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家文化官网,欢迎您!

齐家文化网

  • 官方微信官方微信
    • 100-100
  • 齐家文化博物馆齐家文化博物馆
    • 100-100
1200-300
最新文化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资讯 > 最新文化动态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资讯 > 最新文化动态 > 正文

文明起源;良渚文化“玉敛葬”述略

串饰、璜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

管长2.5至3.1、直径1.2至1.3、孔径0.5厘米

下璜高5.7、宽14.3厘米

1987年浙江余杭瑶山出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黄色,半璧形。背面平素,正面有线刻兽面图案,着重表现长方形巨嘴和两对獠牙。上端两侧各有一小圆孔,便于系挂。出土时正面朝上与由16件玉管组成的串饰相连,玉管呈圆柱形,中有一对钻孔。

八  长江下游地区的文明起源研究
 
《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例证——介绍武进寺墩遗址的考古发现》
汪遵国、李文明、钱锋,《江海学刊》1983年第2期第127~128页
本文主要分析了武进寺墩遗址墓葬资料。作者认为东侧墓地死者生前当是具有祭祀天地特权的氏族显贵,其葬制属于最早的玉敛葬,从墓中的随葬品看,当时已存在人剥削人的关系,产生了私有制,原始氏族公社已日渐解体。中间一座墓葬中有兽面纹玉琮,反映了当时高超的琢玉工艺技术。西侧墓葬的一件玉璧上有意铺上一层石英粒,可能同琢磨制作玉器有关。作者指出,在四千五百年前的良渚文化早期,虽然出现了随葬璧、琮的墓葬,但仍同其他随葬品很少的墓葬埋在同一墓区。到了四千多年前的良渚文化晚期,墓葬埋葬就分散了,反映已出现了更小的家族。寺墩墓地就是一个证明。该墓地对于研究中华民族文明史有重要意义。文章最后指出,过去所认为的黄河中游地区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惟一发源地的看法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长江下游地区对以商周文化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做出过贡献,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良渚文化“玉敛葬”述略》
汪遵国,《文物》1984年第2期第23~36页
首先,本文简单回顾了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发现良渚文化墓葬随葬玉璧、玉琮的现象,并借用“玉敛葬”来称呼这一类良渚文化墓葬。接着,对张陵山早期良渚文化墓地、草鞋山良渚文化墓地、寺墩良渚文化墓地等几处典型的良渚文化“玉敛葬”墓地,就墓葬规模、随葬物等情况分别加以论述。然后,从玉质、玉器的形制、琢玉工具、钻空技术等方面谈了良渚文化高超的琢玉技术。最后,从良渚文化“玉敛葬”及其玉器本身的含义认为,当时已有了私有制和阶级分化的社会现象,这也正是古代文明因素。

文字来源:《中国文明起源研究要览》,文物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 编

图片及说明来源:《长江流域古代美术(史前至东汉)玉石器》,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分享到:

时间:2022-12-24   来源:考古发表于湖北   打印页面 阅读()
相关内容

    Copyrights©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甘肃省齐家文化研究会

    甘肃省齐家文化研究会 广河县齐家文化博物馆 主办

    地址:广河县城关镇河北新区广仁街1号 邮编:731300 电话:0930-5936016 传真:0930-5936016

    陇ICP备2021002768号  甘公网安备62292402000104号 甘公网安备62292402000104号

    技术支持:甘肃南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