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家文化官网,欢迎您!

齐家文化网

  • 官方微信官方微信
    • 100-100
  • 齐家文化博物馆齐家文化博物馆
    • 100-100
1200-300
学术文章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齐家文化研究 > 学术成果 > 学术文章 >
当前位置:首页 > 齐家文化研究 > 学术成果 > 学术文章 > 正文

齐家玉器与夏文化

       [提要]文章对齐家文化玉礼器如璧、琮、刀、戈、圭、漳、璜进行比较研究,发现璧琮组合源自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刀戈组合和老潭组合始于青铜时代。大玉刀和大玉璋主要流行于夏代,是夏代文化的标志。亦是齐家文化的特色。玉器的盛衰表明齐家文化不仅是东亚文化的组成部分,亦反映了夏朝的时代特征和社会状况。自三代到秦汉再到隋唐直至明清,玉器发展除了雕琢工艺进步以外,其形制品种基本上没有脱离齐家文化玉器范畴,儒家文化主要礼器形制正是基于齐家文化玉器的基本造型。齐家文化玉器在东亚玉文化发展史上起了承上启下作用,应该是夏代玉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引言
       齐家玉器考古发掘品和政府博物馆藏品已上干件,民间或海外藏品估计有上万件。《中国出土玉器全集》收录了代表性的109件,“各地齐家文化出土玉器数量之大,资料之丰富,引人瞩目”,为我们研究齐家玉器提供了标本。但是,许多大器流传海外,不少重器在民间,传世精品大都收藏在两个敌官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参照研究才能见大象。
齐家玉器长期被忽视,20世纪90年代茂林等才着手考古实证研究。黄宣佩研究了齐家文化玉礼器檗,琮和大玉刀。杨伯达对许肃齐家文化玉器进行鉴定,指出山东龙山、陕西龙山以及甘肃齐家”三支玉文化先后在中国的东部、北部及西部分别进入了自己的高峰期,遥相辉映,像三把火炬似的照亮通向文明时代的殿堂”。不约而同,闻广通过对海内外玉器综合比较研究后指出齐家玉器是继红山、良渚玉器之后中国大陆史前第三个玉文化高峰。他们分别从纵横两方面充分肯定了齐家玉器的历史地位。
       2013年中华玉文化中心主任、中国考古学会会长张忠培精心谋划作良渚博物馆主办了“玉器·玉文化·夏代中国文明展”,汇集中国境内夏时期玉器精品193件(组),首次系统展示夏代玉器。朱乃诚以“时代巅峰 冰山一角”为题进行解说,重点介绍了二里头文化、陶寺文化、石峁文化、西朱封龙山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玉器;指出璋是夏代文化的标志,玉  璋的分布大致可以反映夏文化影响范围,而二里头文化的璋、玉戈、玉圭可以追溯到陶寺文化。令人遗憾此次展览不是有意排除却完全忽略了齐家文化玉器
       庆幸的是最近邓淑苹发表了长篇论文“万邦玉帛”,以齐家王器为中心探讨夏王朝的文化底蕴。她对国内外玉器有系统观察和思考,1993年就提出了“华西系统玉器”概念,认为陶寺文化、石峁文化、齐家文化和月亮湾文化玉器大同小异,夏商周三代主要承袭华西玉器传统;二里头遣址出土的大玉刀、牙璋,明显属华西风格,夏代起玉戈成为重要的标示身份的瑞器,商周时流行的扇形璜也明显属于华西系。
       邓淑苹朱乃诚论文信息异常丰富,观点亦明清晰,可以作为齐家玉器研究的基础。此外,北京大学国亚林.吉林大学王玉妹,西北师大晓叶分别完成了以齐家玉器为对象的博士、硕士论文,对齐家玉器进行了初步系统梳理。甘肃博物馆王裕昌等正在对馆藏齐家文化玉器进行系统调查整理。甘青宁地区玉质斧、铲,带等生产工具在马家窑文化中已出现,壁、琮等礼器始见于齐家文化。本文重点探讨齐家文化玉礼器与夏之关联,不可能对齐家文化玉器进行全面论述。
二、壁与琮
