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家文化官网,欢迎您!

齐家文化网

  • 官方微信官方微信
    • 100-100
  • 齐家文化博物馆齐家文化博物馆
    • 100-100
1200-300
夏禹文化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齐家文化研究会 > 夏禹文化 >

大夏县

  大夏县是“取大夏水为名”。(《旧唐书》卷四十·地理)《水经注》引《晋书·地道记》曰:“县有禹庙,禹所出也”。(《水经注·河水》长沙王氏校本)其位置是“西北至州(河州)七十里,……”“大夏山水经县南,去县十步”。(《元和郡县图志》)


  《水经注》亦云:“大夏川水……:又东北,迳大夏县故城南”。根据以上史料及清代甘肃省进士邓隆先生的考证,大夏山水、大夏川水,同为一河,即今广通河;大夏县故城即今广河县城西十里、广通河北岸的刘家庄古城。故城北近山坡,南面河流,东西界于寺沟与巴家沟之间。邓隆考察时,城址犹存,现在仅有南城残垣一段,城之大小已无法确定,但在田间地坎则有大量汉代陶片遗存。城址的地埋位置与史书记载完全相符,同时在其周围无其他古城存在,故可以肯定为汉代大夏县的治所。


  《元和郡县图志》载:“大夏县,本汉旧县,属陇西郡,前凉张骏置大夏郡,县属焉。周改属桴罕郡,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罢郡,县属河州。”“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废入桴罕,五年又置”。(《旧唐书》卷四十·地理)由以上可知,大夏县的建制从两汉至唐代一直存在,但是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曰:大夏川水“东北迳大夏县故城南。”说明汉大夏县的治所,到北魏时已成为故城,其治所己迁往新址。这样就出到了大夏县治所什么时候迁徒,新的治所又在何处的问题。近年来在大夏县故城东贾家村砖瓦厂发现了两座汉墓,出土的陶罐上有“光和三年”并朱书文字,加上故城遗址中仅有汉代陶片的事实,可以断定,故城作为大夏县的治所,一直延续到东汉末年。大夏县故城位于广通河北岸的二级阶地上,三面邻水,背山向阳,很可能是在氏族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来,随着灌溉农业的发展,广通河北岸的阶地不仅不连续,而且也远不如南岸宽阔,修渠引水都不如南岸便利,加上丝绸之路也位于南岸,故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一个新的城镇办然在广通河南岸掘起,这就是广河县城的前身。广河县城位于南沟河与广通河交会之处,旧城一半在原上,一半在河谷,扼古丝绸之路要冲。宋史载广河城在宋代为“定羌城,在州(河州)东七十里,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置”。(《元丰九域志》陕西秦凤路.熙州)元代改为定羌县,金为定羌寨,明设定羌巡检司,清为定羌驿,太子寺州判驻地。民国八年(公元l(919))年设宁定县,解放后改为广通回族自治县,(1957)年改为广河县至今。广河县城宋代称定羌城,它并非建于宋代,据《资治通鉴长编》载:宋之前吐蕃占领时称阿诺木藏城,宋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王韶取河州后,才赐名定羌城。可见在唐代广河城就巳存在,而作为一个聚落出现的时间一定更早。广河县城是宋代以来广河县境内最大的,也是现存最古老的城堡,因此,它是东汉以后大夏县的治所,这是完全可以肯定的。


  临夏地区是古丝绸之路东段南道的必经之地,沿途多为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人口稠密,农业发达的河谷地带,或者是连绵不断的黄土梁地。故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张赛出使西域(《后汉书.郡国五》)元狞二年(公元前l(21))骠骑将军霍去病两次出击匈奴(《汉书.张骞传》)东晋十六国商僧法显去印度(《佛国传》)北魏商僧宋云去天竺(《洛阳伽蓝记.宋云行记》),都是从陇西(郡治在今临洮)出发,经枹罕(今临夏)渡河,再沿湟水而上,越祁连山,进入河西走廊。隋场帝·于大业五年(公元(609)年)夏,四月癸亥,出临津关(今积石山县大河家),渡黄河,至西宁(今西宁市)。后经大斗拔谷去河西。(《资治通鉴.隋纪五》)可见唐代以前,这条路线是通往西域的主要道路。


  丝绸之路东段南道在临夏境内的路线是,从临洮(秦汉陇西郡治)出发,渡洮河,再沿广通河(古大夏川水)而上,经广河县域(汉以后的大夏县治所),至蒿支沟(古金纽城所在))或渡洮河,沿洮河支流三岔河而上至康乐县的党川堡,再越黄土梁至广河,与前道合。由蒿支沟西北行,过牛津山(古金剑山),再顺牛津河(故城川水)而下,至临夏市(枹罕城)。从临夏出发又分为两道:一是向也经临夏北经临夏北塬至莲花城(古风林关)渡河,其西不远是著名的炳灵寺石窟,再顺永靖县南部的黄土梁西北行,经杨塔、王台、川城,至青海民和的古鄯。再向北至民和的上川口(有的学者认为是汉金城郡允吾县的治所),或下川口,进入湟水谷地,冉西至西宁。另一条路线是从临夏出发,沿红水河问西,经积石山县的吹麻滩折向北至大河家古临津城)渡河,再北上经官亭至古部,与前道合。今天丝绸之路已成为历史,但作为丝绸之路的标志一一烽燧,仍然屹立在山岭之上。在这一地区十万分之一地形图上,凡标有"烽"字的地方,都是烽隧所在。有的烽隧己经消失,但仍留下与:烽谴有关的地名。如临夏北塬的朱家墩,积石山县的东山墩、大墩庄,青海民和县古都附近的塔墩、王墩岭、大墩等。这些烽谜大都位于与黄土梁相连的赤上,可以居高远望,烽与烽之间相距在·(5)-loT。我们考察了永靖县杨塔、王台二乡的烽隧,其结构是:烽墩全为黄土分层板筑,实心,每层厚(15)-(25)厘米,墩呈正方形,边长残存(3)-(4)米,墩周围有墙,边长(30)-(40)米。这些烽隧有不少被明代重修,但在其附近大都有汉代陶片发现。在积石山县吹麻滩的东山墩附近,还发现大量的汉代铁键、铜赣和半两钱等。临夏地区的烽隧与漳水谷地中的"邮亭"相同,都是赵充国河湟屯田时修建的防御敌人,传递文件、停留旅途商贾的设施。


  今天丝绸之路上的烽隧和域堡等设施,大部分己经消失,保留下来的也都残缺不全,完全失去了往日的雄姿和作用,但是它在历史上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今天这些道路及古羌中都己改建成公路,仍然是临夏地区对外联系的纽带。

  摘自王宗元《临夏古城及丝路遗迹考》

  作者:王宗元,西北师范大学教授

 

分享到:

时间:2016-04-18   来源()   打印页面 阅读()
相关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齐家文化  |   齐家文化研究会  |   齐家文化博物馆  |   齐家文化研究  |   文化资讯  |  

    Copyrights©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甘肃省齐家文化研究会

    甘肃省齐家文化研究会 广河县齐家文化博物馆 主办

    地址:广河县城关镇北街22号 邮编:731300 电话:0930-5936016 传真:0930-5936016

    陇ICP备2021002768号  甘公网安备  号 甘公网安备 号

    技术支持:甘肃南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