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小桥大街毛胜寺西,地处湟水及其支流北川河交汇处的二级阶地上,总面积达10万平方米。阶地到处可见陶片、杂骨及零星的石器,崖坎处及东部小瓦窑沟断崖暴露有灰层、灰坑及多处白灰面房屋遗迹,文化堆积厚达200厘米以上,文化层堆积较厚,文化内涵相当丰富。1948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人类学家裴文中最早发现,并出土过多件文物精品。1992年和1993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及西宁市文物管理所曾对该遗址进行试掘,共揭露面积2000平方米,发掘清理区主要在台地西南边缘。清理房屋5座,有3座房屋是白灰铺地、粉墙的白灰面房屋,都近似方形,半地穴式,门向西开,室内中间有一圆形灶,地穴四角各有弧度。墙面白灰厚薄均匀而细腻,地面白灰厚约4-5厘米,表面光滑而坚硬。两座无白灰设施,一座为圆形,门向南开,半地穴式;一座为方形,房屋四周及室内有不规则排列的柱洞,室内地面为深褐色土铺垫,灶在室外呈簸箕形。其余因扰乱较甚,具体结构不清。灰坑10个,大多为圆形平底,坑壁略向内弧、口小于底。墓葬8座,皆为长方形土坑墓,单人葬,随葬品极少。出土各类文物约万余件(包括陶片)。陶器器形繁杂多样,计有罐、瓮、盆、尊、鬲、拼盘器(将大口平底罐切成四瓣烧制)等。出土石器有石斧、石刀、石凿、石壁、石镞、盘状器,其中以盘状器最多。另外还出土有少量骨锥、骨针、骨镞,尤其是出土的一件大型青铜矛,被称为“中国矛王”,是兴起于阿尔泰山的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的典型器物,说明早在公元前2000年开始,湟水流域已是东西文化传播通道上的重要节点,对于研究西宁及其周边地区齐家文化的社会组织形态和史前时期东西文化交流等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2006年5月该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