       玉璧是齐家文化玉器中最常见的器物,几乎所有重要齐家文化遗址均有出土。齐家文化玉壁数以干计,大小形状不一,有圆形、椭圆形、方形和不规则形之分。其中考古发现最多的皇娘娘台遗址,多达近300件.直径3-30厘米不等,体厚薄不一,中心单面钻圆孔,一面平整,一面倾斜外缘基本呈圆形常有崩缺,面有截锯痕。“其中M48出土石璧83件,发掘者推测认为可能是财富的象征或具有货币功能。*齐家玉大比较粗糙,精致的罕见。1981年在青海民和县喇家遗址出土两件玉璧比较大且精致:青灰玉璧直径17.9-19厘米,孔径5.8-6.5厘米,厚0.7厘米:青玉璧直径27-28厘米,孔径6.2-7厘米,厚1.2厘米。甘肃省静宁县治平乡后柳沟村出土玉璧更精致,其中一件直径27.3厘米,孔径7厘术,草0.78厘米;外缘不甚规整,素面无纹,现藏于静宁县博物馆。"甘肃省积石山县银川乡新庄坪遗址亦出土了不大但较精致的璧,直径5.9厘米,表面光素无纹,边缘周正;孔壁留有明显的螺旋钻痕迹,未修整打磨。瞳于甘肃省博物馆。”宁夏隆德县文管所收藏了一件直径36厘米的大,出自沙塘乡和平村。台北故宫典藏清宫旧物中有三件直径达37-39厘米的大壁,玉质与此壁相似。上海博物馆藏有多件齐家文化传世玉复,其中一件(54663)直径22.5厘米,孔径4.8-4.2厘米,厚1.9-0.7厘米,全粉书"宏璧";另一件更大的直径25.1厘米,孔径5.9-5厘米,厚1.9-0.5厘米,金粉书“宏璧圭尺十二寸"。"
        齐家文化琮也并不罕见,数以百计,可分为方形、圆形和三棱形三个类型,基本上都是平素无纹的素琮。采集收藏的很多,真正考古发掘的很少。师赵村和西山坪出土两件玉琮是难得的标本。T409M8:1边长5.2-5.5厘米,高2.1-2.3厘米,孔内径4.2-4.5厘米,射高0.4-0.8厘米,通高3.4-3.9厘米,重138克。琮体不甚规整,一边高一边低,素面,表面保留有一些加工的痕迹。上海博物馆收藏了两件典型齐家风格玉琮,其中一件(66555)高18.8厘米,阔9.5-9.2厘米,射高3.7-3.8厘米,孔径7.15-6.8厘米。静宁七宝中有两件精加工的刻线纹或瓦棱纹玉琮是罕见的例外,杨伯达等鉴定为齐家文化国宝,是甘肃省静宁博物馆镇馆之宝。瓦棱纹玉琮高 14.7厘米,宽8.2厘米,射径8.2厘米,有十三节凹槽,器体打磨精致;刻线纹玉琮高16.7厘米,宽7.2厘米,射径7.2厘米,有五道一组的弦纹三组。#宁夏固原博物馆收藏了一件沙塘乡和平村出土的琮,高19.5厘米。1981年戴应新在陕西长安上泉村征集到一件类似的玉琮高20.7厘米,现藏于陕西省博物馆。
       目前正式出版的资料显示齐家风格最大的壁直径达45.8厘米,藏于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最高的琮高达53.36厘米,藏于美国迈阿密大学洛尔博物馆。#可能来自陕甘宁交汇的六盘山地区。
        静宁七宝并不是正式考古发掘品,偶然发现于静宁县治平乡后柳河村一窖藏或祭祀点,实际上是四对璧琮,有一璧已损坏被忽略不计。现藏于甘肃博物馆。齐家文化标志性的瓦棱纹玉琮器体打磨精致.很可能是周代改造的结果。”
有一类特殊的壁称之联璜壁,有双璜、三璜、四璜、五璜、六璜之分,杨伯达认为是“小料大作”的结果;*流行于齐家、石峁和陶寺文化,杨美莉称之为玉圆圈。
        叶茂林较早注意到甘青齐家文化璧多琮少现象,认为重璧轻琮是一种普遍现象。"罗丰分别考察了甘青与宁夏地区考古出土玉器,发现前者少琮,也少大器,后者多琮也多大器。邓淑苹推测齐家文化分布范围颇广,真正的最高中心遗址在固原地区,玉琮是最重要的礼器,特殊身份者才能使用大壁、大琮、大联璧来祭祀天地神明;甘青境内散居次级的齐家文化贵族,使用中、小尺寸的玉璧,平民就使用石璧来祭祀。”她还从殷墟安阳小屯   两组建筑基址下埋有一苍璧、一白璧的现象联想到齐家文化喇家遗址在屋内墙边地面平置似有祭祀意味的两件玉璧,认为"苍璧"是一件典型的华西王璧。
       琮是良渚文化的标志,亦可看作中国玉文化的象征。熟读《诗经》,不见琮影,令人奇怪!考古研究表明商周时期玉琮已趋于衰落。《诗经》中有壁无踪值得我们思考。
      王仁湘注意到天、天子、辟、壁是一组同义词,地,后、宗、琮是对应的另一组同义词.辟与宗是理解璧与琮的门径。”《诗经》中的“辟王”就是周天子。《大雅·域朴》:“济济辟王,左右趣之。济济辟王,左右奉璋。”《周颂·载见》:“载见辟王,曰求厥章。《尚书》中的"辟”亦指君王或天子。(尧典):王戒哉.祗尔厥辟。“《洪范》:“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尔雅》云皇,后也;辟,君也。《礼记·王制》云:“天子之学曰辟雍。"《韩诗外传》云辟雍“圆如壁,壅之水”。《论衡》称之为"璧雍”,享天子以璧,以璧察天顺理成章。
