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家文化官网,欢迎您!

齐家文化网

  • 官方微信官方微信
    • 100-100
  • 齐家文化博物馆齐家文化博物馆
    • 100-100
1200-300
学术文章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齐家文化研究 > 学术成果 > 学术文章 >
当前位置:首页 > 齐家文化研究 > 学术成果 > 学术文章 > 正文

库尔干理论的重构及“胡人”问题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立陶宛裔的德国著名考古学家金布塔斯提出了“库尔干假说”,用它 来建构印欧人的起源与迁徙的理论。 后来,吐火罗问题由历史语言学领域向考古学领域拓展,不少考 古学家参与论证并赞同库尔干理论。 20 世纪末以来,库尔干理论开始受到欧美学术界的质疑,并有被 摒弃的危险。 不过,在没有新的理论取代它之前,库尔干理论亦然是描述原始印欧人群起源、迁徙与演 变的重要蓝本,只是需要根据新的材料补充与完善。 东方文献中所谓的“胡人”,追根溯源,也和印欧人 的迁徙活动有关。
一、库尔干理论
库尔干理论的雏形 所谓库尔干(Kurgan)原是个借自突厥语的俄语词,意为“古坟”。 1956年,金 布塔斯用这个术语指称从黑海到北高加索到伏尔加河下游的草原地区,以至西伯利亚叶尼塞地区,时 代属于公元前 5000 2600 年间的半游牧的农耕文化。 这些半游牧半农耕的居民,使用先进的武器, 饲养马匹,社会分层明显,实行父权制,他们死后葬在竖穴式的墓葬里。 金布塔斯为,伴随着库尔干 文化展的是原始印欧人文化的扩散渗入各地的过。 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阶段:第一阶段是 公元前 43004200 年, 第二阶段是公元前 37003500 年, 第三阶段是公元前 31002900年。 第一阶段的原始印欧人来自伏尔加草原,第二阶段原始印欧人来自德河下游和高加索之间 的黑海北地区,第三阶段又来自伏尔加草原。 库尔干文化之前,欧洲还存一种文化(年代为 公元前 60003000 年间),属于新器时代和器时代,民说的并不是印欧语
新疆发现欧洲人种遗骸 要完善库尔干理论,必须对地区古印欧人活动的情况深入的 了。中国古文献中,屡屡有胡人的记载,他们活在西域,从西域迁往内地。 文献中记载说这 些人长得深目多须髯,称他们为胡人。关于胡人问题,们后面还要提到。1977 年,韩康信潘其
-----------------------------------------------------------

StraznyPhilippEd),Dictionary of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Linguistics.1Routledge.2000163

风对乌鲁木齐南山矿区阿拉沟、鱼尔沟墓地出土的人骨材料进行了分析。 此后的数十年间,韩康信等 多位学者,运用传统体质人类学的测量统计方法,对天山南北两麓、帕米尔高原、塔里木盆地出土的 史前时期到汉晋时期多处墓地的人骨材料做了分析研究,发现了欧洲人种的遗骸
韩康信等学者的基本的结论是,史前到汉晋时期,新疆地区出土的古人类遗骸,可以分为欧罗巴 人种、 蒙古人种及两大人种的混血种三大类型。 他们进一步又将其中的欧罗巴人种划分为古欧洲类 型、地中海东支类型和中亚两河类型。 他们是从不同时代、从不同方向,通过不同的路径,进入塔里木 盆地和天山南北地区
譺訛。朱泓教授总结说:“哈密以西的新疆地区在先秦时期是欧罗巴人种各个支系的 居民生活的地方。 最早进入该地区的,可能是以孔雀河下游古墓沟组为代表的古欧洲人类型,他们大 约于公元前 1000 年以前便来到了现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罗布泊地区。 ……随后他们的一些后裔可能 逐渐向东疆地区渗透,并且在东疆地区与蒙古人种的土著居民发生接触、融合。例如,以哈密焉不拉克 墓地为代表的青铜时代文化是以蒙古人种为主体的居民创造的文化, 后来的古欧洲人类型居民迁移 到这里并接受了当地蒙古人种的土著文化。 在公元前 6 世纪到公元前 1 世纪之间,另一支欧罗巴人种 血统的居民迁入现今乌鲁木齐市以南的天山阿拉沟一带。 在他们中间以中亚两河类型(帕米尔—费尔 干纳类型)的居民为主。此外,还一些其他欧洲人种分和量蒙古人种因素的混入。阿拉沟居民被 认为可能是史料记载中的车师人。
DNA 研究揭深层谜底 20 世纪21 世纪被认为世界考古学大前沿课题的古代 DNA食谱分析、迁徙模式社会环境领域,从研究方法到构建上都取得重要突破。 中亚古研 究领域围绕着史前人类体质特征类型和早期人类的迁、遗传人类学,打开了一扇重要窗口吉林大学古研究中心考DNA 实验室经二十多年努力已经初建立起我国新疆地区古代居民 的 DNA 的基因库,对新疆塔里木盆地和天山盆地古今人DNA 实验研究,取得重要的进
孔雀河下游古墓沟墓地人骨的 DNA 研究表4000 年前后的青铜时代,罗布尔三洲地区曾 有单一的欧罗巴人种构成的人群存譾訛河墓地出了大量的、保存相的干,对这些 4000 年到3500 年前后的人类遗骸进行古 DNA 研究,受到了学关注据李春香的研究,河人群存欧亚系与西欧亚共存的现,其中些个体在欧亚系,系 来源却为西欧亚系,这暗示东西方人河地区相遇已经早以前发生了基的融合。 是说,至少4000 年前,生活在罗布尔三洲的河人实际上已是东西方的混血人且,河墓地早期人中不论是东欧亚C,还是西欧亚H K,早在一年以前就 已经广泛存在于欧亚了。 另外,更有意思的还有二点一,河人中东欧亚所占非常高,样性,这一现与南西伯利亚地区青铜时代的古代人的遗传特征很相似;第二
----------------------------------------------------------

