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家文化官网,欢迎您!

齐家文化网

  • 官方微信官方微信
    • 100-100
  • 齐家文化博物馆齐家文化博物馆
    • 100-100
1200-300
夏禹文化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齐家文化研究会 > 夏禹文化 >

广河川是大禹的故乡,华夏文明的发祥地

   临夏是一个历史文化积淀相当丰厚的地方,但发掘研究却十分微薄,基本尚处于未曾开垦的处女地。如何开发利用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开拓发展是一个重大课题。

  在甘肃省委、省政府打造文化大名片,提出“创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临夏州委州政府提出“建设特色文化之州”的时候,临夏、广河一带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古代地名——大夏,跃入人们的视野。临夏有大夏河、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临夏县,广河有大夏部落、大夏古城、大夏县、大夏郡、大夏长、夏侯、夏伯、大夏水、大夏川、大夏山水、大夏节度衙等一系列带“大夏”的古县名、古官职名、古山水名。这一带语言中有“夏人”“夏家”“夏话”等乡间俚语,广河群众把彩陶称之为“夏陶”,把“枹地羊”称之为“夏羊”。由于历史的久远,人们感到无限困惑,如此多的“夏”名在临夏显现,决非偶然。这个大夏究竟是什么?是怎么来的?它和临夏又有什么不解之缘?它和华夏民族、华夏文明、黄河文明有着怎样的联系?让我们跨越时空,拨开历史的迷雾,扫去久封的尘土,剥去传说的外表,解读真实的内核。

  一、历史上曾经出过五个大夏

  据《广河县志》记载:大夏县的县名,曾引起不少学者的注意,其中黄文弼教授在《中国古代大夏位置考》、《重论古代大夏位置与移徙》中提出三种有影响的观点:1.我国先秦时代的大夏人,约分布在凉州、兰州、河州一带,河州为其中心活动区。大夏县及大夏水之名,是因古代大夏国而得。2.大夏即吐火罗,两者是同一民族的并称。3.大夏属于羌族系统,属诸羌之一。《汉书·西域传》所载的西域小国若羌,国王号去胡来,即吐火罗之对音,若羌很可能是大夏人所建立。

  历史上曾经出过五个大夏政权。

  第一个大夏,是大禹在公元前21世纪建立的夏。夏代是中国由史前时期向文明社会演进,由部落向国家演进的完成阶段。而大禹就是文献记载的夏王朝的第一世帝王。

  第二个大夏,是葱岭以西的大夏。是张骞出使西域回来后首次提及的西域古国之一,在《史记·大宛列传》中有此记载:“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余里”。丁谦《穆天子传考证》附《大夏国境考》更引申《史记》谓“葱岭西自古著名之国曰大夏,立国当在黄帝以前,历商与周,穆天子西行时,其国尚存。”等语。

  第三个大夏,公元413年,东晋时匈奴族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国”。因取“一统天下,君临万邦”之意,命名都城为统万城。统万城是东晋时匈奴铁弗部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国”的都城,遗址在陕西榆林靖边县东北约80公里处的无定河东北岸,俗称为“白城子”,至宋代,城周围为沙漠所覆盖,遂成为废墟。

  第四个大夏,1038年10月李元昊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第五个大夏,明玉珍(1329—1366)是元末农民起义军的著名领袖之一,湖广行省随州(今湖北省随州市)人。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七月,明玉珍在重庆称陇蜀王。至正二十三年(1363)正月,在重庆称皇帝,国号“大夏”,年号“天统”,以重庆为国都,正式建立了大夏政权。

  二、禹出大夏,广河川是大禹的故乡

  我国西北地区民族众多,前后杂错,迁徙不定,不断融合。但由于史料缺乏,久而不知所自。甚或流传佚误,古籍抵触,考据不足,史例颇多,禹夏即为一例。战国前史书涉及夏禹之事少,其后多受各种局限,拘泥史家旧说,外地学者视野不逮,本地学者研究很少,对于夏禹之研究,颇为粗疏。今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境内,早在西汉时期设立了一个古县——大夏县。大夏县是临夏地区最早设立的主要县份之一。

  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北却匈奴,西逐诸羌,为汉朝在洮河西岸建县提供了安全保障。于是,汉朝先后在今临夏州境内设置了枹罕县、允吾县、河关县。后来又从枹罕县分置出白石县和大夏县,属陇西郡。《汉书·地理志》记载:“陇西郡有大夏县。”其县因位居大夏水、大夏川、大夏部落而得名。大夏水即广通河的古名,此称谓早于汉朝。据史料分析,可能在春秋战国或者在更早的上古时期已经有其名,并沿用至明代。