        安克斯(Erkes)早就注意到琮象证地母女阴,其上驵纹近似坤升。高本汉(B.Karlgren)认为琼是宗庙里盛"且”的石函。琮与大地和女性关系密切。《玉人》;“驵琮五寸,宗后以为权。大琮十有二寸,射四寸,厚寸,是谓内锁,宗后守之。“享宗后以琮,以琮礼地亦十分自然。三代玉琮集中见于妇好幕(十四件)也就不足为奇。
诗经时代重男轻女渐成风气。《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其泣喤喤,朱芾斯皇,空家君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无非无议,唯酒食是议,父母贻罹。”乔璋之喜与弄瓦之乐已有天壤之别,男人的社会地位明显高于女人,周代王、公、侯、伯、子、男均是男人。琮是“六器“之一,却不在“六瑞”之中,琮的消亡也就不是偶然的现象。 
       另一方面天尊地卑思想逐渐盛行。红山、良渚时代土地祭祀山川崇拜十分隆重。良渚时代琮是最重要的礼器,其次才是璧。三代中原受到来自西北游牧文化的巨大影响,天成了至尊无比的神灵。商代祖先祭祀还很突出, 周代祭天最隆重。周颂实质上是颂天,惟天为大。《周颂·维天之命:“维天之命,於穆不已。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假以溢我,我其收之。骏惠我文王,曾孙笃之。”文王祭天,后来祭天配祭文王。天崇拜日益隆重,礼天之璧也就更加重要。
      天尊地卑是重璧轻琮的原因,璧多琮少是重男轻女的结果。齐家文化时代正在进人男尊女卑时代,天崇拜明显胜过地崇拜!齐家文化普遍出现了成年男女合葬墓,皇娘娘台48号墓就是典型一男二女合葬墓。男性仰身直肢位于墓穴中央,二女侧身屈肢面向男性;男性尸骨上和周围随葬了83件石壁和一件玉璜,反映出男性居于统治地位,标志着齐家文化进入父权社会。璧琮传统源自良渚文化,经陶寺,石峁传播到齐家文化;到二里头文化时代琮已无足轻重,可以忽略不计。齐家玉琮文化在周代遗址中回光返照然后消逝;玉璧日益精致,成了周王朝代表性玉器,一直流传到当代、塑琮在齐家二里头文化或三代的消长大致反映了夏代天尊地卑精神世界和男尊女卑的社会状况。
三、刀与戈
       红山、良渚文化处于“有祀无戎”时代,玉器主要是礼器,没有兵器。*到了齐家二里头时代有刃玉器成为主流,玉器有“戎化”的趋势。璋.玉钺、玉刀很突出,均为有刃玉器;璧亦演变成了戚。玉戈、铜戈见于二头里文化晚期,可以追溯到陶寺,石峁和齐家文化。玉戈可能是礼仪用品,并不是实用兵器。有刃玉器大都出现在二里头文化繁盛的三、四期,可能是用来昭示君臣关系或贵族等级。有人将二头里玉器归入“华西玉器系统”,但多数在海岱地区大汶口-龙山文化中亦有发现,实质上是龙山文化玉器"戎化"的结果。
       史前兵器以钺为主,夏商以戈为主。”大型玉刀与玉戈显然不是工具或兵器,是二里头,齐家文化中重要礼器。1987年玉刀与玉戈同出于二里头遗址M57齐家文化遗址中不仅有众多玉刀出土,显然源于东方玉文化传统;亦有玉戈形器和铜戈形器出土,很可能是戈的源头。
       齐家文化的多孔玉刀已经发现多件,与二里头文化多孔玉刀类似。2002年喇家遗址出土的一件三孔大玉刀,复原长达66厘米,是目前已知正式考占发掘出土最大的玉刀,可能是礼器中的“王者之器”甘肃省古浪县峡口出土四孔玉刀亦长达65.5厘米,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陕西芦山峁遗址亦出土了一件七孔玉刀,长54.5厘米,现藏延安文物研究所。“戴应新收购石峁玉刀15件,长21-74厘米不等。其中一件四孔墨玉刀,长54.3厘米,宽8.8厘米,厚0.3厘米,与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四孔玉刀神似。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墓地出上四孔大玉刀,长54厘米,宽8.5-10.3厘米,厚0.8厘米。喇家遗址亦出士过类似的四孔玉刀,长42厘米,宽6.5--8厘米,厚08号米。上海博物馆收藏类似玉刀多件,其中一件(60991)孔玉刀长达53.8厘米。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最大玉器也是多孔玉刀。二里头文化出土大玉刀至少有5件,三孔到七孔不等。1972年二里头遗址第四期出土的七孔玉刀长达65厘米,有扉齿和规整的几何花纹。1987年出土的三孔玉刀亦长达53.5厘米,两端各有4颗齿扉,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占研究所。二里头玉刀更加精致,但晚于齐家文化玉刀。多孔玉刀可长达60.70厘米.是玉器中真正大器。
