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的河流,竟然和古老的远古传说有了关系。
大夏川,为数不多以夏命名的地方。最新考证表明,这里曾经是夏部落活动的地方,大禹从此地走向东方。初冬时节,我们来到大夏川,寻访神秘的大夏遗踪。
大夏之水,和夏王朝有神秘联系
一条普通的河流,冬日里它几近干涸,丝毫看不出,它宽数百米的大河,更看不出它是曾滋养过夏部落的河流。
出兰州,上高速,一个多小时后就到了广河。在广河县城我们汇合了广河县广播电视局副局长马宝明,简单交流了一下我们的目标和方向,就匆匆出发。
冬日里寻访古遗迹,有利有弊,有利的一面是能够轻松地翻山越岭,一目了然地看到遗迹全貌。不利的一面却是草枯树干,缺乏生机的大地,过于荒凉。出广河县城,穿过广通河,然后向南一路而行。广河地处陇西黄土高原,和临洮县隔着洮河相望。整个版图如同一只奔跑的兔子,看不到大山,也看不到大水。这是一块不显山,不露水的土地。我们前进的方向和广通河的流向一致。广通河是一条不算长的河流,全长只有88公里。广通河源自太子山南麓的夏河县境内,然后流经和政,在广河境内汇入洮河。也是广河境内的两条大河之一,另一条就是洮河。
正是农闲时节,两三个小村被我们一晃而过,村民们不慌不忙地忙碌着。我们的目标是距离广河县城15里外的一座古城,当地史料中记载,这座古城名叫大夏古城。夏是一个古老名字。早在四五千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就是以夏命名的。建立夏王朝的人是启。启的父亲更有名,他名字叫禹。大禹和他父亲以善于治水而闻名。不过两人所采用的方法不同,取得的效果也不一样。禹为了治水,留下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按《尚书禹贡》记载,大禹不仅疏通过黄河,而且也治理了弱水(今天张掖黑河)、渭水。而在临夏地区境内,还有许多与大禹治水有关的传说和遗迹。大量民间传说,大禹出生自西戎,人们相信,他是羌族的一支。越来越多的考证,表明这条河流就是历史上的漓水,也就是远古时期的大夏河。
有诸多的大禹治水传说,有大夏河、大夏川、大夏古城名字的地方,这背后究竟有什么样的秘密呢?
沿河而行,顺着公路我们穿过广河县的阿力麻土乡,继续前行,不远处就是下古城村。“阿力麻土”这个名字也是很有点说头的。阿力麻土人祖先,是很久以前从西域迁移过来的。在东迁的过程中,弟兄三人分为三路。一人去了青海孟达天池落户,一人到了广河甘坪,一人就在广河阿力麻土。最初这里是大面积的原始森林,他们放飞了一只鹰,鹰落下的地方就是安营扎寨之地。果然,鹰落在了这里。人们在此挖窑洞定居。东乡语中把窑洞读作阿拉马。还有一种说法,他们祖先最早是在阿拉木图,所以把这里也叫阿拉木图。还有一说,这里盛产水果,东乡人把果子叫做阿力麻。故有阿力麻土。
下古城,民间传说,应该叫夏古城
多次到过大夏古城的马宝明,没有任何的犹豫就带领我们在村子外的一条岔路,向山里而行。大约一公里,山路边出现了一块石碑,过石碑不远,向右进山。山路所在地方的,正是山间的二级台地,向阳,积雪已经融化,将河川的景物净收眼底。
沿着山路,走上十几分钟后,左面的山顶出现了一座堡子。马宝明说,那就是大夏古城遗址了。等我们到了古堡前,才发现,这已经算不上城堡。
这里山岭的二级台地的最高点,也是一个小山包,古堡就修筑在山顶北面。充分利用了山顶平坦,三面断崖的地理优势,残存的这面堡墙,正好堵在路上,形成了一个非常完整的防御系统。
大体丈量了一下古城的长宽,残存的城墙高约四五米,基础宽一米多,长30米左右。其他三面仅剩墙基了。看得出来,古堡不大。严格意义上,这里应该算是古城的一个角落,或者说是古城的瞭望哨所在地。
站在古堡边的悬崖边,向山下远眺,山脚下就是大夏川了。这是个广袤的河川,也是广通河最为富庶的地方之一。此时,刚刚秋收不久,农田中苞谷杆尚未拉走,在农田中排成一队队,一行行,在午后的阳光下拉成长长的影子,树上的叶子早已脱落了,很是疏朗。失去了遮蔽的田野,一目了然。
最为显眼的标志就是上下两个古城村之间,有一个很显眼的沟壑,看上去沟不深,但是比较宽,沟边上还留下人们行走的小路。这个大沟将完整的大地分成了两个方块。这也是上下古城的分界线。
给我们带路的马忠元是阿力麻土乡古城村的原村委会主任,也是赵家遗址的保护员。他给我们讲述有关古城的情况。
川里原先有两个古城,人们把它们叫做上下古城。下古城非常大,占地有几十亩。按民间传说应该叫“夏古城”。以前,广通河水势汹涌,四处漫漶,宽达数百米,为古城提供天然的防护。上古城在今天阿力麻土乡政府一带,“文革”前古城还存在,城门高大,上有二层城楼,有下马石。上下古城之间的距离大约是两三百米,而我们看到的大沟就将古城分割成了两部分。人们怀疑,大沟原先应该是古城的护城河。在一排树木的附近则是古城的马巷,骑兵们用来训练的地方。
这些信息,似乎透露出古城的不同寻常之处。山上,山下,三座城池互相呼应,有护城河隔阻敌军,有马巷用来训练士卒,可见这是一座不同寻常的古城。
大夏之名,千年不绝,至今还有一个神秘传说
更为神奇的地方还有,古城所在的小山上的土壤和古城周围山上的土壤不一样。古城周围山头的土壤是红色的砂砾岩,我们站在古城堡边就能看到周围山体上不时裸露出来的红色土壤。而古城堡所在的土却是纯白土。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为何会如此呢?
