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农业文化传入西北的另一个影响或说结果,是若干地方性的农畜文化的产生。这些也许是代表中原文化对西北地方环境的适应结果,也许是土着文化受了中原文化影响以后的产物。”齐家文化即其中重要一支。---张光直
一、背景
1、齐家文化的发现、相对年代与文化命名
谈到齐家文化,有三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是绕不开的。
第一位是齐家文化的始作俑者,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博士(Andersson,J.G.)。安特生和中国学者袁复礼1921年挖掘了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这次发掘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是现代田野考古学在中国诞生的标志;其次,仰韶村的发现打破了某些西方学者认为中国没有史前文化的谬论;第三,这个发现在学术界引发了“中国史前文化来源于哪里”的争论。也正是为了求证中国史前文化的来源,安特生于1923-24年前往甘(肃)青(海)地区进行了大范围的考古调查发掘,首次在甘肃广河齐家坪和青海贵德罗汉堂发现了齐家文化的遗存。此后,他参考北欧学者对斯堪的那维亚新石器的分期和西欧学者对希腊克里特岛新石器至铜器时代的分期,将中国西北地区的史前文化分为六期,每期估计为300年。他将前三期定为新石器至石铜器过渡阶段,后三期归入早期青铜时代。与此同时,他也接受了“中国文化西来”的说法。
第二位是中国考古学的开拓者夏鼐先生。1944年,他跟随“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赶赴西北,与吴良才等在兰州、洮河流域开展调查发掘。1945年5月,他在魏家嘴村阳洼湾遗址发掘了两座齐家文化的墓葬,并在填土中发现少量仰韶期(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片,从地层上证实仰韶期与齐家期的先后,修正了安特生对齐家文化年代的误判。
第三位是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开拓者裴文中先生。1947年,中央地质调查所委派他前往西北地区进行考古学、地质学调查,在渭水、西汉水、洮河和大夏河流域调查史前遗址约90处,并试掘了齐家坪、寺洼山和鸦儿沟等遗址。经初步研究后他指出,“(民国)37年我分析了齐家坪的材料,曾说它可能是晚于仰韶期的一种遗存。为了明确醒目,我们可迳名之为‘齐家文化’。目前所知,它(齐家文化)大体上分布在甘肃一带。”齐家文化由此而得名。
2、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重要考古工作
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一系列重要的齐家文化遗址被发掘,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并深化了对齐家文化的认识。
武威皇娘娘台
1957-1959年对甘肃武威皇娘娘台遗址先后做了三次发掘,首次在齐家文化墓中发现铜器,对认识齐家文化的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有重要意义。1975年,在进行第四次发掘时,除再次发现铜器外,还发现随葬玉石璧及以男性为本位、体现“男尊女卑”的合葬墓。此外,在齐家文化墓内还发现了少量有明显马厂文化风格的彩陶。据此,有学者提出齐家文化源于马厂文化。
乐都柳湾
1974-80年对青海乐都柳湾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清理齐家文化墓葬366座。其特点是采用土洞墓、普遍流行独木棺葬具,随葬彩陶较普遍,且大多与马厂文化彩陶类似,被看作为齐家文化来源于马厂文化之说提供了新证据。鉴于上述种种,发掘者建议命名为齐家文化“柳湾类型”。该墓地也发现有随葬玉器、贫富分化严重、“男尊女卑”及“殉葬”等现象。