       二里头玉戈与铜戈同出,戈被认为是夏民族或夏文化的象征之一,二里头逮址第三,四期共出上玉戈3件,相对成熟;其中一件淡青色玉戈通长43厘末,援宽8厘米,厚0.5厘米。另外一件独山玉戈通长30.2厘米,缓宽、涨0.5-0.7厘米。这种精致的玉戈很难向东追溯到五千年前的凌家滩文化戈形玉器,可以向西向北追溯到稍早的石峁文化玉戈。石峁玉戈显然处于超始阶段,戴应新收购石峁玉戈3件,一件墨玉戈长29.4厘米,无极无较原始;一件赭灰色玉戈长36.5厘米,方内与无分界,较成熟“比二里头玉变更成熟精致的大玉戈见于盘龙城和殷墟妇好幕。而石峁玉戈可能源自齐家文化戈型玉器。邓淑苹注意到与喇家遗址M12与壁同出的戈形玉片是戈的始原。
        此外,宗日遗址1994-1996年连续三年发掘中都出七有铜器,器型以指环为主,还出上1件平而呈三角形器,残器长8.7、宽2.2厘米,中间有脊,经检测为青铜。这件“戈形器”亦可以作为戈起源于齐家文化的一个佐证。
《羌戈大战》是羌人的传说史诗。羌人的祖先从西北向西南游牧迁徙到岷江和湔江上游丰美的河谷台地时遇到了“戈基”部落。其人高鼻深日,身强力壮,能征善战,羌人屡战屡败,准备弃地而逃。神灵梦示于颈上帖羊毛做标记,以白石为武器,再与戈基人决斗而胜之。从此羌人得以安居乐业,成为“有语言、有耕牧、知合群的民族"。
       在西北地区还真有戈人和戈国。戈器是商周铜器中的常见品,邹衡曾搜集160余器,出土地点明确的有91器。有关戈地的记载见于后羿篡夏的故事中。《左传》哀公元年:“遂灭过、戈,复禹之绩。"过,戈是夏王朝两个重要地区,寒浞派遣其子控制那里。少康灭了浇、,夺回过、戈,恢复了夏王国。太史公认为戈一个古老的方国。《史记·夏本纪》:“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夏代的戈国或许就在宋,郑之间的戈邑,商代的戈方应在陕西泾阳地区。”戈国慕地发现于陕西泾阳县高家堡,发现有“戈”徽的铜器8种,是商末周初的戈人慕。羌与戈均是夏代重要方国或部族,在西北齐家文化分布区竞争与交战正是“羌义大战”史诗的历史文化背景殷墟中矢镞、戈、矛、刀削、斧是亚的比剑更占老的5种兵器,仅父为中国本土之物,其他4种和剑一样来自中亚或西亚。“戈和戟是尔亚特有的兵器、西方人称之为中国戈戟(ChineseKo-halberd)戈可能是夏人的标志性器物:中国艾主要分布于中原,流传到了几乎整个东亚地区,亦不早于青铜时代。大玉刀主要流行于夏代,玉戈流传到了商周。大下刀、五戈均是夏代流行器物,反映了夏代进入阶级社会的战争风尚,可以作为夏文化的两个标志。
四、圭与璋
       甘肃清水县金集镇连珠村周代遗址出土绿玉端刃器,曾藏于县博物馆,被认为是“城”;杨伯达指出是石峁文化残璋,经周人改制成现状作他用;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被认为属于齐家文化。1976年临夏州文物普查小组重新庄坪征收璋1件,长边18厘米,短边16厘米,最宽5.7厘米,上宽4.7厘米.刃宽6.1厘米.长条形、两侧微收、双面直刃,首部有大小两个单面钻圆孔,现藏于临夏州博物馆。
       戴应新在高家堡收购石峁牙璋28件,长26.6-49厘米不等,墨玉质,体扁平,首端宽大两歧如双牙,可分三式。一式通体光素,侧饰为一对向后斜的单牙;二式测饰呈“业”字形或鸡冠形;三式鸡冠形侧饰之间的-面器表上加刻几何形阴线纹。他认为石峁牙璋最多,年代最古.堪为牙璋文化的发源地。邓淑苹对海外收藏的牙璋进行了系统调查和研究,认为绝大多数属石峁风格牙璋她估计存世石峁风格牙璋有上百件,多用灰褐泛绿或深至近乎黑色的闪玉制作。
        朱乃诚将国内出土牙璋从简到繁分为九型:Ⅰ为“简单型"阑与罪牙尚未发展减熟,Ⅱ为“一牙型”阑部两侧分别出一短小扉牙,Ш为“无固有扉牙型”,作为“单阑多耶牙型",V为“双阑简单扉牙型",Ⅵ"双阑复杂扉牙型",Ⅶ为“双阑密集扉牙型",VⅢ为“双寓卷云型",Ⅸ为“戈身双闲型"。石峁有Ⅰ、Ⅱ、IV型牙璋,二里头有V、VI、Ⅶ牙璋,三星堆Ⅷ、Ⅸ牙璋。他还注意到故宫有两件更原始的玉璋,认为石峁牙璋地层不确定可能是外来传入,推断牙璋起源于陶寺文化。
