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渐成热潮,夏鼐、苏秉琦、严文明等先生将目光投向广义的新石器时代,先后提出“新石器时代末期或铜石并用时代的各种文明要素的起源和发展”“原始公社氏族部落制发展已达到产生基于公社又凌驾于公社之上的高级组织形式”“探索中国文明起源自然要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等启发性论断。随着考古发现增多及研究成果的不断推进,多数考古学家眼中中华文明起源的时间点,从距今4000年左右的龙山时代逐步提前至距今6000年左右的庙底沟时代,甚至将其上溯至距今8000年左右或更早。
基于此,韩建业教授指出,文化上早期中国的萌芽和中国文明开始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8000年以前,具体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在距今8000年以后的“裴李岗时代”,黄河、淮河流域的裴李岗文化、白家文化和双墩文化,以及长江中下游和西辽河流域的跨湖桥文化、高庙文化、兴隆洼文化等,均表现出较为先进和复杂的思想观念、知识系统和社会形态,可视为中华文明起源的第一阶段。恰于此时,或受地处中原的裴李岗文化对外强烈扩张影响,或通过在宗教祭祀、空间观念等方面交流,长江中下游、西辽河流域与黄、淮河流域的考古学文化出现共性特征,进而形成文化上“早期中国”萌芽。进入距今6000年左右的“庙底沟时代”,早先形成的思想观念和知识体系进一步发展,社会开始进入普遍复杂化过程,各区域逐步迈入前早期国家状态,可视为中国文明起源的第二阶段,文化上的“早期中国”正式形成。由此可知,早期中国大部分地区存在“多支”文化系统以及北方模式、中原模式、东方模式等多种子模式,最终演化成以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为主体、以黄河中游(或中原地区)为中心的“一体”文化格局。距今5100年左右出现文明社会,中华文明正式形成,并经历了从古国文明到王国文明的演进。
最后,韩教授总结道,早期中国文明在长达数千年的起源、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其精髓不断锤炼沉淀,最终汇聚成六大文化基因:整体思维、天人合一;祖先崇拜、以人为本;追求秩序、稳定执中;有容乃大,和谐共存;勤劳坚毅,自强不息;以农为本、稳定内敛。这些文化基因与数卜、象数、观象授时、天圆地方等文明特质汇聚交融、绵延至今,不仅奠定了夏商周三代乃至秦汉以后古代中国社会的文明基石,亦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根本所在。而“一元”的宇宙观、伦理观、历史观等核心思想观念与文化基因,加之前文所述“多支”文化系统和“一体”文化格局,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一元多支一体”的基本文化特征。这种超稳定的巨文化结构,既能保证主流传统的长期延续又包罗万象,与此相适应的文明起源模式可称之为“天下文明”模式。
讲座结束后,韩建业老师与参会同学亲切交流并合影留念。(文:柏秀颖 图:吕佳玲)
(图文转自:“人大考古”公众号)
Copyrights©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甘肃省齐家文化研究会
甘肃省齐家文化研究会 广河县齐家文化博物馆 主办
地址:广河县城关镇河北新区广仁街1号 邮编:731300 电话:0930-5936016 传真:0930-5936016
陇ICP备2021002768号 甘公网安备62292402000104号
技术支持:甘肃南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