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青铜器时代东西方夷夏、农牧交流的角度看,“華”表示从事种植业的东部农人,与东部、农民、农业有关;夏表示从事牧业的西部牧羊人,与西部、牧民、牧业有关。黄土高原的古羌人,依据夷夏、农牧结合的时间、地域、程度的不同,又形成了不同的小部族,其中农牧结合好的、以农为主的就形成了炎黄、夏人、周人等为主流的華夏部族;农牧结合不好的、甚至依然以牧为主的,就形成了西戎、北狄等为主流的非華夏部族。“華夏”就是在夷夏、农牧结合中,以农为主的佼佼者,就是新出现的“会种地的牧民”“会放牧的农民”。華夏部族凭借仰韶文化先进的生产力和强大的武力,曾三次逐鹿中原。炎黄逐鹿中原,禅让制管理万方,造就了新石器时代最后的辉煌。夏人阳城立国,父传子家天下,保证了中原地区顺利进入了文明社会。敬天命、惜民生的西周世俗政权,革了信鬼神、重杀戮的殷商神权,保持了中華文化的先进性与持续性。夏、商、周三代的更迭,促进了華夏与非華夏、華夏与东夷、華夏与以商人为代表的南蛮各部族的融合;促进了中華北支文化与南支文化的融合。最终,周(周人、周王朝、周文化)以“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思想,宗法分封制的政治制度,井田制及局部地区初税亩的经济架构,钟鼎文的最后定型,四书、五经等典籍的编纂,造就了诸子百家人才辈出、百家争鸣的盛世。诚如孔夫子所言,“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正是夏商周三代进行的这种部族融合和文化融合,才将以血缘为纽带的華夏,开始嬗变为以文化为纽带的中華。
关键词:華; 夏; 華夏;夷夏结合;农牧结合;夏商周三代
至今,中国人还常自称为華夏子孙。華夏的名号遍及中国的各个地域和不同行业。但何为華、何为夏、何为華夏,自古以来,就众说纷纭,且颇有争议。
一、何为華、何为夏
甲骨文中没有“華”字,也没有“夏”字【1】。西周金文中有“華”、“夏”两字。“華”字,象花叶下垂形。本义,花; 会意,从芔,从芌,从芋【2】。芋,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有肉质的球茎,富含淀粉,可供食用;作一年生栽植,对解决原始农业碳水化合物的缺乏,促进人类大脑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華”字有草、芌、芋的意思,就表示种植农业;又因种植农业,相对于西来的牧业是在东部,因而“華”字又有表示东方方位的意思。总起来说,“華”表示从事种植业的东部农人,与东部、农民、农业有关。金文中的“夏”字,实际上就是“人”形,但历代对“夏”字的释义多而乱。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文部》将“夏”解释为“中国之人也”。清人朱骏声主张“夏”字的本义为“大”,也还有“西”的意思;朱说“就全地言之,中国在西北一小隅,故陈公子少西字夏,郑公孙夏字西。”顾颉刚、范文澜等人,在总结多人的见解后认为,夏有多意,其一为西方之意,其二为游牧民【3】。总起来说,夏表示从事牧业的西部牧羊人,与西部、牧民、牧业有关。游牧民族,其畜牧业转场的生产、生活方式,就决定了他们不进行或不善于进行建城、筑墓、创造文字之类的活动。反之,农业民族,其聚众、定居的生产、生活方式,要求他们进行且善于进行建城、筑墓、创造文字之类的活动。尼罗河的农业文明,支撑起金字塔和古埃及象形文字。
湖南省常德市澧县的城头山城(距今约5000至6000年)、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距今约4300至4500年),被誉为“中国最早的城市”和“最早的水利设施”,就是由源于长江流域的水稻农业支持的。陕西的周原上,找不到文王、武王、周公的陵墓;因为直到春秋时,周人实行的还是“不封不树”的葬制,墓地既没有封土堆,也不种植树木为标志。華夏部族的周人是农牧结合的,“不封不树”的葬制表明,即使西周时早已定居农区的周人,依然还保留有先人放牧时的遗风。中国南、北方农区的一些地方,如甘肃天水大地湾、陕西宝鸡北首岭、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山西襄汾陶寺、山东莒县陵阳河、山东邹平丁公村、河南贾湖、浙江良渚、安徽蚌埠