  《太平寰宇记》云:“大夏县与郡同治,取县南大夏水为名。”今称的广通河,就是古代的大夏水,入洮河,再入黄河,是黄河的三级支流。西汉末年,王莽篡汉后一度改大夏县为“顺夏县”。东汉建国后,光武帝刘秀又恢复了大夏县名,属金城郡。东汉建武十二年(36年),金城郡入陇西,枹罕、大夏、白石、河关县属之。西晋初年,又撤销大夏县。晋惠帝永宁二年(302年),张轨任凉州刺史时上表晋惠帝,要求在青海东南置晋兴郡,领晋兴、枹罕、大夏等十个县。公元345年,前凉张骏取枹罕,始设河州,辖兴晋、大夏、永晋、武城、金城、武始六郡。晋废帝太和二年(367年),前凉兵攻克叛将李俨所居大夏、武始二郡,后又改为大夏县。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六年(445年),置河州,领金城、武始、洪和、临洮四郡,大夏县属金城郡。北魏献文帝皇兴三年(469年),改大夏县为大夏郡,不久又恢复为县,仍属金城郡。隋朝时置大夏县,属枹罕郡,后改为河州。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武威司马李轨起兵反隋,自称河西大凉王,派兵攻占西平、枹罕,大夏遂属李轨。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唐灭李轨,设置河州,辖枹罕、大夏两县,贞观年间曾一度废除大夏县,后复设置。

  大夏县的县治就在今广河县阿力麻土乡古城村,称之为“下古城”。关于大夏古城面积,我们没有找到可靠记载,《元和郡县志》云:“大夏水经大夏县南,去县十步。”《广河县志》载:“据步测,下古城南北约500米,方形,大于上古城。”《临夏州志》和其他文化遗址资料中,都没有明确记载。在考察中,我们登上古龙山,看到的面积远远大于县志所述。我们一行去侧量大夏古城面积,以车测和步测两种办法,相互参照得出准确数据,下古城东起自寺沟桥,西至于赵家桥,长600米,宽600米,总面积约有36万平方米。这个“下古城”,老百姓称之为“哈古城”,就是“夏古城”,古时“哈”“下”“夏”同音。有专家找遍全国,没有找到最早的夏王城。有可能第一个夏王城就在于此。

  大禹导河积石,治水成功以后,舜帝封他为“夏伯”,是夏地方的最高首领,后来立了朝代,取名为夏。

  《水经注》引《晋书·地道记》对大夏县的记载:“县有禹庙,禹所出也”。禹王庙在县城南集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特征的西坪遗址高庙山上,遗迹依稀可见。有汉代以前的砖、瓦、瓦当出土。这就是说,大禹出生在大夏县,与历史相符。

  古代羌族主要活动在西北的广大地区,由于战争、自然灾害等原因逐渐迁徙到中原地区的羌族大多被同化。今甘肃、青海的黄河、湟水、洮河、大通河一带是古代羌族的活动中心。殷商时期,古羌族有“北羌”、“马羌”等众多部落,过着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也有一些羌人从事农业生产。

  大禹生于叫石纽的地方,石纽就是大夏县西10公里的今和政县蒿支沟石虎家,因石山为红色,历史上曾设过金纽县。《元和郡县志》云,大夏县“西北至河州七十里”。金纽山在广河县西二十里,后改为金柳县、金剑县(隶属大夏县)。有记载认为金纽是指四川石纽(今北川县)。其实,四川的羌族是“战国七雄”之一的秦献公“欲霸西羌”出兵征讨羌人,羌人首领无弋爰剑的孙子卬向南迁徙落居而成的。称之为越嶲羌、白马羌、广汉羌等。据《寰宇记》所引《十道录》说:“石纽是秦州地名”。《金楼子》亦云“禹长于陇西大夏县”。《水经注》进一步证实了这个事实。《史记·六国年表》更加明确地记载:“禹兴于西羌。”就是说,大禹兴起于西羌。最早的西羌,是生活在河西(即河州)、赐支河和湟水、洮河、漓水(即大夏河的古名)之间的游牧民族,兴盛于战国时期。禹治水成功,娶涂山氏女,生子启。后来启代益为君主,建立了夏王朝。在诸侯的拥戴下,禹正式即天子位。有记载认为,禹可能以安邑(今山西夏县)为都城,国号夏。夏历时470多年,立17朝。但据考察,夏禹第一个王城在今广河大夏古城村。禹又收取天下的铜,铸成了九鼎,作为天下共主的象征。

  舜死后,禹守孝三年,仍按传统的禅让制把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但“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史记·夏本纪》)。禹于是即天子位,并将舜的小儿子商均派到戎地当官。戎地就是洮河流域,包括大禹的故乡——大夏在内的地方,有时羌戎并称。

