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齐家文化的几点思考之四:齐家文化衰亡的原因
虽说二里头文化的兴盛发达使上古其他地区文化的光辉稍显暗淡,但对齐家文化这样的区域性文化而言,其衰落也有其自身的原因。齐家文化盛极一时,为何最终走向衰亡而融入中原商周文化之中,这首先要从其生业方式的特殊性来探讨。
(一)齐家文化最初是以农耕为主要生业方式,这在典籍中有明确记载。《帝王世纪》载:“炎帝神农,母曰任姒,有氏女,有女登,少典妃。游华阳,有龙首感之,生神农于裳羊山。”“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氏焉。”“作耒耜,始教民耕农。尝别草木,令人食谷以代牺牲之命,故号神农。”齐家文化为何走向衰亡?其内在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当时气候的变化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日本学者宫本一夫根据中国考古学者所撰黄河中上游地区考古发掘报告中有关动物遗骸的资料归纳指出:伴随着以公元前3000年为始的气候寒冷干燥化现象,此前人们所进行的野生动物狩猎,尤其是鹿的猎获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猪或是作为畜牧动物的绵羊、牛等家畜动物。家畜动物增加的现象明显见于黄河上游地区及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其中尤以新石器时代后期后半段的齐家文化及新石器时代终结末期的朱开沟遗址最为显著。……然而比猪的家畜化进展更值得重视的是,绵羊、牛等畜牧动物的明显增多。这是与森林地带的草原化导致鹿的生存领域减少成反比例的现象。……而在黄河上游地区和内蒙古中南部,即使是在畜牧发达的阶段,农耕石器仍然存在,仍可见一如从前的农业要素。说明这些地区仍然进行着一定程度的农业生产。我把这种依存于畜牧的农业社会称之为畜牧型农业社会,以区别于黄河中游及下游同属黍、粟农业社会的区域。齐家文化时期遭遇了寒冷干燥的气候,以及水灾等自然灾难,农业遭到破坏。瑞士学者许靖华根据历史上全世界范围内存在的因气温降低导致的人类社会动荡和族群流动的普遍规律,也指出:新石器时代晚期,有人耕种的田地范围不只包括中国中部的黄河及长江流域,还包括青藏高原北边周围、内蒙古,以及满洲西部。这些民族大多是定居农民,同时也畜养猪、狗、牛、羊和鸡等,以补充食物来源。耕种的面积越来越大,农村也越来越繁荣。后来气候突然变冷,接近公元前2000年时,中国西北部变得异常寒冷。在年代较近的文化层中,出现的动物骨骼增多,而农耕器具变少,显示由农耕退化为畜牧文化。猪的数量变少,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羊。农民变成了牧羊人,或者更有可能的情况是,他们被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征服或取代了?(公元前)第三个千年末来到中国的游牧民族入侵者是北方的羌人。气候变得寒冷干旱,使游牧人群被迫内迁,因此造就了这里“畜牧型农业社会”的形态。未能形成强有力的制度,这是其走向衰亡的重要原因。
(二)齐家文化衰落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因为受到西来文化的影响而走向分化,未能形成一个整体所致。凯文·林奇研究指出:“人类是有领域感的动物,他们会利用空间来控制人与人之间的交易,会维护领域的所有权以保证拥有其资源。”考古学家普遍认为,作为特殊空间的都邑和聚落是王权政治的物化形式。何驽教授从凯文·林奇的城市形态学空间控制理论出发,结合陶寺与二里头城址文化,提出了中国早期城市或都城的九项指标:“①规整的城市形态;②排他的宫庙区的存在;③排他的王族墓地;④排他的祭祀区;⑤官营手工业作坊区;⑥政治宗教寡头垄断的大型仓储区;⑦初具规模的规范的道路系统和城门系统;⑧明确的城市布局规划理念;⑨多样性的都市文化面貌。……准此,我们认为,陶寺是中国最初的城市和都城,二里头遗址则是第一个成熟的城市和都城。”