韩康信:《丝绸之路古代居民种族人类学研究·序》,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 年。
2.潘其风:《新疆地区古代人类学研究的主要收获》,载《中日尼雅遗址学术方讨论会发言提要》,2000 年,第 1214页。
3.朱泓:《中国西北地区的古代种族》,《考古与文物》2006 年第 5 期。
4.朱泓:《近年来我国古人骨研究前沿领域的新进展》,《史学集刊》2008 月第 期,第 页。
5.朱泓:《中国边疆地区古代居民 DNA 研究》,《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 年第 期。
6.崔银秋、许月等:《新疆罗布诺尔地区铜器时代古代居民 mtDNA 多态性分析》,《吉林大学学报》2004 年第 30 卷第4 册,第 650652 页。

小河早期人群中的东部欧亚成分主要分布在北亚东部地区,西部欧亚成分主要分布在欧洲地区,这些 谱系最有可能发生碰撞的地区是广阔的南西伯利亚草原,而不是被众多群山包围的新疆地区。 陈春香的研究,还揭示了更深层的历史实事:“小河人群的最近共同祖先是一个西部欧亚人群,他 们在向东迁徙的过程中,与东部欧亚人群发生了碰撞,他们中的男性成员娶了东部欧亚人群中的女子 作为妻子,在随后的某一时期,由于某种外界因素,他们中的一支南下迁入新疆地区。 考虑到这些携带 有东部欧亚成分的女子在当时的社会上居于很高的地位, 通婚而非战争可能是当时发生基因混合的 主要模式。 ”这里提到南西伯利亚,更早的时候东西方人种集团就在那里接触与融会了。 人类学家对 南西伯利亚出土的一些古代人类遗骸进行遗传分析发现,早在六千年以前,内贝加尔湖地区生活的人 群遗传基因里,已经存在了东、西部欧亚谱系共存的现象。 最近,有学者对阿尔泰地区青铜时代和铁器 时代的古代人类遗骸的 DNA 进行了分析,发现了东西方谱系遗传基因的共存,且欧亚东部谱系在早 期所占的比例要远远小于西部欧亚谱系
欧亚西部人种集团的东进 多年以来,体质人类学家,在研究新疆古代居民人种成分时,对所谓 欧罗巴人,或者称雅利安人、白种人的东进更为关注韩康信先生对罗布淖尔三角洲孔河古墓沟墓地出土人的研究现,距今 3800 年前后,这里就生活着颅骨狭长眉弓眉间突度较明显鼻根多深的欧罗布人种,他们有同原欧洲人种头骨相近的性质,称为古欧洲类为“原欧洲 人”。 为这支人群是前所欧亚大陆上时代最早、分布位最东的古欧洲类居民譼訛。 后来遗传人 类学家河古墓沟墓地古代居民人中提了古 DNA 进行研究,也证明了早在 3800 年以前,罗 布淖尔地区已有一的欧罗巴人种成人群存,与韩康信的研究结果。 古墓沟墓地古代居民线 粒DNA 序列呈现出一的原欧洲人的序列特征譾訛。 进入早期铁器时代,于欧亚西部人种分支,长头颅的古代地中东支类, 主要帕米尔山, 进入新疆西部并沿着塔木盆地南和北东 进,进入山地区,与当地居民发生了混融合,这些混人群主要生活在吐鲁番至乌鲁木齐线近地区,包括天山阿拉沟谷。 与同时,古人种类与欧洲人种类的,短头颅的中 亚河类人群,他们主要生活在伊犁,很向东渗透到东山地区,成了吐鲁番乌鲁木齐线及附近地区,包拉沟时期的居民人种成分的要遗传因素
天山地区普遍存在混血人群 山的哈密盆地,很早就生活东西方的混人种集团。 哈密五 堡墓地出土的古代人DNA 研究示,在 3200 年以前,这里就有了古人种的存在,同一墓葬中,还 发现过亚、欧种不同人类种群混居的现象讁訛吐鲁番盆地发现的史前人类,基是东西方的混
------------------------------------------------------------

