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家文化官网,欢迎您!

齐家文化网

  • 官方微信官方微信
    • 100-100
  • 齐家文化博物馆齐家文化博物馆
    • 100-100
1200-300
夏禹文化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齐家文化研究会 > 夏禹文化 >

鲧禹治水传说与先夏文化东渐新探

  [摘要]本文认为,鲧禹治水的传说源于昆仑神话。大禹出于羌戎,又是夏族的宗神。夏族兴起于西部甘青河湟地区,羌戎文化即先夏文化。随着大禹率领的以羌戎为主体的治水大军由黄河上游向东推进,先夏文化也东渐至晋、冀、洛、伊地区,在那里形成了夏文化。

  [关键词]鲧禹治水;先夏文化;东渐

  鲧禹治水是我国流传很广的古代神话传说,是昆仑神话的重要片段之一。其基本内容是洪水给人类带来灾害和人类对洪水的斗争,以至最后驯服。其中反映了洪水留给初民的可怕印象。

  《尚书·尧典》载:“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孟子·滕文公下》载:“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史记·五帝本记》载:“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可见洪水对人类带来的灾难是多么深重。于是在四岳的推荐下,帝尧命鲧去治水。相传鲧是一位性格耿直、刚强果断的英雄,他创造耒耜,驯服耕牛,播种五谷,构建城廓,深为人民所信服。然而洪涝灾害实在太严重了,加之鲧采用“陻”和“障”的方法治水,也就是拿泥土来填塞洪水。结果,他东堵西填,“九年而水不息”,最后被帝尧“殛杀于羽山”(见《左传》昭公七年;《国语·鲁语上》)。帝舜时,四岳又举鲧的儿子禹为司空,让其治水。“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禹受命继承父业,总结和吸收前辈的经验教训,采用疏导法治水。“兴人徒以傅土,引山表木,定高山大川”,“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洫。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撬,山行乘樟。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陂九泽,度九山”(史记·夏本记》)。历经千难万险,终于治水成功。《左传·哀公七年》载:“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可见,禹得到天下诸部落的普遍拥戴,成了从茫茫洪水中拯救人民的人间圣王,无以伦比的“大禹”,终于受帝舜禅位为天子了。大禹收九牧之金,以铸九鼎,划分九州,原始的军事民主制逐渐进为国家的雏形了。《史记·夏本记》载:“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禹的儿子启继位,从此,我国历史上“父传子,家天下”的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了。

  然而,夏人究竟源于何处?夏人祖先的最初活动中心在哪里?史学界一直争论不休,到目前关于先夏族的起源问题,主要有三种意见:

  一说在中原,就是以河南嵩山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的伊、洛、汝、颖流域。嵩山又称崇山(古代“崇”、“嵩”相同),相传夏族的鲧、禹被称为“崇伯鲧”、“崇伯禹”。以河南登封告成镇王城冈龙山文化和偃师二里头文化为代表。

  二说在东夷。认为文献中反映的有关夏人历史上发生的主要事件,大部与东方的夷人部落有关。如鲧因治水无功被放逐到东方的羽山,“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史记·五帝本记》)。大禹治水在山东兖州,禹与东方的涂山氏通婚,又曾在浙江绍兴会稽山大会诸侯,在浙江境内还有大禹陵,这一切证明禹和东夷有密切的关系。

  三说在西部,持此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现代史学大家顾颉刚和他的两位弟子刘起舒和李文实先生。古文献中有不少记载支撑这一观点。《史记·六国表》云:“禹兴于西羌”。《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云:“鲧娶有莘氏之女……产高密,家于西羌”。《后汉书·戴良传》:“大禹出西羌”。《新语·术事》:“大禹出于西羌”。《帝王世纪》:“伯禹夏后氏,姒姓也。……虎鼻大口,两耳参漏,首戴鉤铃,胸有玉斗,右足文履巳字,故名文命,字高密。身长九尺二寸,长于西羌,西夷人也”。这些材料都说禹生于西羌。章炳麟《序种姓》指出“羌”即“姜”,是被封四岳之后为“九州之戎”的一种,因此《潜夫论·五德志》说禹又叫“戎禹”。顾颉刚先生在《九州之戎与戎禹》中指出“禹稷伯夷者,向所视创造华族文化者也;今日探讨之结果,乃无一不出于戎”。“禹之来由,虽不可详,而有关于西羌之说。……甚疑禹本为羌族传说中的人物,羌为西戎,是以古有戎禹之称”[(1)]。