广河齐家坪
1975年,在甘肃广河齐家坪遗址发掘时,首次出土了大型双耳铜斧和带纽铜镜等重要器皿。还发现8人、13人的多人合葬墓。发掘者认为,这些合葬墓中显示出一人为主,余者“殉葬”的性质,并据此提出齐家文化已进入早期奴隶社会。
贵南尕马台
1977年对青海贵南尕马台遗址进行发掘,出土一批铜器。其中,一面铸有七角星纹的大型带钮铜镜(M25)引起学界极大关注。该墓地流行俯身葬,还有无头葬、乱葬等奇特葬俗,代表了黄河上游一带齐家文化的地方习俗。同样,该墓地的贫富分化现象也较突出。
临潭磨沟
进入新世纪以来,最重要的发现当属甘肃临潭磨沟遗址,这是迄今为止发掘规模最大的一处齐家文化墓地,清理齐家文化墓葬数百座。发现各种形态的偏洞室墓、多人合葬以及大量与早期东西文化交流有关的遗物,包括铜器、金器和各类装饰品等。
其他经正式发掘的齐家文化重要遗址还有:甘肃永靖大何庄、秦魏家,天水师赵村与西山坪,武山傅家门;青海互助总寨,大通黄家寨、长宁,同德宗日,民和喇家;宁夏隆德页河子,固原海家湾;内蒙古阿拉善旗鹿圈山等。
二、齐家文化:“前丝绸之路”的奠基者
齐家文化自发现以来,有关该文化的来源、去向、年代、分布,演变分期、文化性质、社会发展阶段以及与周边地区其他考古学文化的关系等诸多问题在学术界都曾有过热烈讨论,也曾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遗憾的是,最近一些年来,对齐家文化的研究陷入低迷。临潭磨沟遗址发现以来,状况才有所改观,但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正是在此背景下,我们与哈佛大学人类学系商议在甘肃洮河流域开展区域考古的合作调查与发掘,目的是希望能再次引起学界对齐家文化的关注和重视,推动并深化“社会复杂化进程”以及“早期东西文化交流”的研究。
本文之所以将齐家文化视为“前丝绸之路”的奠基者,这与齐家文化分布的地理区位和西北地区的文化演进格局有着密切关系。上世纪70年代初,张光直先生曾就中国西北地区的史前文化发展说过这样一段话:“西北的地理位置在亚洲史前史上非常重要,这里不但是东西古文化之间的走廊,沟通中原与中亚的文化史;同时也是南北古文化之间的走廊,沟通着草原与西南的文化史。西北地区在东西文化交通史上的地位是学者熟悉的,但它在南北文化交通史上的地位则常为人们所忽略。中原文化自东而西传入西北,时代愈远,地域愈西,则变化愈大。换言之,这个程序不但是中原文化的输入,而且是中原文化的‘西北化’”。张先生的这段话不仅适用于西北地区的地理环境,也是用于这个地区考古学文化的演进趋势,其中就包括了齐家文化。
为展开这一话题,可通过如下案例加以说明。
1、史前农耕文化的西渐
进入到公元前四千纪(4000-3000BCE),中国境内的史前文化出现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扩张。这次以“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为代表的文化扩张代表了中原地区“农耕文化”的大范围扩散,特别是在中国的西北地区表现尤为充分。有趣的是,这次扩张与近东地区农耕文化传入欧洲、沿着多瑙河传播的历史进程非常之类似。其后果是在欧洲催生出LBK(Linienbandkeramik,线纹陶文化)为代表的农耕文化,同时将麦类作物种植技术引入欧洲,并逐渐征服并融合了中石器时代以来分布在欧洲各地以狩猎-采集卫生业的土着民族。在中国西北地区,具体表现为“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为代表的农耕文化不断西渐,在陇山左近催生出马家窑文化,其后裔半山-马厂文化则沿着黄河、湟水及河西走廊继续西进,同时也将旱作农业传入更加边远的地区。
进入龙山时代,即公元前三千纪的下半叶(2300BCE),又出现了第二波的文化西进浪潮,这也导致了齐家文化的出现。此次文化西进同样带有强烈的农耕文化扩张色彩,其结果是将半山-马厂文化挤压到更为偏远的黄河上游、湟水上游及河西走廊一带。齐家文化控制这一区域后迅速坐大,成为横跨甘、青、宁、川、内蒙数省区、跨越史前-青铜时代的区域文化,延续时间也非常之久。因为这个空间区域恰好坐落在东西文化交往的必由之路上,这也为齐家文化成为“前丝绸之路”奠基者的角色提供了天时地利的重要基础。
