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家文化官网,欢迎您!

齐家文化网

  • 官方微信官方微信
    • 100-100
  • 齐家文化博物馆齐家文化博物馆
    • 100-100
1200-300
夏禹文化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齐家文化研究会 > 夏禹文化 >

鲍义志:喇家遗址与大禹治水

  从看过位于青海省民和县官亭镇的喇家遗址发掘现场起,便觉得这处人类灾难遗址和大禹治水有着某种联系。随着发掘的不断深入,这里发现了中心聚落遗址、广场、环壕和大型祭坛遗址,还出土了巨型玉刀和在我国考古发现中最大的被称为“黄河磬王”的大型石磬。考古界认为,喇家遗址并不只是存在过简单的人类聚落,这里有可能是部落联盟的所在,甚至还存在过类似城邦甚至国家的权力机构,在遥远的史前时代,这里的文明曾达到相当高的程度。比如出土的众多陶器、玉器和其他生活用具量大而精美,尤其是巨型玉刀和特大石磬并不是生产工具,它兼有礼器、乐器的作用,是权力的象征,甚至是至高无上权力的象征。

  那么是什么人享用这些礼器,使着这种至高无上的权力呢?我推测他应该是大禹,只有这位中国历史上第一王朝——夏朝的开国之祖,才配享用和行使这种至高无上的权力。

  喇家遗址是距今约4000年前的灾难遗址,保留了地震、黄河大洪水以及山洪泥石流等多重灾难留下的痕迹。这处遗址从1999年开始发掘,出土了数十具古人类遗骸,姿态各不相同,神态各有差异,忠实地记录了一声灾难突然降临的瞬间,让人深感震憾。这处遗址的发现震惊了世界,曾被列入2001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被称为东方的“庞贝古城”,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唯一一处大型灾难遗址。而大禹这位战胜大洪水的史前英雄,生活的年代就是距今4000年前,这不会只是一个简单的巧合。正因为早期人类经历了多次大洪水,才有了大禹这样的人物横空出世。所以我认为,喇家遗址极有可能是大禹生活过的地方。巨型玉刀不就是我们苦苦寻找的“国之利器”吗?我不是历史学家,历史学的知识也很浅薄,但通过一段时间资料的查询和探究,还是觉得自己的推测并不是毫无根据的臆想,并且找到了一些佐证来证实我的推测:喇家遗址一带极有可能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治水英雄大禹活动过的地方,是大禹故里。

  我省已故著名的史学家李文实在他的史学专著《西陲古地与羌文化》一书中考证,《国语·晋语》中“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文中所说的姬水应是甘肃省临夏境内的大夏河,是说黄帝这个古代部族是在姬水边也就是如今的大夏河边发展壮大起来的,而大夏河所处的地域和喇家遗址仅隔一条黄河。

  黄帝与夏后氏是史前时代炎黄集团中最主要的中坚力量。而夏禹(大禹)又是其中最为显赫的人物之一。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夏禹,他的名字叫文命。禹的父亲叫鲧。鲧的父亲是颛顼,颛顼的父亲叫昌意,昌意的父亲就是黄帝,这样推算,大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4000年前的大夏河流域和黄河两岸,应该是黄帝部族活跃的地方,而《史记·六国年表》说:“禹兴于西羌”。《新语·术事》也说:“大禹出于西羌”。西羌活跃的地域也正是如今的甘青地区。

  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导川凿山,是自西而东循着黄河的走势进行的。起初尧帝开始启用禹的父亲鲧治理洪水,鲧治水逢洪筑坝,遇水建堤,采用“堙”的办法,九年治水不息。尧的助手舜视鲧治水无功,将他诛杀。而禹被起用之后,以疏导为主,终于治服了水患。大禹与洪水斗争的顽强精神,是感人肺腑的。他亲自率领群众,手里拿着各种原始工具,疏导河川。他的手上磨去了指甲,腿上磨去了毫毛,生了偏枯之症,但他仍在大风暴雨中不停地工作。十年没见着妻子,三次路过家门,听见儿子哭也不进家门。他为人民付出了辛劳,但始究治服了洪水,《史记·夏本纪》中记载,“导河积石,至于龙门”,是说疏导黄河,是从积石开始。“积石”当指积石山,被大禹劈开的积石峡离喇家遗址不过区区20公里,走出积石峡,翻过锁通坡,有一巨石,被称为“禹王石”。据《河州志》记载:“青石高八尺,宽七尺,长一丈,大禹导河时曾憩其上,坐痕至今犹存。