双墩等文化遗址,都出土了数量不等的刻划符号。其中距今约7300多年的双墩遗址,出土的630多个刻划符号,已有表意、戳记、计数的功能,处于语段文字阶段,具备了原始文字的性质【4】。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片,估计总数已超过十五万;但据古文字学家李学勤讲,这些刻有成熟甲骨文的骨片,没有一片是商武丁以前的。那么,商武丁以前的甲骨又在哪里。商人是一个在河南、山东一带的沼泽、湿地中,帮助大禹治水有功,始封于河南商丘的农业部族。《史记·殷本纪》记载,“殷契,母曰简狄,帝喾次妃,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为司徒,封于商,赐姓子。”这个“商”就是现在四周平坦的商丘市里,唯一有80多平方公里山地的永城县。夏帝太康失位,夷人后羿、寒浞相继乱政,商侯相土乘机从中原返回封地。据《竹书纪年》记载:“帝相十五年,商侯相土作乘马,迁于商丘。”華夏部族的夏人从西北而来,农牧结合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其有马匹、有战车,但夏人的马匹是放养的【5】。商侯相土作乘马是说,农业部族出身的相土,用槽喂、圈养之法饲养马匹,将马驯服,成为“乘马”,用于骑乘和挽役。自此,商人的生产力和武力大增,相土也就成了商人的一代明君。《诗经·商颂·长发》中说到“相土烈烈,海外有截”,估计指的就是这些事。从商汤到盘庚(武丁的叔父),商人一直在四处迁徙,仅迁都就有五次之多,最后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附近);终因脱离了原住民夷人的攻击和洪水的威胁后,才算稳定下来。要找武丁以前的甲骨,在商丘永城一带的山地里,还是有些希望的。总之,生产方式对其上的文化现象,影响是巨大的。从中国文字的刻符、甲骨的分布和发展来看,文字的创造和发展,确实是多与农业、农区、农人相关。相比之下,要想从夏人活动的区域里,比如说从二里头遗址里,寻找到夏文字,可能性就太小了。
二、華夏与农牧
“華夏”一词最早见于《
尚书·周书·武成》:“華夏蛮貊,罔不率俾,恭天成命。” 但对此句的解释,历来不尽人意。有人说“華”是花、是華山,是美好的事物。有人说“夏”是水、是大、是美服,总之也是美好的事物。自从唐朝经学家
孔颖达在《
春秋左传正义》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華。”,意即中国是“華”“夏”一体的。自此,关于“華夏”的释义,一直延续的就是孔氏的大意,“華”就是“夏”,“夏”就是“華”,两好变一好,“華”和“夏”就凑成“華夏”了。
无论何时、何地,物质生活上的生产方式,决定了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特征【6】。在青铜时代中国的文化交流中,东部定居的、从事农耕的“夷人”与西部游牧的、从事牧业的“夏戎”相结合(融合),产生了華夏文明。既然華夏文明是由农业和牧业这两种生产方式的结合所决定的,那么華夏文明的社会、政治、精神等项特征,就能够从农牧结合的诠释中,得到正确的阐述。
自新石器时代始,以西亚为中心的青铜文明,向西方的传播形成了希腊文明,向东方的传播形成了華夏文明【7】。上世纪三十年代,傅斯年先生在其《夷夏东西说》中认为,中国东部的夷族为东亚土著,创造了定居的农耕文化,种植粟、黍、稻,饲养猪和狗,使用石器和陶器;中国西部的夏戎为游牧文化,种植小麦、大麦,饲养马、牛、羊,使用青铜器和玉器【8】。大约从7000多年前开始,居于中亚的欧罗巴种的吐火罗游牧民(夏戎),经河西走廊进入了湟水和渭水流域,与从事采集和种植业的蒙古利亚种原住民(夷人)融合【9】。为什么称吐火罗游牧民为夏戎。德国学者马括德、嘉兴沈乙庵氏根据《新唐书·西域传》的记载,提出了“大夏即吐火罗”一说。吐火罗(Tochari)一词,To即汉文的 “大”,“罗”为语尾,“火”的发音与“夏”当时的发音“户”相近。“夏”的古音就是“户”,段玉裁注为“胡雅切,古音在第五部”【3】。古欧罗巴人发“吐火罗”的音,就与古羌人把吐火罗人称为“夏”(拼音hu,户)的音相近。夏戎西来后,开始种植小麦、大麦,也从事放牧、狩猎、捕鱼和采集;自此,仰韶文化分布区,就从农耕区变成了以农为主的半农半牧区【10】。这种半农半牧的仰韶文化分布区,就是日后的农牧交错带。这种夷夏结合(融合)、农牧结合(融合)的仰韶文化,就是后世所称的華夏文化。