  羌戎是我国西部发祥最久远,分布最广泛,表现最活跃的古代先民,他们所创造的羌戎文化是上古时期最优秀的文化,炎黄文化源于羌戎,羌戎文化在炎黄文化早期形成过程中有着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国语·晋语十》云:“昔少典取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异姓则异德,异德则异类。异类虽近,男女相及以生民也。”(韦昭注:“相及,相嫁取也”)。《史记·五帝本记·索隐》:“少典者,诸侯国号,非人名也”。这里所谓诸侯国号,实即部族名,同样有蟜氏也属部族名,而且,姬姜两姓是互相通婚的,二者是婚姻氏族。关于“姬水”和“姜水”,据李文实先生考证,古姬水即今之甘肃省临夏境内贯穿而过最后注入黄河的大夏河,且有姬家川这一古地名佐证。姜水即羌水,出西倾山南,东南流入白龙江,再经昭化入嘉陵江[(2)]。龙西江先生根据中国上古文献研究,提出上古夏人黄帝族和炎帝族的主要发祥地在青海省的湟水和甘肃省的渭水之间[(3)]。至于黄帝的居地,《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居轩辕之丘”,《庄子·至乐》云:“昆仑之虚,黄帝之所休”,《山海经·西山经》云:“昆仑之丘,实惟帝之下都”。昆仑之丘,即《山海经·大荒西经》所说的西王母居地。虽然神话地名常无法确指,却反映一种久远传说或历史的影子,至少证明黄帝居地在西北,在神山昆仑附近。丰富多彩的昆仑神话是西部羌戎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创造的灿烂文化遗产。

  黄河上游甘青地区的仰韶文化马家窑类型((1)(9)(2)(3)年首次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村而得名)开始有了最早的青铜器,东起渭水流域西至湟水流域的齐家文化((1)(9)(2)(4)年在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首次发现而得名)更是普遍地发现了铜器,在华夏大陆上最先步人了早期青铜器时代,翦伯赞《中国史论集》中,认为甘青史前文化属于夏族文化。刘起钎先生进一步指出:“从受齐家文化影响很深,相当于齐家文化后期的火烧沟类型文化与夏同时来看,正好齐家文化相当于传说中夏以前的黄帝族时代,因此,把创造齐家文化的氏族部落推定为黄帝族是合适的”[(4)],可以说甘青地区是黄帝族的故乡。传说中,黄帝的一系列创造和仓颉造字等故事有相当一个过程是在甘青地区进行的。把这一时期到夏朝建立之前的文化我们可以称作先夏文化。在青海境内有着丰富的先夏文化,乐都柳湾遗址出土的多达数万件的彩陶以及彩陶上面(3)(0)(0)多种纹饰符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盆,西宁沈那遗址出土的青铜长矛,湟源大桦出土的鸠首牛犬铜杖首,湟中卡约出土的金贝,贵南尕马台出土的铜镜,民和喇家遗址出土的巨型玉刀“黄河磬王”等,都反映了青海先夏文化的繁盛。据任乃强先生评价,其文明程度远远优于当时的亚欧各民族[(5)]。我们把这种由羌戎创造的,与昆仑神话密切相关的文化,称之为昆仑文化。昆仑文化包括了河湟文化、江河源文化的广泛内涵,应该说是青海历史文化的最好概括和准确定位。

  后来,炎帝的姜姓部落和黄帝的姬姓部落不断东移,在日益密切的交往中结成联盟,逐渐构成华夏族的主体,中国人至今自称“炎黄子孙”,说明古代羌戎对中华民族的卓越贡献。

  《世本》及《大戴礼记》所收的《帝系》篇云:“黄帝产昌意,昌意产高阳,是为帝颛顼。……颛顼产鲧,鲧产文命是为禹”。《史记·夏本记》云:“禹者,黄帝之玄孙”。说明黄帝族是夏族的祖先。《左传》郯子云:“夏后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述异记》、《路史》罗注亦云:鲧死后化为黄龙,禹是从鲧腹中飞出的虬龙。可见夏禹是以龙为图腾的。

  大禹为夏族宗神,禹步着前辈黄帝的前进路线,东进至晋、冀,又转辗到了豫的洛伊地区,在那里形成了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即夏文化。形成后来建立了夏王朝的夏族。在青海民和县喇家先夏文化遗址出土了长(3)(6)厘米的玉刀。无独有偶,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夏文化遗址中出土了长(6)(5)厘米的七孔玉刀,这两把巨型玉刀都磨制精细,并刻有花纹,当非实用之物,而被认为是权力的象征。对于甘青先夏文化与中原夏文化的关系,刘起纡先生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正像金王朝之后有后金,形成为建立清王朝的满族一样”[(6)]。