  禹死后,禹所在的夏部落的贵族却拥戴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帝位。据《史记·夏本纪》载,大禹治水“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清梁份《秦边记略》云:“盖黄河入中国,始于河州,禹之导河积石是也。”积石山,指小积石山,系祁连山延伸部分,在临夏州西界中南段自南而北走向排列,北起黄河边,南至土门关,是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的主要山脉。《山海经》屡次提到“禹所积石之山”。在这积石峡中,留有许多大禹导河传说的遗迹,如禹王石、大禹斩蛟崖、骆驼石、天下第一石崖、禹凿大夏湖等,并留下了后代文人凭吊古迹而传颂的大量诗词。广河县有大禹庙,临夏县有大禹庙、禹王庄,积石山县有大禹庙。在与临夏市东约十里的泄湖峡不远的地方有称之为“禹里家”的村落(在东乡县河滩乡)。同时各地也都保留了马家窑、齐家、半山等文化符号。西羌即是这些文化的主人。大夏川即今之广通河那一带正是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的中心地区。耕地中、山坡上,到处是陶罐的碎片,史前古文化的遗迹,随处可见。抓一把泥土,都能攥出古老文明的元素。禹部落属于原生活在甘青地区的羌族向东发展的一支。由于禹是活动在崇山一带(即积石、临夏、广河一带)的夏部落的首领,故被称为夏后氏,他所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被称为夏。近代历史学家范文澜推测,炎黄二帝都出自远古的羌族。大禹也出自羌族。羌人是华夏民族最主要的一支源流。我们有理由相信,广河是大禹的故乡,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使扑朔迷离的历史变得明晰起来,“天下皆西向稽首。”

  三、河州大夏与西域大夏一脉相承。

  人类的历史也是人们寻找宜居环境的历史。大夏故地生活的民族原在中国西北河州地区,以后逐渐而迁至今新疆和田一带,属东伊朗人种,是斯基泰人和塞种的近亲。

  大夏(Tokhara;Tochari),中亚古国名。即希腊文献所见Tochari。公元前140年左右,包括Tochari在内的塞种诸部自锡尔河南下,灭了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中国史籍将主要由塞种诸部控制的巴克特里亚地区称为大夏。“大夏”应为Tukhara(吐火罗)的汉译。

  考古学家、历史学家黄文弼先生提出:“大夏即吐火罗,两者是同一民族的并称。”据《史记》记载,大夏国都是蓝市城(今阿富汗巴尔赫附近),居民人数达一百多万,以务农为生,善于经商,兵力薄弱。约公元前139~前129年,伊犁河、楚河流域的大月氏人西迁,大夏遂臣服于大月氏。汉张骞于前128年左右抵此时,月氏“臣畜大夏”。后大月氏越过妫水(今天阿姆河)南下,占领大夏首都蓝市城。大夏退至妫水上游之南,分为休密、双靡、贵霜、肸顿、高附(或都密)五个翕侯,保持着某种程度的自治权。公元前1世纪时,贵霜翕侯攻灭其他四翕侯,建立贵霜王国。但中国仍称之为大月氏。

  古史向称中原以西各族为西戎,其分支众多,以塞人为主。约在一万年前,塞人各支由里海北中亚草原向各方移动,或由于地理气候变化,或因部落战争,或寻找更适合生存的地方诸种因素。至公元前800年以前,其间有三次向东移动高潮,蔓延于中亚北部和中国西部。其南下中亚者占据巴克特里亚地方北部;其向东流动者有一支被波斯人称之为“Massagedae”、汉文最早译音为“大月氏”的先从里海之东由黠戛斯草原,锡尔河东向进入帕米尔山麓驱走当地塞人,如阿其贝依(Argippaei),部分停居塔里木河南北,大部分南来甘肃河西,驱逐先住于此地的阿里马斯庇亚(Arimaspea)人而据有其地。历年久远,所以《史书》只记“本塞种、世居敦煌祁连间”。一部分继续南迁至河湟一带。这个大月氏应当是在黄帝以后至尧舜之间在甘肃西部的大夏。

  大夏很早就与中原地区有交往,古籍中对其多有记载。公元前174~前161年,伊塞克湖东岸和伊犁河上游流域的大夏人受大月氏第一次西迁的冲击,向南迁徙,途中与大月氏发生冲突。战败的大夏人大部向西迁徙,翻越葱岭(今帕米尔高原)进入中亚阿姆河以北地区,与同样受大月氏冲击而从伊塞克湖以西迁徙至此的塞种部落汇合。公元前128年,张骞出使大月氏至阿姆河时,见大夏人定居巴克特里亚,遂以“大夏”之名称呼之,後来的西方史学家和阿拉伯人则称之为“吐火罗斯坦”。