7000 - 5000年前的夷夏结合(融合),不仅导致了农牧结合(融合),也导致了农牧交错带上古羌人多种部族和语言的形成。近期,复旦大学金力研究团队认为:“汉藏语系包括汉、藏、羌、苗、瑶、土家、缅甸等400多个语族。汉语于5900年前从汉藏语系分离出来,形成汉语族,对应的是仰韶文化,形成地点在陕甘宁。其他语言形成藏缅语族,藏缅语族于4800年前分离,形成藏、缅、羌、苗等民族,对应的是马家窰文化,地点在河湟地区”【11】。这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开展以来,最明确的结论,最重大的成果。
约5000多年前,在陕甘宁黄土高原上形成的古羌人,依据夷夏结合(融合)、农牧结合(融合)的时间、地域、程度的不同,又形成了不同的小部族,其中农牧结合好的、以农为主的就形成了炎黄、夏人、周人等为主流的華夏部族;农牧结合不好的、甚至依然以牧为主的,就形成了西戎(以及其后的羌、氐等)、北狄(以及其后的东胡、鲜卑等)为主流的非华夏部族。如前所述,“華”表示从事种植业的东部农人,与东部、农民、农业有关;“夏”表示从事牧业的西部牧羊人,与西部、牧民、牧业有关。因而,“華夏”就是在“夷夏结合”、“农牧结合”过程中,以农为主的佼佼者;“華夏”就是在“夷夏结合”、“农牧结合”后,新出现的“会种地的牧民”“会放牧的农民”。《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这些文献和考古都揭示说,黄帝的子孙还有狄人和戎人,大禹的母亲是羌人,西周的王后大多都是戎人等。东周的平王从陕西镐京迁到河南洛阳时,靠的就是其舅家西戎的力量。至今中原洛阳的周围,还留有陆浑镇(驻地)、陆浑公园(放牧地)、陆浑水库、陆浑墓地等西戎文化的遗迹。可见,所谓华夏的炎黄、夏人、周人等部族,与非华夏的西戎、羌人、狄人、东胡等部族,在血缘上他们是同宗同源的堂兄弟、姨表兄弟、姑舅兄弟。他们的不同只在于生产和生活的方式上,从事农业、右衽着装的称为华夏,从事牧业、左衽着装的就称为非华夏,就分别叫做西戎、北狄、东胡、鲜卑了。
对何为“華”、何为“夏”、何为“華夏”有了上述认识,再读“華夏蛮貊,罔不率俾,恭天成命”,理解就大不一样了。历来的学者,对此句中“華夏”一词的来路不做任何的解译,只是说“无论
中原的華夏族,还是南方、北方的蛮、貊少数民族,没有不顺从(周武王)的”。按本文作者的说法,華(东)夏(西)蛮(南)貊(北)这四个字,不仅表示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和区域,也表示了分布在该区域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等部族。所以“華夏蛮貊,罔不率俾,恭天成命”,可解释成“大周盛世,地不分东西南北,民不辩夷戎蛮狄,没有不顺从武王的”。
诸華夏逐鹿中原,新中原进入文明
大约1.6万年前,来自西亚的先民,经阿富汗、印度、缅甸等地,从中南半岛进入中国的云贵高原。其中的部分人,是沿农牧交错带南部的藏羌彝民族走廊,北上进入黄土高原的,可称之为中華文化的北支;另一部分人,沿长江、淮河水系东进的,可称之为中華文化的南支。在中華文化北支农牧结合(融合)的过程中,从古羌人中产生的華夏部族,凭借大地湾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从黄土高原沿渭河、黄河东进、南下,用先进的生产力(小麦、马、牛、羊)、科学技术(青铜冶炼技术、青铜工具和武器、畜产品二次开发技术、乳制品、毛织品)和强大的武力(骑兵和马拉战车),曾三次逐鹿中原。
