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早期石城发现不少,但见诸报道并能说清楚年代者并不多。城址始建年代的确定本来就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需要通过解剖城墙城壕并结合城内遗存综合判断,需要有清楚的地层学证据和足以说明年代的陶器等遗存的发现。目前大部分北方石城的考古工作有限,初步来看,最早的一批石城应当修建于庙底沟二期之初(图一)。
佳县石摞摞山和神木寨峁石城址除了庙底沟二期遗存,还有更晚的龙山时代遗存,但石城的初建年代可能在庙底沟二期。石摞摞山石城所在遗址面积约15万平方米,石城本身分内、外城,外城石墙大致环绕成不规则三角形,面积约6万平方米,内城约3000平方米。外城墙是在夯土基础上垒砌厚约1米的石墙,局部有宽约10米、深约7米的城壕,发现有城门和瓮城结构,防御功能明显。该城址第一期属于庙底沟二期阶段,出土了小口折肩罐、口部箍多周附加堆纹的深腹罐等陶器。发掘者认为该城兴建于庙底沟二期晚段[6]。寨峁遗址约17万平方米,遗址中南部有道石墙,石墙以南为三面临崖的遗址主体区[7]。其中第一期流行横篮纹,属于庙底沟二期。内蒙古中南部准格尔明确始建于庙底沟二期的石城址有小沙湾和寨子塔。小沙湾遗址仅有4000平方米,在遗址南部以两道石墙隔出一个三面悬崖峭壁的小空间,石墙宽3~4米[8],所出陶器均属庙底沟二期早段,有底部带小纽的小口尖底瓶、口部箍多周附加堆纹的罐等,流行横篮纹,可见这是一处庙底沟二期早段的石城址。寨子塔石城址面积近5万平方米,在临悬崖陡坡的三面建有不连续的石墙,在北侧方便与外界相通处建有两道石墙形成瓮城,内、外墙前面都有宽约20米的壕沟,仅在中轴位置留出通道,内、外城门错位,内墙里侧还有一道短石墙围出瞭望台类的设施,军事防御功能十分明显(图二)。寨子塔石城最早的遗存属于庙底沟二期,之后是龙山时代遗存,由于叠压城墙和被城墙叠压的文化层都属于庙底沟二期,所以石城的始建年代当在庙底沟二期[9]。在准格尔还有一个白草塔遗址,面积近3万平方米,遗址中部有一道宽近1米的石墙,石墙以北的居址区三面临悬崖[10]。该遗址第一期为仰韶文化晚期遗存,第二期为庙底沟二期遗存。由于石墙外叠压石墙的第2层堆积中出土仰韶晚期的陶片,发掘者因此判断石墙建于仰韶晚期,但第2层也存在因扰动而混入早期陶片的可能性。目前在北方地区发现的最早石城均不早于庙底沟二期,因此白草塔石墙始建于庙底沟二期的可能性更大。
在包头以东大青山南麓的阿善、西园、莎木佳、黑麻板、威俊等遗址,也都曾发现建有石围墙的庙底沟二期石城址[11]。面积小的仅有数千平方米,最大的阿善约5万平方米,墙基宽多不足1米。这些石城址里面基本都有石墙房屋,应当和石城墙同时,而石墙房屋所出陶器流行横篮纹,有小口瓮、口外箍多周附加堆纹缸、小口罐、折腹盆、折腹豆等,属于阿善三期或庙底沟二期。凉城老虎山石城位于岱海盆地西北部的山坡高处,面积约13万平方米,石墙宽约1米。如果有瓮城的话,理应建在下部平缓易通行之处,可惜下部城墙破坏殆尽,情况不明。我们曾将该城址遗存分为两期,认为第一期和同在岱海盆地北侧的园子沟遗址第一期同时,均属于龙山时代前期早段,推测年代上限距今约4500年[12]。仔细分析,老虎山第一期的F6、F7等只是单间房屋,平面圆角方形,火塘不甚规整且表面铺垫料姜石和石块;而园子沟第一期早段的F3042、F3044分主室和外间两部分,主室“凸”字形,圆形火塘规整干净。两者有明显差别。老虎山F6、F7开口于II区第3层下,可能与其大致同时的各区的第4层陶器流行横篮纹[13],和寨子塔第一阶段遗存接近;而园子沟F3042则以斜篮纹为主,和寨子塔第二阶段遗存接近。园子沟F3042所出高领罐直领鼓肩,也是和寨子塔第二阶段同类器近似,而与第一阶段弧领鼓腹的高领罐有别。所以老虎山第一期很有可能早于园子沟第一期[14],早到庙底沟二期阶段。晋中北的偏关天峰坪城址的始建年代也可能在庙底沟二期。该城址约3万平方米,是在一个台地边缘砌筑石墙,内有石墙房屋,已见诸报道的横篮纹的折肩罐、折腹盆等,和准格尔、包头地区庙底沟二期遗存类似。在冀西北的崇礼邓槽沟梁也发现有带瓮城的石城,防御功能显著,所出陶器和老虎山遗存近似,不排除该城始建于庙底沟二期的可能性。此外,调查发现陇东的镇原老虎咀遗址也有庙底沟二期的石城遗迹。
北方地区早期石城兴起之时正好是庙底沟二期之初。在仰韶晚期向庙底沟二期转变之际,黄土高原大部地区文化仍然连续发展,而内蒙古中南部、河北大部和豫中地区的文化面貌则发生了突变。黄土高原大部地区,指的是关中、晋中南、甘肃中东部和陕北地区。除陕北外,其他地区从庙底沟时代到仰韶晚期再到仰韶末期的庙底沟二期,文化稳定连续发展。虽然晋、陕、豫交界区进入仰韶晚期的时间要滞后于周边区域[15],但从仰韶晚期进入庙底沟二期却步调一致。关中和晋南豫西在仰韶晚期分别为半坡晚期类型和西王类型,之后都发展为庙底沟二期类型[16]。晋中仰韶晚期为义井类型,后发展为白燕类型[17]。甘肃中东部仰韶晚期为大地湾类型[18],后发展为常山类型。以晋南地区为例,瓶、罐、瓮、钵、盆等仰韶文化的代表性陶器前后相承,只是绳纹、彩陶和素面陶减少,横篮纹、附加堆纹越来越流行,常见在深腹盆中腹饰篦点纹者,肩部带鋬的器物减少;仰韶晚期的喇叭口小口尖底瓶,至庙底沟二期早段时变得矮胖钝底,卷沿盆减少而无沿盆增加,新出擂钵等(图三)[19]。庙底沟二期晚段在晋南率先出现陶斝[20]。
Copyrights©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甘肃省齐家文化研究会
甘肃省齐家文化研究会 广河县齐家文化博物馆 主办
地址:广河县城关镇河北新区广仁街1号 邮编:731300 电话:0930-5936016 传真:0930-5936016
陇ICP备2021002768号 甘公网安备62292402000104号
技术支持:甘肃南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