  公元前2000年左右,禺氏(即月氏)以自己手中的白璧与中原交易。传说月氏部落首领西王母献“白圭玄璧”于周穆王,使周穆王“乐而忘归”。早在丝绸之路命名前,作为西方贸易代理人的月氏人已经把他们占据的河西走廊变成了神奇的“玉石之路”和“青铜之路”。上古时期中亚的玉石和青铜源源不断传入中国,广河大夏人带来新疆和田玉,不足为奇。不仅带来了玉石,还带来了青铜器的冶炼技术。中亚使用青铜器的时间早于中国。有专家研究认为马家窑文化也是从中亚传入的。当时彩绘中的砷元素只有中亚才有。如果是这样,早期马家窑彩陶发达,后期齐家、寺洼、辛甸陶器较为逊色可以得到合理解释了。

  广河、临夏是丝绸之路南道、唐蕃古道必经之地。“丝绸之路”南路,大体上从长安出发,经天水、甘谷、陇西、临洮(古狄道)渡洮河,分许多支道,其中一条过康乐县虎关、流川、广河十里墩到广河县城,渡过广通河(古大夏水),经红壑岘至阿里麻土,登上分水梁,经和政县陈家集,出牛津河口,渡过大夏河(古漓水)至临夏市(古枹罕城)。一支经北塬至炳灵寺峡渡黄河,至青海民和马营。然后,继续前行,或走唐蕃古道去印度,或经扁都口到河西走廊,或过当金山口,进入敦煌,同阳关道汇合。这条道汉时称为“羌中道”,南北朝时称“吐谷浑路”。特别是河西走廊战乱不休,交通阻隔时,这条道就尤为重要。另一支经临津渡(积石山大河家)入青海西平(西宁),过扁都口入张掖,与丝绸之路北路、中路相汇。临夏地区是古丝绸之路东段南道重镇,南道沿途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人口稠密,是居民富庶的河谷地带。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后汉书·郡国五》),元狩二年(公元前l21),骠骑将军霍去病两次出击匈奴(《汉书·张骞传》),东晋十六国高僧法显去印度(《佛国传》),北魏商僧宋云去天竺(《洛阳伽蓝记·宋云行记》),都是从陇西(今临洮)出发,经大夏、枹罕(今临夏)渡过黄河,再沿湟水而上,越祁连山,进入河西走廊。隋炀帝于大业五年(公元609年)夏,出临津关(今积石山县大河家),渡黄河,至西平(今西宁市),后经大斗拔谷去河西(《资治通鉴·隋纪五》),文成公主进藏都走丝路南道。

  《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张骞李广列传》载:“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余里妫水南。其俗土著,有城屋,与大宛同俗。无大长,往往城邑置小长。其兵弱,畏战,善贾市。及大月氏西徙,攻败之,皆臣畜大夏。大夏民多,可百馀万。其东南有身毒国(即印度),秦汉时,广河一带建立的大夏县,其长官也叫“大夏长”。公元13世纪初,蒙古成吉思汗西征后,带来了大量的中亚穆斯林落居临夏广河一带,形成了今天广河县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占总人口98%的格局。以上记载明确表明,河州大夏与禹夏及西域大夏有紧密的承袭关系。大夏与华夏密切相关,与华夏文明密切相关。

  四、结论

  通过考察,得出结论:禹,又名文命,临夏州大夏川(即现广河川)人。夏部落的首领,带领大夏等众多部落,治水成功,众多部落推举为禹王,当大禹当上华夏古国的国主时,把夏部落的“夏”字,取名为自己的国号,后人称其为“夏禹”,开创了华夏文明。夏王朝是发端于河州,发展于中原的一个政权。

  今积石、临夏、广河故地,是大禹的故乡,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与中亚大夏一脉相承,是中西文化交汇相合之前沿地带,是各民族磨励共融之中心所在,历史文化资源的富矿区。可以说,大夏蕴含着极大的经济文化的含金量。如何通过挖掘、整理、研究、传承、保护,展示文化资源,建成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非常必要。

  作者:马志勇,原临夏州州志办主任、《临夏大辞典主编》、夏禹文化学者

分享到:

时间:2016-04-18   来源()   打印页面 阅读()
相关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齐家文化  |   齐家文化研究会  |   齐家文化博物馆  |   齐家文化研究  |   文化资讯  |  

    Copyrights©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甘肃省齐家文化研究会

    甘肃省齐家文化研究会 广河县齐家文化博物馆 主办

    地址:广河县城关镇北街22号 邮编:731300 电话:0930-5936016 传真:0930-5936016

    陇ICP备2021002768号  甘公网安备  号 甘公网安备 号

    技术支持:甘肃南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