第一次,炎黄逐鹿中原,禅让制管理万方。距今约5000年前,華夏部族的炎黄联军,从桑干河流域进入冀北,沿太行山东麓南下,征服了久居鲁东、苏北、皖北的东夷和淮夷,驱逐了在鲁西、冀南、豫西的黄河、济水之间的沼泽、湿地、零星高地上,躲避南方大洪水的蚩尤九黎族。约在四、五万年前,东夷、淮夷、越人的先民,是从越南进入广西的,向东被太平洋阻隔后,沿海岸线与珠江、长江、淮河、黄河、济水、海河等水系,散布到了全中国【10】。炎黄仰韶文化的到来,中断了夷人的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500至4500年);在西来的仰韶文化和本地大汶口文化的基础上,产生了龙山文化(距今约4500至4000年,仅500年),其重要标志是,在仰韶彩陶基础上生成了龙山的蛋壳黑陶。所谓“中原”,是指以西接秦岭的伊洛盆地为中心、北起冀南太行山东麓、南至豫南伏牛山地的广大地带;这里当时是黄河、淮河之间依山、临水的大片高地,故称“中原”。“中原”气候温暖、水量充沛、土地肥沃,有待开发;在大洪水之后,尤适宜农耕文化的发展。“中原”就成为中華三大古族華夏、东夷、南蛮争斗、融合的中心区域。
近期,在河南省巩义市河洛镇双槐树村,已发掘出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中晚期的城邑【12】。北京大学李伯谦说,它可能是黄帝时代的都城遗址;笔者认为,它至少也是炎黄逐鹿中原后的居留地。逐鹿“中原”的炎黄部族及其随行的夏人、周人、羌人等,在与夷人的交往中,也受到龙山文化的影响;就在其原有的仰韶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原龙山文化(河南龙山文化。距今约5000 - 4000年)”。炎黄及其随行的夏人、周人、羌人等外来部族,以及夷人等原住民部族,组成了许多方国。在中原龙山文化区里,管理方国的大首领,是由所谓的“禅让制”产生的【13】。尧舜禹的禅让制管理万方,造就了新石器时代最后的辉煌;这些伟大的业绩,就一直在中華民族中称颂和流传。《尚书·舜典》就有大舜“觐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的记载。这里的“群后”,就是各方国的首领。華夏部族的夏人,虽然其大部还留在黄土高原,但在中原的嵩山也建有方国。《世本·作篇》:
夏禹之父鲧,居于崇,称有崇氏,又称崇伯。不服从大首领旨意的“群后”,就将被严惩。《尚书》中记载:“舜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舜杀鲧、流共工,并让夷人驩兜夺鲧之崇山封地,体现了夷人与炎黄及夏人之间的争斗,已经势不两立,禅让制快走到尽头了。在禅让制的管理下,“中原龙山文化”发展迅速,原居山东东部的夷人,不仅大量出现在河南“中原”,还穿越太行山,聚集到山西富庶的河东地区。山西省襄汾县的陶寺遗址(距今约4300年至3900年),据说就是当时夷人大首领尧、舜的都城【14】。
第二次,夏人入主中原,父传子家天下。距今约4000多年前,原居于黄土高原以及渭水、湟水河谷等地的夏人、周人、羌人等部族,再次顺黄河、渭河而下,捣毁夷人的陶寺都城,攫取阪泉盐池的财富,东穿太行八陉,建都中原阳城;约公元前2070年,華夏自此立国,史称夏朝【15】。夏禹确立的“父传子家天下”,有利于消除夏、夷、商部族之间的争夺和仇杀,有利于華夏部族的稳定,保证了中原地区顺利地进入了文明社会。
夏王朝定都于中原后,与夷人、商人反复争夺于豫东、鲁西、淮北,其中多次被迫在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告成镇)、阳翟(今河南许昌禹州)、帝丘(今河南商丘睢阳区)、斟鄩(今河南洛阳偃师附近)、原(今河南济源县城西北庙街原城)、老丘(今河南开封祥符区国都里村)、西河(今山西运城等地)之间迁都;其中更有太康失位,夷人后羿、寒浞乱政,少康中兴,这些夏人、夷人调换执政的事。待到夏亡时,夷人助商,商人做大,夏人的大部分力量,可能早已通过河南
济源至山西