  如果大禹不是羌人,就不会“导河于积石”。因为只有熟悉家乡水系的人,才会最终因势利导,治理洪水。

  我推想,在那个大雨滂沱,山洪骤发的夜晚,大禹亲眼目睹了他的城邦和人民顷刻间遭遇了灾顶之灾,他抑制住了悲愤,立下誓言,他和幸存者们受命从这里开始了漫长的治水之旅。首先劈开积石峡,然后带领以西部羌人为主体的水利大军东进中原,历尽千难万险,用了13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治水大业。与此同时,炎黄部族也开始从黄河上游的故土向东部大规模的迁徙。开始将这里创建的文明播向四方,发扬光大。从大禹开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了。禹传位于儿子启,完成了“公天下”向“家天下”的转化。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里说:唐尧、虞舜和夏禹全是中国父系氏族社会末期的有名人物……他们已接近文明边缘,阶级社会的边缘……部落不在由选举产生,世袭的国王出现了,禹在这方面是关键人物。

  实际上,也有史学家在论及喇家遗址提到过大禹,但似乎无意把这里同大禹联系在一起,只说这里可能有一位被历史湮灭的部族英雄。

  大禹最后死在了浙江省绍兴市附近的会稽山,这也是于史有据的:“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会稽建有大禹陵,始建于夏少康之时,1986年重建。1995年谷雨时节,浙江省暨绍兴市举行了隆重的公祭大禹典礼。时隔20余日,时任国家主席的***谒陵,回京后亲笔为新建的大禹陵牌坊题词“大禹陵”。

  因为没有更多的历史记载,大禹故里很少有人提及。随着喇家遗址的发现,大禹故里应该给予确定了。实际上,国内再没有别的地方能说他们那里是大禹故里,因为即使有一些依据也是会有人大做文章的。

  国家正在实施夏商周断代工程,这是一项汇聚了多个学科的浩大工程,随着这项工程的进展,也许会破解许多远古的不解之谜。

  归纳起来,我推测喇家遗址是大禹故里基于以下5点:①大河流域包括此处黄河两岸是夏后氏成长的地方。②“大禹出于西羌”。③喇家遗址和大禹活动时间均为4000年前。④大禹“导河于积石”的积石峡就在附近。⑤巨型玉刀和“黄河磬王”象征至高无上的权力,而大禹同炎黄二帝一样,是华夏始祖,拥有这种至高无上的权力。

  我提出这一推测之后,已向一些领导同志和专家做过陈述。许多同志认为我的推测是有道理的、是有意义的。现不揣浅陋、斗胆写出这么一篇小文,就是想求教于史学界和有识之士。

  我的家乡就在民和县的官亭镇。我出生的鲍家村和喇家村村落相接,土地相连。官亭三川地区如今生活着约四万土族人民,土族源于吐谷浑,而吐谷浑是西晋末年才由辽东长途迁徙而来的慕容鲜卑的一支,距今大约1700多年。吐谷浑到达这片土地时,时光过去了2300多年。显然,吐谷浑和夏后氏扯不上什么联系,而在这漫长的岁月里,炎黄氏族和他们的后裔们早已在黄河中下游乃至中原大地上大展宏图,上演过一幕幕波澜壮阔的活剧了。(本文作者为鲍义志)

  (发表于2006年《青海日报》上的文章

分享到:

时间:2016-10-26   来源()   打印页面 阅读()
相关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齐家文化  |   齐家文化研究会  |   齐家文化博物馆  |   齐家文化研究  |   文化资讯  |  

    Copyrights©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甘肃省齐家文化研究会

    甘肃省齐家文化研究会 广河县齐家文化博物馆 主办

    地址:广河县城关镇北街22号 邮编:731300 电话:0930-5936016 传真:0930-5936016

    陇ICP备2021002768号  甘公网安备  号 甘公网安备 号

    技术支持:甘肃南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