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家文化出土铜器,在出土环境、种类、形制、材质、制作工艺上都有很强的地域差别。甘肃武威及湟水流域出土铜器以刀、锥、钻、凿等小型工具为主,且多出土于居址中;青海东部高原黄河上游地区出土铜器以装饰品为主,多出土于墓葬;而洮河、大夏河中下游地区出土比较复杂的工具为主,多为调查采集而来。考古中发现的墓主人生前佩戴的饰物,为我们今天了解4000多年前先民的装束、习俗、意识形态、审美观念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佐证。

这件青铜项饰出土于广河县齐家坪遗址,曾于2019年5月16日--7月21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展出。直径18厘米,宽3.8厘米,为公元前2200年——前1600年左右,称为月牙项饰,又名“弓形饰”。考古资料显示,自新石器时代开始,以各种骨珠、贝壳、松石等组合而成的项饰即已成为远古先民的重要装饰品。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项饰组成材料趋于丰富。“弓形饰”基本形制多呈月牙形,但细节部位略有差异,像这种弓形青铜项饰是史前部落首领或贵族身份的象征。有专家认为,月牙式的用途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项饰,一种是胸饰。从尺寸来看,此件应该属于项饰,但是项饰还是胸饰并没有绝对的区分,取决于佩戴时悬挂的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