        由此可以大致推断:牙璋源于夏初石峁文化,夏末二里头文化时期得到了发展,夏代传播到了龙山文化分布区,夏亡后传播到了西南三星堆文化及其他地区。牙璋被公认为夏文化的标志;商代不再流行,但并没有完全消失,妇好大墓中没有出土牙璋,但殷墟西区900余座小墓中有4座共出石质牙183件,最多的一座出上13件,@可能是夏遗民的墓葬。
戴应新在石峁收集圭10件,其中件长23厘米,宽6.4厘米,厚0.2厘米.墨玉、体扁长、两穿,另一件体窄长,一穿。他认为主是一种医疗器具,通过按压、刮磨、熨敷、凉沁、挤刺止痛疗病。”《周礼·考丁记·玉人》:“谈士九寸,判规,以除慝,以易行。”
        玉圭的起源还不清楚:朱乃诚认为与璋同源于陶寺文化,邓淑苹认为与戈同源于齐家文化,其实很有可能三者同源于石峁文化。“植璧秉圭”的圭璧礼制盛行于周代。《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恒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壁,男执蒲。”《说文》中称的“剡上为圭”指的是上部尖锐下端平直的片状玉器。圭是周代或汉代最重要礼器,尖首圭可能与戈同源可以追溯到齐家文化,平首圭可能与铲斧同源可以追溯到龙山文化。真正的圭出现于石峁文化,真正标准的尖首形圭始见于商代而盛行于春秋战国。战国时期出土的卡数量较多,其中不少是石制的。汉代玉圭已从社会日常生活中消失,只有王公贵族为了显示其地位,才特别雕造了少量的玉圭。
五、夏后氏之璜与环
       穿孔的玉璜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一般两端各有一孔新石时玉顶出土数量形式多,分布区域,延续时问长。在齐家文化玉器中比较常见,如师赵村遗址中所发现齐家文化玉璜多件.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 院考古研究所。内缘与外缘均是形,两端穿孔,也有可能是玉围圈的一锦免度分之一。皇娘娘台遗址最大的墓是三人合葬慕M48,坑长2.6米,宽1.8分。“半璧为满",璜是一种弧形的玉器,少数接近二分之一,一般是壁的三分之一。黄娘娘台遗址最大的墓是三人合葬墓M48,坑长2.6米,宽1.48米,深1.15米,出七精美玉璜一件,粗糙石璧83件。可以说玉璜是皇娘娘台遗址最贵重的器物。
      《山海经·海外西经》:“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儛《九代》,乘两龙,云盖三层、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天璞、在大运山北。”夏后氏钟爱的玉器是环和责。环源于新石器时代,齐家文化玉环亦常见。《左传·定公四年》:“分兽公以大路、大旗、夏后氏之质、封父之繁弱……”《左传·哀公十四年》:“向整出于卫地,公文氏攻之,求夏后氏之璜焉。与之他下,而奔齐,陈成了使为次卿。”《淮南子》中至少有五次提到“夏后氏之璜”。《淮南子·汜论训》:“大复后氏之璜,不能无考;明月之珠,不能无类。”《淮南子·精神训》:“夫有夏后氏之璜者,匣匮而藏之,宝之至也。夫精神之可宝也,非直夏后氏之璜也。"《淮南子·说林训》:"曹氏之裂布,赇者贵之,然非夏后氏之璜。”《淮南子·说山洲》:“和氏之璧,夏后之璜,揖让而进之,以合欢;夜以投入,则为怨,时与不时。”夏后氏之璜常与和氏之璧相提并论。《潜夫论·赞学》:“是以人之有学生,犹物之有治也。故夏后之璜,楚和之璧,虽有玉璞卞和之资,不琢不错,不离砾石。”
       玉璜从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始大体上是女性的象征,作为个人饰件体现其社会地位。良渚时期琮和开始超越个人饰件的范畴,成为重要的社会权力象征,标志社会复杂化进程加剧。
       皇娘娘台遗址最大合葬墓M48出土精美玉璜表明齐家文化时代璜已不只是女性的装饰品,也已成为男人的威势品。从齐家文化开始金属项饰亦开始出现,可称之为金璜、银璜、铜璜或绿松石铜璜。这种金玉工艺可以追满到古代西亚和埃及。