侯马的轵关陉,回撤到山西运城的旧地去了。正在发掘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可能是夏末诸王出巡时的离宫,或者是指挥作战的“前指”。夏桀败绩鸣条、夏县失国之后,极大可能是就近逃亡到晋州襄陵县的巢山、巢水一带【16】。夏人的残部,一部分由“子獯粥,妻桀之众妾,避居北野,中国谓之匈奴”。太史公司马迁说,匈奴是夏之苗裔,也就成了夏史中的一大公案。近来的研究表明,西来的夏人先民,本来就是白种的吐火罗人,经千数年的夷夏交融,商初时的夏人已是蒙古利亚与欧罗巴的黄白混血儿。夏亡后,这种黄白混血的夏人,有一部分返回叶尼塞河流域,再与当地的欧罗巴人交融了千年,又一次续入了欧罗巴血脉,形成了克拉苏克文化和克拉苏克人--匈奴【16】。最终,夏亡千年后的公元前三百多年,匈奴人出现在陕、甘、内蒙一带。匈奴人一出现,就自称是夏之苗裔,是重回故地来了。夏人的另一部分残部,从河东过黄河回撤到陕甘老家,在周人的庇护和支持下,以鬼方、羌方的名义,与商王朝继续周旋,一直到商武丁后,才不见于甲骨文记载【16】。这部分夏人,理应是融入到同是華夏部族的周人之中去了。夏亡时,还有一部分原在豫南、淮北堵截商人的夏人和羌人,已感到北返故土无望,就突围到淮南、江浙一带,留下了大量的华夏族的遗迹和夏人遁入越族的传言,也开启了历史上“北人”客居“南方”的所谓“客家人”的肇端。
夏(夏人、夏王朝、夏文化)的特点是进取和创新。史学界很多人认为,夏文化就是齐家文化,有人就直说“齐家就是华夏”【17】。齐家文化是以甘肃临夏广河齐家坪命名的新石器晚期的文化,是中国最早的青铜时代的文化。齐家文化的时间跨度,约为公元前2200年至公元前1600年,与夏王朝的持续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相始终【15】。齐家文化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畜牧业相当发达。制陶技术和纺织业,比马家窑文化有明显的进步。青铜冶炼技术开始推广,进入铜石并用阶段。齐家文化青铜器的制作,多采用冷锻法,也有采用单范铸造或合范铸造的。这表明,在夏王朝的统治时期,夏人的发祥地黄河上游的甘、青地区,其冶铜业始终居各部族的前列。是夏人创造了齐家文化,是夏人发展了齐家文化;又是夏人将中国最早的青铜文化,从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前沿河西走廊和黄土高原,传向了中原腹地以及与外界隔绝的东部沿海地区。
第三次,周革殷命,中原剧变。纪元前1046年,陕西关中的周人翻越秦岭,联合汉江、西汉水流域的庸、卢、濮、微、彭、羌、髳、蜀等部族一路东进,秘密集结在中原伊洛盆地的西端;趁商人主力与夷人在沿海缠斗之机,快速出击,经孟津会盟、牧野血战后,斩纣王首级,火烧朝歌,一举灭亡了商王朝【15】。《
尚书·周书·武成》:“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在史学大师王国维看来,周革殷命是一次非常重要的鼎革,“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18】。周(周人、周王朝、周文化)属于中華文化的北支,是农牧结合以农为主的文明,是敬天命、惜民生的世俗政权。商(商人、商王朝、商文化)属于中华文化的南支,是水稻农业支持的文明,是信鬼神、重杀戮的神权统治。这两支文化的创造者和成长环境截然不同,所以才会在“周革殷命”之际,造成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剧变。周人的世俗政权革了商人神权统治的命,在其后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个剧变对保持中華文化的先进性与持续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中国人不信神、不信教,正是中国屹立 世界、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
夏商周政权交替,南北方文化融合
如前所述,華夏族群的夏人、周人,都属于从云贵高原北上黄土高原的中華文化的北支。到目前为止,商人的来龙去脉还不很清楚,可能是离开云贵高原,沿长江、淮河水系东下的中華文化的南支。由西向东依次排列的中華南支文化有,云南的滇青铜文化(战国中后期至
西汉末)、四川的三星堆文化(距今约4500年至3000年)、
湖南的城头山大溪、石家河文化(距今约5000至6000年)、湖北的屈家岭文化(距今约5300至4600年)、安徽马鞍山的凌家滩遗址(距今约5300-5600年)、安徽蚌埠的双墩遗址(距今约7300年)、江西
樟树的