2、中国冶金术的起源与发展
十年前我曾就中国冶金术的起源与发展提出过看法,而且对齐家文化在这一领域所作的贡献给予了较高评价。
不妨可以这样推测,在齐家文化不断向西扩张的背后,实际上是带有某种迫切的功利需求的。进入公元前三千纪的末叶,东西文化的交流不断加强,一些域外的文化特质陆续被引入西北地区,其中之一就是冶金术。
近些年来,在河西走廊的张掖、酒泉、金塔等地的西城驿文化中多次发现与采矿、冶金有关的遗存。如西城驿遗址就出有铜矿石、炼渣、石范、炼炉壁残块、鼓风管、铜器小件等冶炼遗迹、遗物,显示出该文化、甚至更早的马厂文化末期已经掌握了冶炼铜器的技术。联想到河西走廊一带蕴藏的矿产资源,有理由得出这一认识,即西城驿文化很可能代表了中国西部系统地掌握了采矿、冶炼和铸造等一整套流程的特殊手工业群体,并在河西走廊的偏西部形成了一个早期“早期冶铸中心”,甚至有可能成为相关产品的集散地。这个中心对齐家文化产生了强大的引力,促使其迫不及待地迅速向河西走廊扩张,并与西城驿文化建立了紧密联系。在这个文化互动的进程中,齐家文化习得了冶金术和相关的贸易链条,并不点将相关的产品向东部地区传递,在早期东西文化交互的大潮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3、齐家文化的权杖头引出的问题
上世纪70年代,广河县博物馆征集到3件权杖头。其中,1件为球形(编号G857),石质。通高6、直径7.6厘米。另1件扁球形(编号G579,或72G256),石质。通高5.6、直径6.6厘米。第三件为玉石质地(编号G 558)。椭圆形,暗绿色,器表打磨光滑,通高3.8、直径3.7厘米。此外,广河县齐家文化博物馆还藏有数件权杖头的半成品,它们很可能是出自齐家坪墓地的随葬品。
权杖头这类文化特质最早产生在近东的安纳托利亚高原,时代可上溯至距今一万年上下。在地中海东岸的黎凡特和两河流域,权杖的出现也可追溯到前陶新石器B(PPNB)阶段。在死海西岸的纳哈尔-米什马尔(Nahal Mishmar)曾发现一处人工开凿的洞穴窖藏,出土了429件铜器和象牙制品,其中仅铸造的铜权杖头及带柄节杖就超过400件,年代早到公元前4千纪前半叶。后来,此类文化特质向四外传播,公元前三千纪前后传入我国的大西北和长城沿线,并对中原内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齐家文化的这些权杖头是早期东西文化交往的重要见证,尽管它们的年代不是最早的,但其所处的时空节点非常重要。
4、齐家文化:沟通南北的文化使者
约当公元前4千纪下半叶,部分仰韶中晚期文化沿青藏高原东麓南下进入岷江上游和川西北草原。到了马家窑文化时,已基本掌控川西北地区,并以此为基地,继续沿着龙门山脉的东缘向成都平原周边和大渡河流域渗透。这一文化交互的后果造就了宝墩文化,也将黄河流域的文化因素输入到长江流域。不同的是,进入川西北的马家窑文化并未演变到半山-马厂文化,而是将其文化元素融入并变异为当地的史前文化,对成都平原及西南地区的原始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约当公元前2000年前,齐家文化现身于岷江上游和川西北草原,在茂县营盘山和理县箭山寨均发现有少量齐家文化的遗物。在四川炉霍甚至采集到一件完整的齐家文化双大耳罐。如果比较一下河南偃师二里头、甘肃广河齐家坪、磨沟、天水以及四川广汉三星堆等地出土的空袋足陶盉、青桐牌饰等遗物,其形态的近似让人很难不做出相关的猜测与联想。上述考古发现证实,从甘肃南部经川西北折向西南的这条历史大通道早在公元前4千纪便已凿通,并持续到晚近的历史时期,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此外,内蒙古西部地区新的考古发现为寻找齐家坪遗址的蛇纹陶器和特殊的红彩陶器的来源提供了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