这其中既有规模较大的方形房址,也有规模稍小的圆形白灰面房址,保存状况相对较好,排列大致有序。已清理的8座齐家文化墓葬两两一组,均为竖穴土坑墓,墓主均为一人,仰身直肢葬。这些大致排列有序的房址、墓葬,与周边的灰坑、灰沟等遗存共同勾勒出马家窑遗址齐家文化聚落的雏形。

  美国现代陶瓷艺术大师王俊文回顾了认识马家窑文化的过程并对马家窑彩陶文化的复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科技的发展将推动马家窑彩陶文化的复兴。

  论坛还就文化探源、彩陶纹饰探秘、陶艺技术及材料应用、马家窑文化创新与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等主题设立分论坛,对马家窑文化相关主题进行深入探讨。


  分论坛现场

  兰州大学杜斗城教授、兰州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研究所任瑞波博士、兰州大学城市规则设计研究院陈怀录院长、西北师范大学刘再聪教授、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王志安会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邱耿钰副教授、大地湾考古研究所王晓珠副所长、仰韶博物馆杨栓朝副馆长等学者围绕马家窑文化的社会形态、社会复杂化过程和区域文明化进程的探索及推动史前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研究;马家窑彩陶纹饰图案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形式及彩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对陶艺技艺、相关材料的保护利用与传承开发;马家窑文化的价值与意义,如何实现历史与现实的有机融合,保护和利用好大遗址等问题进行研讨和交流。

  马家窑文化不仅仅是甘肃彩陶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国史前考古一支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开启了陇西地区的文明化进程,也拉开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序幕。此次文化节高端论坛及其相关活动的开展,聚焦彩陶故郡、文明之源,多学科视野下对马家窑文化深入研究和解析必将推动马家窑文化保护、研究、发展的新篇章。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时间:2017-09-29   来源()   打印页面 阅读()
相关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齐家文化  |   齐家文化研究会  |   齐家文化博物馆  |   齐家文化研究  |   文化资讯  |  

    Copyrights©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甘肃省齐家文化研究会

    甘肃省齐家文化研究会 广河县齐家文化博物馆 主办

    地址:广河县城关镇北街22号 邮编:731300 电话:0930-5936016 传真:0930-5936016

    陇ICP备2021002768号  甘公网安备  号 甘公网安备 号

    技术支持:甘肃南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