陈春香:《小河墓地古代生物遗骸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博士论文,2010 年,第 76 页。
2.陈春香:《小河墓地古代生物遗骸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博士论文,2010 年,第 75 页。
3.引自陈春香:《小河墓地古代生物遗骸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博士论文,2010 年,第 75
4.韩康信:《新疆孔雀河古墓沟墓地人骨研究》,《考古学报》1986 年第 3 期。
5.崔银秋等:《新疆罗布诺尔地区铜器时代古代居民 mtDNA 多态性分析》,《吉林大学学报》2004 年第 30 卷第 4 期。
6.崔银秋、 周慧:《从 mtDNA 研究角度看新疆地区古代居民遗传结构的变化》,《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 年第 5 期 第 31 卷。
7.张全超、崔银秋:《新疆地区古代居民的人种地理变迁》,《社会科学战线》2006 年第 6 期。
8.张全超、崔银秋:《新疆地区古代居民的人种地理变迁》,《社会科学战线》2006 年第 6 期。
9.何惠琴、金建中等:《3200 年前中国新疆哈密古人骨的 mtDNA 多态性研究》,《人类学学报》2003 年第 22 卷第 4 期。

人种。 对洋海墓地、苏贝希墓地譹訛、交河车师贵族墓地出土遗骨的古 DNA 研究结果表明,早在青铜及 早期铁器时代,吐鲁番盆地已经存在欧亚谱系混合现象。 而吐鲁番古代人群比现代新疆土著群体,在 遗传距离上更接近于欧洲群体, 这说明, 欧洲谱系对吐鲁番盆地古代人群遗传结构的影响比现在还 大,随着西迁的东亚群体逐渐增加,欧洲谱系的影响在新疆地区呈现了弱化的趋势。乌鲁木齐史前时 代的居民,也是欧亚人群的混血种。 乌鲁木齐萨恩萨依墓地出土的公元前 7 世纪前后人类遗骸分析证 明,早期铁器时代的人骨体质人类学研究的结果,即有欧罗巴人种类型特征,又具蒙古人种类型特征, 从有些测量值看,欧罗巴人种类型特征突出,有些测量值蒙古人种类型更为显性;有的个体从外观上 看,呈现一些欧罗巴人种特点,而测量结果显示及是蒙古人种的特点占多数。 这一现象在吐鲁番阿斯 塔那古墓、吐鲁番盆地青铜时代古墓以及哈密天山北路古墓出土的颅骨研究中也出现过
库尔干理论模型补充完善 半个世纪以来,主要因为考古学家的不断介入,库尔干理论的内涵与 外延,不断被拓展和深化。 传统的库尔干理论的核心要素中突出驯马与轻型战车、冶金与冶金工具、墓 葬地表的石构建筑等。 著名考古学家库兹米娜说,古印度雅利安神“Tvshrar字面意思创造,这个俄语里同解俄语写成tovrit。 在印度神中,“Tvshrar这个是轻型战车、冶金和其他工具的。随着考古学的展,特库尔干理论审视新疆史前化遗存,库尔干理论的外延 和内涵,不断被拓展深化。 库尔干理论的型不断补充完善到目前为至少可包括下几方 面:一是有封堆竖穴墓葬;是驯马与轻型战车;是冶金技术和特的青铜工具与合;是 大量蓄养牛小麦农作物屈肢葬;刻画纹陶器系统和风格趋于一几何纹是印欧人及欧亚东西人种谱系的混合人群体质特征。
库尔干理论
自提出以来,这一理论及区和考古遗存不断拓展增加。 首先,分东欧草原海北的雅姆纳竖穴、中亚草原化、米努辛盆地阿凡纳谢沃文化,以及安诺沃文合体、卡拉克文化等,这些广泛在内欧亚西、中亚北部辽阔草原 森林青铜时代的考古化,归属于库尔干化,库尔干理论来解释其次,新疆天山现的刻画纹陶器遗存,应该是库尔干东欧草原方发展的结果。 新疆地区现的于库尔 干化系统的遗存,主要有阿尔南麓切克文化为代表的化类型譾訛尔塔流域几年发掘温泉县敦乔石构遗存这代表的化类型伊犁流域诺沃文合体的地方变
-------------------------------------------------------

