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家文化官网,欢迎您!

齐家文化网

  • 官方微信官方微信
    • 100-100
  • 齐家文化博物馆齐家文化博物馆
    • 100-100
1200-300
学术成果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齐家文化博物馆 > 学术研究 > 学术成果 >

甘肃考古回放丨 齐家坪遗址

一、遗址概况
齐家坪遗址最早由瑞典学者安特生于 1924 年发现,该遗址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齐家镇(原排子坪乡)齐家坪社,处于东临洮河的二级台地上(图一)。

1945 年和 1957 年进行过调查。1975 年,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两次发掘了齐家坪遗址,清理 118 座墓葬和其他遗迹,所清理的遗迹、遗物几乎都属于齐家文化。2008 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评估地下遗存的完整性,对齐家坪遗址进行了系统勘探。2014 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对遗址进行了大面积地表采集调查、地磁探测及RTK 地貌测绘(图二至四)。



1996 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中美合作“甘肃洮河流域新石器至青铜时代文化与社会之演进”项目实施的重要遗址之一,2016 〜 2017 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了两次小规模试掘。
二、主要发现
2016 年 7 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组成联合考古队,对齐家坪遗址进行了首次试掘。遗址南、北部各一处试掘点,试掘面积 17 平方米,面积虽小却收获颇丰。南部布设 5 米 ×2 米探方,根据需要向西、向南扩方,试掘面积 13 平方米。发现窑址 1 座、灰坑 2 个,灰坑属于齐家文化,窑址尚未清理完成,时代不明。Y1 呈东西向,顶部被破坏,仅对窑室北侧局部进行清理,深约0.7 米,堆积 3 层,但尚未清理至底部。北部布设 2 米×2 米探方,试掘面积 4 平方米(图五)。
确认灰坑 2 个,编号 H1 和 H2,H1 打破 H2。H1 为现代垃圾坑。H2 近圆形,直径约 1.8、深约 1.2 米,出土大量齐家文化陶片、石块及兽骨等,其下部堆积清理出有明显烧灼痕迹的卜骨 2 件,均为羊肩胛骨(图六)。

2017 年 5 〜 6 月,合作三方再次试掘齐家坪遗址,延续 上 一 年 度 试 掘 区 域 开 展 工 作 。 南 部 试 掘 点 继 续 清 理2016 年未完成的 Y1,最终确认窑址包括操作间和窑室两个部分(七)。

操作间平面呈圆形,窑室平面呈圆角长方形,窑室底面平整,三条火道留有使用后的红烧土痕迹,三条火道尾端与窑室后壁上的左右中对称分布的三条烟道相连,并经窑室后壁上部相连形成一个完整烟道。从窑室及烟道出土瓷片等遗物判断,应属于宋代窑址。北部试掘点选
择在 2016 年发掘位置北侧约 20 米处布设 2 米 ×2米探方(图八),清理齐家文化灰坑 2 个,同样出土了大量陶片、石块及兽骨等遗物(图九)。

二、主要认识
齐家坪遗址两个年度的试掘工作取得了重要收获,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试掘区域遗迹分布的特征与地磁探测结果基本一致,加之以钻探确认,充分验证了地磁探测技术在西北地区黄土高原地带应用的可靠性;第二,遗址内宋代窑址的发现在洮河流域尚属首次,虽然
与项目围绕齐家文化技术演进的研究目标有一定距离,但其对于宋代手工业发展及西北疆域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第三,试掘所获的陶片、石块、动物骨骼等遗物,对于齐家文化时期聚落布局结构、手工业生产、动植物资源利用及社会等级观念等方面的研究提供
了重要资料。
四、学术价值
齐家坪遗址是齐家文化的命名地,也是研究洮河流域齐家文化技术传统最为理想的遗址。初步研究显示,齐家坪遗址聚落内部功能区布局规律明显,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居址区中心的台地也分布有墓葬,且年代与遗址内墓地年代一致,这一现象的内在机制是什么还需要进一步探讨。齐家文化在东西文化交流中扮演着使者一般的角色,作为齐
家文化的典型遗址,齐家坪遗址的诸多现象还需进一步阐释。

来源丨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周静 傅罗文)

分享到:

时间:2022-01-14   来源:齐家文化网   打印页面 阅读()
相关内容

    Copyrights©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甘肃省齐家文化研究会

    甘肃省齐家文化研究会 广河县齐家文化博物馆 主办

    地址:广河县城关镇河北新区广仁街1号 邮编:731300 电话:0930-5936016 传真:0930-5936016

    陇ICP备2021002768号  甘公网安备62292402000104号 甘公网安备62292402000104号

    技术支持:甘肃南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