吴城文化(距今约3500至3100年)、浙江的良渚文化(距今约5300-4300年)。南支文化在文字、建城方面,领先北支文化的状况,已在本文第一节“何为華、何为夏”中有所叙述。安徽马鞍山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器,数量高达1000多件,有工具武器类的斧、
钺、
戈,礼仪用器的镯、璜、环、块、璧、管、珠,动物或人物形象类的猪、龟、鸟、鹰、兔、立姿人像和坐姿人像等,还有独特的八卦图长方形玉片和腹部圈纹星纹的玉鹰,其钻径仅有0.15毫米。马鞍山凌家滩玉器,其数量之多、工艺之精,是中国先秦出土玉器之最【19】。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距今约3200年),共出土青铜器486件,玉器754件,陶器139件,其中国宝级文物5件,国家一级文物23件。新干大洋洲的青铜器,完全是南支的风格,装饰有燕尾纹、编织纹、变体兽面纹、阴刻云雷纹和立体圆雕虎等动物形象,与殷商武丁及其后文丁时的青铜器大不类。新干大洋洲青铜器,其重器之多、器型之繁,也是中国先秦出土铜器之最【20】。
要认可并加强对中華南支文化的研究。确实存在着由云贵高原到东海之滨、由西向东分布着的南支文化。至少,有商一代,在许多方面,已不是中原影响南方,而是相反。正是由于盘庚带领商人北进安阳,从南方带去了大型青铜器的铸造技术,拓通了湘、鄂、赣、皖诸省的铜矿供应,经过近两百年的南、北文化融合,才能在商王文丁(纣王祖父)时,铸出了司母戊鼎。此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四周怖饕餮纹,转角处饰以夔纹,形制巨大,雄伟庄重。司母戊鼎是夏商周的铸鼎之最,是夏商周青铜文化的代表之作,也是中華北支文化与中華南支文化的融合之作。南支文化和遗址的创造者以及曾经的主人,大部分都不知来源,更不知所终。距今7000多年前的海侵以及5000多年前的那次大洪水,可能是其中重要的原因。《山海经·海内篇》记“洪水滔天,鲧窃息壤以湮洪水”,《孟子·滕文公》记“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水逆行,泛滥于中国”。沿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一字排列的洞庭湖、洪泽湖、鄱阳湖、太湖、巢湖,秦汉时的云梦大泽,现时湖北省那成百成千的湖泊,都能使人联想起那曾经的海侵和大洪水。也只有海侵和大洪水,才能使南支文化和遗址的创造者以及曾经的主人们,消失得无影无踪。
夏商周三代进行了涉及千秋万代的部族融合和文化融合,在这个过程中,周(周人、周王朝、周文化)的作用最大。就连殷人的后裔孔夫子都称赞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以周天子为共主、以宗法血缘为基础、兼顾各部族利益的分封制,造就了八百年的部族大融合【21】;这种部族融合,包括了華夏与非華夏的西戎、北狄的融合,華夏与夷人、越人的融合,華夏与以商人为代表的南蛮的融合。南、北支文化的融合,在甲骨文、青铜器基础上定型了钟鼎文;钟鼎文成了先秦文字的主流和中国文字的基本形式之一。周人克商,以“中国”的合法统治者自居,敬天命而以“天之子”王民,奉行“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思想,安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引导了有周一代的政治行为,也开启了中国人道精神及道德主义的政治传统【22】。周王朝汇集夏商周三代的各种信息,编成《
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四书以及《
诗经》、《
尚书》、《
礼记》(先秦思想,汉代成书)、《
周易》、《
春秋》五经等典籍,这些书籍至今仍是中華文化最基础的经典。周王朝先后在大部和局部地区,确立了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和土地私有合法化的初税亩制,初置了文明社会的经济架构。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诸子百家的诞生和百家争鸣的盛世,造就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正是夏商周三代进行的这种部族融合和文化融合,才将以血缘为纽带的華夏,开始嬗变为以文化为纽带的多部族组合的中華。