以此为准来看,齐家文化遗址中虽出现了来自西亚的象征权力的权杖,聚落中有祭坛等专门宗教性建筑,也有公共墓地,但却未发现大型的宫殿,这表明其尚未形成高度集中的王权制度。韩建业教授在研究成果中指出:齐家文化之末,在齐家坪、磨沟、皇娘娘台等墓地以及兰州崖头、临夏瓦窑头等遗址,出现一些圜底的彩陶罐或绳纹罐,显得很是突兀,其来源应当是阿尔泰南部和天山东中段的切木尔切克文化,尤其是多重波折纹、梯格纹等彩陶纹饰,很可能就是切木尔切克文化陶罐上类似刻划纹的移植变体。另外,属于齐家文化和寺洼文化过渡期的大族坪北区遗存双耳罐上的胡须纹,还广泛见于中亚北部甚至伊朗地区大体同时或略早的遗存;磨沟发现的中国最早的人工铁器,比西亚、东欧等地人工铁器的产生至少晚约千年。这说明公元前15世纪以后仍然有较多西方文化因素渗透进甘青地区,这或许是促使齐家文化分化转变的原因之一。最终的结果是,秦魏家类型变为辛店文化和卡约文化,磨沟类型变为寺洼文化,而老牛坡类型则融于二里头文化当中。
其实,齐家文化在发展的早期,即已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这从甘肃、青海境内齐家文化遗址发现的众多早于中原地区的青铜器即可得到印证。然而到了齐家文化后期,其向东传播的趋势明显减弱。其主要原因是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黄河中下游的夏、商文化辐射力的加强。一个明显的证据是齐家文化祭祀观念对上述文化的趋同。齐家文化遗址发现多处石圆圈祭坛,其来源就是良渚文化,表明齐家文化受到东方文化的强有力影响。如甘肃永靖县大何庄村俗称“大台子”或“灰台子”的齐家文化早期遗址中,就发现了5处石圆圈遗迹,用扁平的砾石排列而成,石圆圈周围伴随有卜骨或作为牺牲的牛羊骨骸出土。除此之外,在永靖县秦魏家遗址、天水师赵村遗址、青海民和县喇家遗址等处,也发现了同样的石圆圈及牛羊骨骸,表明这种石圆圈是齐家人的祭祀之地。有学者指出,这类石圆圈多见于良渚文化等遗址,且时代均早于甘青地区齐家文化。表明齐家文化祭祀观念受到来自东面中原文化的强烈影响。此外,在青海乐都柳湾齐家文化遗址、甘肃兰州土谷台马厂类型墓葬、武威皇娘娘台齐家文化墓葬、河西走廊民乐县东灰山遗址和玉门火烧沟四坝文化墓葬中,均发现了来自滨海地区的海贝饰品,这表明齐家文化与其他地区已经有远距离的交流和互动。由上述来看,齐家文化在其发展期内,虽然在空间分布和时间延续上都形成了一定的发展规模和影响力,同时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层面也都达到了相当的发展水平。但在其发展的后期,因为气候原因,形成了流动性很强的“畜牧型农耕社会”的特殊社会形态。这种社会形态的组织结构相对比较松散,不具备形成早期国家的基本条件。因此,由草原文明传来的青铜技术,也未能在此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另外,由于中原夏王朝和商王朝的崛起,其意识形态如宗教祭祀、葬俗等,又受到中原文化的强烈影响。在以上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齐家文化最终走向分化,其主体和大部逐渐融入中原商周文化之中,其局部则同时保留有草原游牧文化的一些特征。
参考文献:
[1]宋翔凤,钱宝塘辑,刘晓东点校.皇甫谧.帝王世纪[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2]宫本一夫.从神话到历史:神话时代夏王朝[M].吴菲,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许靖华.气候创造历史[M].甘锡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4]凯文·林奇.城市形态[M].林庆怡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时间:2023-12-02 来源:考古与文物
打印页面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