        夏后氏之璜肯定不是一般的玉璜、金璜或银璜,应该是夏代遗留下来的一-种独特的工艺品或神器,很可能是绿松石铜璜。德国纳高2006年秋季拍卖会拍卖绿松石铜璜,与夏代绿松石青铜牌一同拍卖,这可能是真正夏代金玉合璧的"夏后氏之璜”。“墨玉和绿松石,是夏后氏的最爱。夏代的牙璋和玉刀,通常以墨玉制作。中国古玉器研究会甘肃省中心亦收藏墨玉镶绿松石玉璜,长17厘米;北京中拍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在2007年大型艺术品拍卖会亦展出墨玉镶绿松石玉璜,长19厘米,从这些物可以看到夏后氏之璜的影响。
六、小结
        齐家玉文化是夏代玉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一般认为红山玉文化影响到了良渚,凌家滩是中间环节;良渚玉文化影响到了齐家,陶寺、石峁是中间环节。红山玉器的主要形制在中原延续的不多,良渚玉器在中原得到的继承也很少,而齐家文化玉器大部分得到了延续和发展。齐家与二里头文化玉器大同小异,正是典型的夏代玉器。《尚书·顾命》云:“越玉五重:陈宝、赤刀、大训、弘璧、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闻广指出红山、良渚和齐家玉可能分别是所说的“夷玉”“越玉”和“大玉”。"夏有“大”玉,大玉即夏玉。红山,良渚还没有出土超过50公分的玉器,“大玉”确实源自齐家文化或华西系。二里头文化不见良渚风格的琮和璧,也不见红山文化的标志物玉猪龙、勾云形玉佩和箍形器,继承了华西系“大玉”文化传统。可以说是齐家玉文化传统的继续。
       《禹贡》结语云:“东渐于海,西被流沙,朔南暨,声教讫四海。禹锡去圭,告厥成功!”齐家文化分布区确有玄圭存在。《水经注》:“禹治洪水,西至洮水之上,见长人,受黑玉于斯水上。"洮水即今甘肃洮河,洮河附近马寒山盛产墨玉和其他各色玉材。
        齐家文化不仅集新石器时代玉文化之大成,又开启了三代玉文化之光。齐家文化已经进入青铜时代,玉器不如红山,良渚精致。齐家文化的发展趋向和夏文化的起源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夏文化遗址中,最重要的是种二里头文化遗址,在二里头遗址三,四期中出土了一批玉器,这批玉器大多光素无纹,器型长大宽薄,抛光莹润,少数有纹饰也以阴刻线为主,均具齐家文化玉器风格。齐家二头里玉器大同小异,一脉相承;文化的源流上有着共同的大背景。
         夏和周在文化来源上都和地处西北的甘青地区有关,这些就给齐家文化的大致发展趋向提供了一个线索。兴起于齐家文化故地的周朝大体继承了齐家玉文化,首先是周代遗址中大量出土了齐家风格的玉器,其次周代用玉制度可以追溯到齐家文化。《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夏鼐等质疑其真实性,认为《周礼》是战国时代著述又经汉儒整理,只能反映战国或汉代人的思想。“齐家文化或三代考古发据与研究表明《周礼》中有关玉的论述绝非空穴来风。齐家文化或夏、周玉文化一脉相承,与商代玉文化略有不同。圭、璋、璧、璜、琮、琥应该是诗经时代最重要的玉器。半圭为璋,半璧为璜,半琮为琥。“如圭如璧”《卫风·淇奥》),“如圭如璋”(《大雅·卷阿》)或"如璋如圭"(《大雅·板》)屡见不鲜。这大体反映了周代的状况,亦可追溯到夏代或齐家文化。
         璧琮组合源自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刀戈组合和圭璋组合始于青铜时代。大玉刀和大玉璋主要流行于夏代,是夏代文化的标志,亦是齐家文化的特色。玉器的盛衰表明齐家文化不仅是东亚文化的组成部分,亦反映了夏代的时代特征和社会状况。自三代到秦汉再到魏晋隋唐直至明清,玉器的发展除了工艺的复杂与雕琢上的进步以外,其形制品种基本上没有脱离齐家文化玉器范铸,儒家文化主要礼器的形制正是基于齐家文化玉器的基本造型。齐家文化玉器在东亚玉文化发展史上起了承上启下作用,应该是夏代玉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释
①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第十五卷,科学出版社,2005.