在中国的范围内,经炎黄、夏商周三千多年的夷夏结合、农牧结合,始兆于青铜时代、发展于夏商周、定型于秦汉的華夏族群与華夏文明,最终成为了秦人、汉人与秦、汉大帝国。从纪元前后到现在的二千多年里,从秦皇、汉武,经唐、宋、元、明、清,到孙中山、毛泽东,汉人与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以及满、蒙、回、藏交流融合,砥砺前行,最终形成了以汉族为主、包含五十六个民族的中華民族与中華文明。二十一世纪,十四亿中国人,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中華文化这个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与世界人民一道,为“天下大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奋斗【23】。壮哉華夏 壮哉中華。
参考文献:
1曹定云.
古文“夏”字考──夏朝存在的文字见证.
中原文物,1995(03):65G76
2
雷庆翼.
“華”字义源小考.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05):102G103
3吴锐. 夏殷直道而行说质疑. 文史哲,2014(06):40G49
4
王磊.
淮河流域史前刻划符号及相关问题研究.
华夏考古,2016(01):60G66
5
郭静云.
古代亚洲的驯马、乘马与游战族群.
中国社会科学,2016(06):184G204
6黄仁宇. 大历史不会萎缩.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易华.夷夏先后说.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8傅斯年.傅斯年全集.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
9
林梅村.
吐火罗人的起源与迁徙.
西域研究,2003(3):9G23
10陈全功.再谈“胡焕庸线”及农牧交错带.草业科学,2018(3): 669G676
11张梦翰. 成长中的演化语言学汉藏语系的演化. 科学,2019(5):15G19
12王丁等. 掀起盖头,黄帝时代的都邑找到了. 决策探索(上),2020(06):44G48
13
彭邦本.
再论近年出土文献中的先秦禅让传说——兼谈所谓尧舜禹“篡夺”说.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8(04):5G13
14
何驽.
尧都何在?——陶寺城址发现的考古指证.
史志学刊,2015(2):1G6
15
仇士华.
夏商周年表的制订与14C测年.
第四纪研究,2001(1):81G83
16陈立柱. 夏文化北播及其与匈奴关系的初步考察. 历史研究,1997(4):18G23
17易华.从齐家到二里头:夏文化探索.天赋新论,2000(12):134G137
18王国维. 观堂集林卷第十殷商制度论. 北京:
中华书局,1994.
19
张敬国.
读玉凌家滩.
安徽科技,2002(02):62G64
20 王永红.
感受商代江南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出土文物精品展.
收藏家,2006(02):7G12
21
杜成安.
分封制的完善与宗法分封制.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5):118G122
22 许倬云. 西周史. 上海:三联书店,2011.
23
王宗礼.
论全球化背景下文明交流互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6):41G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