  大禹东进的过程也即治水的过程,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导川凿山,是自西而东循着黄河的走势进行的,而且青海作为江河源头,大量的水利工程是在青海完成的。《禹贡》云:“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史记·夏本纪》云:“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会于渭、讷”。“积石”当指积石山,据《集解》引孔安国曰:“积石山在金城西南,河所经也”,颜师古曰“积石山在金城河关县西南羌中”。积石山有大、小之分,大积石山在今果洛藏族自治州境内的山脉,今名为阿尼玛卿山,其支脉东北行至今化隆、民和、循化间,称为小积石山,一般认为禹导河所至当即指此而言。清雍正时在循化积石峡西口立河源庙以祭河神;民国初年曾改河州为导河。李文实先生认为:“无论是指今大积石山或小积石山,均可指实”[(7)]。除疏导黄河外,还疏导江源即长江、雅砻江、澜沧江以及川西的岷江等,这里不一一赘述。与导河、导江紧密相关的就导山,即为循山引流,平治水土。《禹贡》云“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大禹所引之山,除《禹贡》提到的雍州西南的岍、岐两山及西倾、朱圉、鸟鼠诸山外,在青海境内还有昆仑山。开导如此神奇广袤的大山,其繁重和艰难程度是难以想象的。

  《史记·夏本记》载:“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序”。若据先秦古籍行文通例分析,昆仑当为山名,位于甘肃酒泉之南的包括祁连山在内的横亘青海、新疆两省区的莽莽昆仑。“织皮”是指居住昆仑地方各部落居民用牲畜的毛皮制作的衣服。析支即赐支,既是河名又是地区名,为今日甘、川、青三省交界一带的黄河河曲地“渠搜”指今内蒙古河套地区,汉代曾在此设渠搜县。以上均为以地为称的氏族部落名,皆为古雍州地。大禹在导山导水过程中又安抚和治理了这些地区的羌戎部落。“西戎即序”就是羌戎各部落各居其地,互不侵扰,井然有序,安居乐业,先夏百姓尽归大禹。大禹出于羌戎,羌戎是大禹的属民,大禹统率着以羌戎为主体的治水大军“堙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治理了“名川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庄子·天下篇》)。最后,治水成功了,同时也把以炎黄文化也即先夏文化传遍了四面八方。

  一些传说资料又有实定禹在西羌的出生地者,如《史记·六国表·集解》引皇甫谧云:孟子称“禹生于石纽,西夷人也”。同书《正义》又进一步说:“禹生于茂州汶川县,本冉骇国,皆西羌”。《蜀王本纪》云:“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另外《括地志》、《华阳国志》等也有相同记载。上世纪九十年代周锡银、刘志荣所著《羌族》广引了古籍类似记载,而且搬浙江绍兴禹陵保存的《姒氏族谱》以佐证。诚然,在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汶川、北川、松潘等县及贵州省的铜仁地区至今仍居住着羌族,而且保留了羌族的民族文化传统。但据考这支羌族是春秋战国之际南迁的河湟羌人的一支。正如冉光荣先生所指出的:今日聚居于岷江上游的(2)O万羌族同胞,就是当年从大西北向西南迁徙,并与戈基人大战的那支羌人的子孙们[(8)]。

  大禹出自西南羌人说,是汉唐以来人们附会了羌人历史上的一些传说和地名,拿刘起纡先生的话说,“这完全是好事者的编造。”[(9)]治水的传说中“羌戎”是指创造炎黄先夏文化的“九州之戎”,“戎禹”是九州之戎的宗神。九州之戎活动的地区大致起于陕西西部乃至甘青“羌中”地区。

  综上所述,根据鲧禹治水传说和古代文献记载,以及大量考古资料的印证,炎黄文化源于羌戎,齐家文化为黄帝族所创造,甘青史前文化属于先夏文化。大禹出于西羌,是河湟羌戎的部落首领。大禹汲取先辈治水的经验教训,采用疏导的方式,率领以羌戎部众为主体的治水大军,从青海高原导河、导山,把黄河从上游的积石山引导到西河、龙门等地,最后流归大海。在大禹自西而东的治水过程中,把先夏文化传播到山西、河北黄河沿岸,再转辗传到河南的洛水、伊水流域,沿途又吸收各种先进的文化,形成了更高层次的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亦即成熟了的夏文化,成为建立夏王朝的文化基础。因此,可以说大禹治水过程,就是先夏文化东渐并日臻发达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顾颉刚.古史辨(第七册下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2)][(7)]李文实.西陲古地与羌藏文化[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

  [(3)]龙西江.论藏汉民族的共同渊源[J].新华文摘,(1)(9)(9)(5),((1)O).

  [(4)][(6)][(9)]刘起舒.古史续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任乃强.羌族源流探索[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

  [(8)]冉光荣等.羌族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作者:张得祖,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分享到:

时间:2016-04-18   来源()   打印页面 阅读()
相关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齐家文化  |   齐家文化研究会  |   齐家文化博物馆  |   齐家文化研究  |   文化资讯  |  

    Copyrights©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甘肃省齐家文化研究会

    甘肃省齐家文化研究会 广河县齐家文化博物馆 主办

    地址:广河县城关镇北街22号 邮编:731300 电话:0930-5936016 传真:0930-5936016

    陇ICP备2021002768号  甘公网安备  号 甘公网安备 号

    技术支持:甘肃南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