②叶茂林: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玉器初步研究.《东亚玉器)第一册,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1998
工字.特
③黄宣佩:齐家文化玉礼器,《东亚玉器》第一册,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
史串
中心,1998
④杨伯远:《甘肃齐家玉文化初探》,《陇右文博》,1997年1期;收入《巫玉之光;中国史前玉文化论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⑤闻广:中国大陆史前古王若干特征,《东亚玉器》第二册,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1998
⑥朱乃诚:时代巅峰冰山-角一夏时代玉器一瞥,《玉魂国魄:玉器玉文化夏代文化中国文明展》,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
⑦邓淑苹:万邦玉帛--夏王朝的文化底蕴,《夏商都邑与文化》(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⑧邓淑苹:"华西系统玉器"观点形成与研究展望;原载《故宫学术季刊》十二卷二期,2007;收入《名家论玉》(二),科学出版社,2009。
⑨闫亚林:《西北地区史前玉器研究》,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10;王玉妹:齐家文化玉器的考古学研究: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9。
⑩王裕昌:甘、青、宁博物馆齐家文化玉琮,玉壁研究,《丝绸之路》2011年12期。
⑪刘志华、孙玮,武威皇娘娘台出土的齐家文化玉石器[J],故宫文物月刊,总248:90
12.甘肃省博物馆:武威皇娘娘台遗址第四次发掘,《考古学报》1978年4期:
13.王国道等:青海齐家文化玉器研究,杨伯达主编(中国工文化玉学论丛续编),紫禁城出版社,2004。
14.古方:《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第十五卷,4页,科学出版社,2005。
15.古方:《中国由土玉器全集)第十五卷,22页,科学出版社,2005。
16.柳罗丰: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玉器,《故宫学术季刊019卷2期,2001
17.邓淑萍:《国立故宫宫博物院藏新石器时代工器》,图101-103,1992。
18.黄宣佩:齐家文化玉礼器,《东亚玉器》,(香港)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1998。
19.王裕昌将馆装玉综分为九个类型:其一纹饰玉琮,即刻线纹或瓦枝纹玉琮;其二高依射式玉琮,特驻为高度大于长度和宽度,呈长方立体,射较长;其三矮体短射式生馆,特征为高度小子或等于长度和宽度,射一般较短;其四方体短射式工班,特征为高度等于或稍大于长度和宽度,正方立体、射较短;其五方休长射式玉踪,特栏为高度新大于长度和宽度,正方主体,射较长;其六摊体长射式上浴,特征为高度稍大于长度和宽度,兰长方主体,射较长:其七方体无射式玉综,特征为高度等于长度和宽度,正方主位、无射管;其八圆体短射式玉琮,非征为高度小于或等于长度和宽度、射较短;其九三角体短射式玉琮,特征为高度小于或等于长度和宽度,射较短。甘、青、宁博物馆齐家文化玉琮、五壁研究,《丝绸之路》2011年12期。
2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师赵村与西山坪》,175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21.黄宣佩:齐家文化玉礼器,《东亚玉器》第一册,(香港)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1998
22.古方:中国出土玉器全集|M],第十五卷,科学出版社,2005:28-29。
23罗丰: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玉器,《故宫学术季刊》19卷2期,2001。
24江伊莉、古方:《王器时代:美国博物馆藏中国早期玉器》,图5-28,图4-18.科学出版社,2009.
25.王仁湘先生意见.