按照民间的说法,古城堡所在的山包名叫棺木山。据说,山的形状一头大一头小,如同一个棺木。据说是成吉思汗的三女儿埋在此地,还传说,这里埋藏着八缸金子,八缸银子。在广河八景中有个“棺木藏宝”说的就是这个地方。
究竟有没有藏宝,谁也说不清楚了。但这座古城很有历史,却是毫无问题的。
当地县志记载,阿力麻土乡古城村就是大夏县县城所在地,分为上古城(西)与夏古城(东)。人们称之为“下古城”。这座古城东起自寺沟桥,西至于赵家桥。长600米,宽600米,总面积有36万平方米。县志中说,“下古城”其实就是夏古城。这里作为大夏郡县的建置从秦汉至唐代,断断续续,但基本上一直存在。下古城消亡后,建立上古城。上古城起自巴家沟,至赵家沟,长1200米,宽600米,总面积72万平方米。以前人们在古城内的农田中拾到汉瓦及宋代陶片,在城东寺沟至贾家村一带,曾出土过汉代砖瓦和五铢钱等。
这个依山傍水的位置,无疑也是修建城池的绝佳之地。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北却匈奴,西逐诸羌。汉朝先后在今临夏州境内先后设置了枹罕县、允吾县、河关县。后来又从枹罕县分置出白石县和大夏县,属陇西郡。这就是大夏县的来历。依据《广河县志》记载,这个古城就是大夏古城所在的位置。
曾主编过《临夏史话》等多部著作的马志勇,长期致力于临夏史地研究,近年主持编辑《临夏大辞典》,曾对这座古城进行过考察。他认为:究其名称的来源,人们认为,汉代对郡县的命名有按照当地的流传名称命名的做法。这里之所以得名大夏县,也和这里的大夏这一古老地名有关。比如,敦煌的得名就是如此。直到唐代还有大夏县的建置。
人们确信,这个大夏县和夏王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水经注》中说,大夏县“县有禹庙,禹所出也。”可见,这里就是大禹所生长的地方。
事情是否就是如此呢?
历史上曾有过五个大夏政权,分别是夏王朝、葱岭以西的大夏国、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国”、党项人李元昊建立的夏政权(史称西夏)、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明玉珍建立的夏政权。
延伸阅读:
破解“夏王朝”来源之谜
《三字经》中说:“夏传子,家天下。”在距今大约4100年左右时,禹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传给了启,启建立了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正式建立国家的开端。
古人命名多是依据先辈们起源地为名称。夏王朝之所以取名“夏”,是何缘故呢?这个夏是从何而来呢?
这就要从禹说起。历史上往往“尧、舜、禹”并称,他们是禅让制的部落联盟首领。大禹和他的父亲都善于治水,他们采取的方法不同,得到的结局也不一样。禹在治水中“三过家门而不入”,留下了千古佳话。最后,禹采用疏导的办法成功治理了洪水,接任部落联盟首领。
临夏在历史上是多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在15000年以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先后有羌、戎、狄、羯、匈奴、鲜卑、吐谷浑、吐蕃等民族居住。
禹出自西羌。这有不少的资料证实这一点。《史记·六国年表》记载:“禹兴于西羌。”《水经注·河水二》中有解释说,禹长于陇西大夏县。《太平御览》记载:“伯禹夏后氏,娰姓也,生于石纽……长于西羌,西羌夷(人)也。”最早的西羌,是生活在赐支河和湟河、洮河、漓水(即大夏河的古名)之间的游牧民族。《括地志》云:临洮郡即今洮州,亦古西羌之地。
禹以治水而闻名。《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治水“导河积石,至于龙门。”马志勇认为积石就是指小积石山,系祁连山延伸部分,在临夏州西界中南段自南而北走向。至今在积石峡中留有许多大禹导河传说的遗迹,如禹王石、大禹斩蛟崖、骆驼石、天下第一石崖。广河县古城村有大禹庙、临夏县的北塬三角有大禹庙、禹王庄,积石山有大禹庙。这些遗迹遗存说明,大禹和这块土地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他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
《史记·夏本纪》记载,由于禹治水之功,被推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建号“夏后”。后东巡时生病,益曾主持国政三年。之后让位于禹子启。启继承其位,建都阳城等地,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
这个“夏”字,很可能就是从“大夏”和“夏水”引去的。故先有“大夏”,后有夏朝。在古代以故乡为封号是常见的现象,如司马懿为河内温县人,属春秋时晋地,故而号晋,赵匡胤曾被封宋州节度使,所以国号称“宋”。
还有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以广河齐家坪命名的齐家文化,其出现在距今4200—3600年左右,和夏王朝出现的时间大体一致。
夏是古老的名称,华夏民族也与夏有直接关系。年代久远,史料缺乏,人们只能做出种种推断,但无论如何,禹和甘肃临夏广河等地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我们也期待着更多成果出现。
作者:王文元,兰州晨报首席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