26.杨伯达:甘肃齐家玉文化初探,《陇右文博》,1997年1期。
27.扬美莉:齐家文化的玉围圈,《故宫文物月刊》18卷3期,2000年。
28.雷叶茂林:齐家文化玉器研究,《玉魂国魄》。
29.罗丰: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玉器,《故宫学术季刊》19卷2期,2001。
30邓淑苹:万邦玉帛--夏王朝的文化底蕴,《夏商都芭与文化》(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31.邓淑萍:“华而系统玉器"观点形成与研究展望;原载《故官学水季刊》十二卷二期,2007。
32.邓淑革:由考古实例论中国崇玉文化的形成与演变,《中国考古学与历史学之整合研究》,1997年。
33王仁湘:琮壁名实臆测,《中国玉文化玉学论丛》四编,紫禁城出版社,2006
34.易华:红山文化定居生活方式,《2004红山文化国际会议论文集》,文物出版栏,2004
35.杨泓:中国古代玉兵浅析,《东亚玉器》第一册,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1998。
36.叶茂林等:《青海民和喇家遗址发现齐家文化祭坛和干栏式建筑》,《考古》2004年6期。
37.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第十五卷,科学出版社,2005。
38中华王文化工作委员会中华国玉文化研究中心编:《玉魂国魄:玉器玉文化夏代中国文明展》,116页,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
39.戴应新:我与石峁龙山文化玉器,《中国玉文化玉学论丛》续编,紫禁城出版社.2004
40.王国道等:青海齐家文化玉器研究,《中国玉文化玉学论丛》续编,紫禁域出版社,2004。
41.黄宣佩:齐家文化王礼器,《东亚玉器》,(香港)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1998。
42.《玉魂国魄:玉器玉文化夏代中国文明展》,19页。
43.《玉魂国魄:玉器王文化夏代中国文明展》,231页
44.《玉魂国魄:玉器玉文化夏代中国文明展》,233、232页。
45.李健民:《论夏商周玉戈及相关问题》,《海峡两岸古玉学会议论文专辑(Ⅱ)国立
台湾大学理学院地质科学系印行,2001年
46.戴迎新:我与石峁龙山文化玉器,(中国玉文化玉学论丛》续编,紫禁成出版社.2004
47.邓淑萍:万邦五帛-夏王朝的文化底蕴,夏商都邑与文化)(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48.a.青海省文物管理处等:(青海同德县宗日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8年5期,
B.槟桑木等:《余日遗址文物精粹论述选集》,四川科技出版社,1999年。
49陈晓华:戈器戈国戈人,《人文杂志》1999年4期。
50.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著:《高家堡戈国墓》,三秦出版社,1995
际会认记
51.李济:殷墟铜器五种及其相关之问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研究所集刊·庆祝蔡无培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1935。
Mar Loehr:Weapons and Tools from Anyang, and Siberian Analogies,American kamul of Archacology,vol.53.no.2.126-144,1949。
52. William Watson:Cultural Frontiers in Ancient East Asia.P.43.Edinburgh.1971。
53.曹定云:《殷代族徽“戈"与夏人后商氏族》,《考古与文物》1989年第1期
54.杨伯达:(甘肃齐家玉文化初探》,《陇右文博》,1997年1期。
55.甘肃省文物局编:《甘肃文物菁华》,60页,文物出版社,2006
56.王王妹:齐家文化玉器的考古学研究,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9
57.戴应新:我与石峁龙山文化玉器,《中国玉文化玉学论丛》续编,紫禁城出版社.2004
58邓淑苹:“牙璋”研究,邓聪主编《南中国及其邻近地区古文化研究),香港中文大
手,1994,
59邓淑苹:万邦玉帛-夏王朝的文化底蕴,《夏商都邑与文化》(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60.朱乃诚:牙璋研究与夏史史迹探索,《夏商都邑与文化》(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14
61朱乃诚:时代巅峰冰山-角-夏时代玉器一瞥.《玉魂国魄:玉器玉文化之中国文明展》,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
6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69-1977年殷墟西区墓葬发兴镇告,《考古学报》1979年1期;转引自夏鼐:商代玉商的分类、定名和用途(考古)1989年5期。
63.戴应新:我与石峁龙山文化玉器,《中国玉文化玉学论丛)续编,紫禁城出版壮.2004.
64.孙庆伟:《周代用玉制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65.甘肃省博物馆:武威皇娘娘台遗址第四次发掘,《考古学报》1978年4期
66.陈淳、孔德贞:性别考古与玉满的社会学观察,《考古与文物》2006年4期
67.网友大毛亦有类似猜想并率先发表了博文:古玉奇葩--夏后氏之璜的今生和前世http://blog.sina.com.cn/s/blog-bcfe5aaa0102uwe7.html;所见略同,期待更多证楼,
68.闻广:中国大陆史前古玉若干特征,《东亚玉器》第二册,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1998。
69夏鼐:商代玉器的分类、定名和用途,《考古》83年5期。
 
作者:易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甘肃省齐家文化研究会学术顾问。
 

分享到:

时间:2024-01-20   来源:齐家文化网   打印页面 阅读()
相关内容

    Copyrights©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甘肃省齐家文化研究会

    甘肃省齐家文化研究会 广河县齐家文化博物馆 主办

    地址:广河县城关镇河北新区广仁街1号 邮编:731300 电话:0930-5936016 传真:0930-5936016

    陇ICP备2021002768号  甘公网安备62292402000104号 甘公网安备62292402000104号

    技术支持:甘肃南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