1.崔银秋、段然等:《吐鲁番盆地古代居民线的线粒体 DNA 研究》,《边疆考古研究》第 1 辑,科学出版社,2002 年,第352356 页。
2.崔银秋、段然等:《交河故城古车师人的线粒体 DNA 分析》,《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2 年第 23 卷,第 15101514 页。
3.崔银秋、张全超等:《吐鲁番盆地青铜时代至铁器时代居民遗传结构研究》,《考古》2005 年第 7 期。
4.付昶、阮秋荣:《萨恩萨伊墓地出土头骨的人种学研究》,载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新疆萨恩萨伊墓地》,文物 出版社,2013 年,208 页。
5.[俄]叶莲娜·伊菲莫夫纳·库兹米娜著,李春长译:《丝绸之路史前史》,科学出版社,2015 年,第 39 页。
6.王博《: 切木尔切克文化初探》, 载《考古文物研究——纪念西北大学考古专业成立四十周年文集》,三秦出版社, 1991 , 274285 页; 林沄:《关于新疆北部切木尔切克类型遗存的几个问题——从布尔津县出土的陶器说起》,载 《庆祝何柄棣先生九十华诞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08 年;收入林沄:《林沄学术文集》(二),科学出版社,2008 年;丛德 新、贾伟明:《切木尔切克墓地入及其早期遗存的初步分析》,《庆祝张忠培先生八十岁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14 年,第275308 年;于建军:《切木尔切克文化的新认识》,《新疆文物》2015 年第 34 期。
7.李金国、吕恩国:《温泉县阿敦乔鲁遗存的考古调查和研究》,《新疆文物》2003 年第 1 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 究所等:《新疆温泉县阿敦乔鲁遗址与墓地》,《考古》2013 年第 7 期。

、乌鲁木齐以萨恩萨依墓地青铜时代早期墓葬为代表的文化类型、帕米尔高原以下坂地墓地青铜 时代墓群为代表的安德罗诺沃文化联合体的地方变形。 零星的发现还有石河子总场发现的部分墓葬、 乌鲁木齐柴窝堡墓地的 M20、呼图壁康家石门子墓地 M55、焉耆盆地新塔拉遗址中压印刻画陶器和 铜斧、库车哈拉墩遗址中的压印刻画陶器、尼雅河尾闾采集的压印刻画纹陶器和铜器、沙湾县宁家 河水库墓地发掘的数座墓葬和金沟河上游大白杨沟墓地征集的一件缸形器、昌吉努尔加墓地、阜康市 西沟墓地 M18、奇台西卡尔孜遗址;还有,多年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天山南北采集的明显为安德罗 诺沃文化源流的铜斧、铜镰及其他器物,也属于库尔干文化系统。第三,库尔干文化系统自阿尔泰山脉 南下,有逐渐弱化的趋势,这主要是受到东来的彩陶文化圈的影响所至。 罗布淖尔三角洲的小河文化, 虽然墓葬里未见随葬压印刻画纹的陶器,墓葬地表也未见石筑建筑等,从文化源流上,显示出与中亚北 部草原青铜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是库尔干文化背景下的特殊类型遗存。 属库尔干文化的特殊类型遗 存,还包括阿尔泰地区青铜时代的岩画、伊犁河支流喀什河赛古、天山深处著名的呼图壁 康家石门子岩画
库尔干文化的影响 库尔干文化遗存,在新地区延续的时间较长,其下限截公元前千 纪前后公元前 1000 前后开始,天山南北两麓盆地河布地表有石建筑的墓葬,墓坑 内填石、流墓、葬、二次葬、屈肢式等墓葬结构明显延续着库尔干文化是随葬合,器物的地、形特征装饰手法样风格生了本质的变化,这主要缘于东方的彩 陶系统,天山山脉史前文化的作用。 自北南的库尔干文化系统,与自东西的彩陶文化系
-------------------------------------------------------
1.邵会秋:《新疆地区安德罗诺沃文化相关遗存探析》,载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编:《边疆考古研究》,科学出 版社,2009 年,第 8197 页;阮秋荣:《新疆发现的安德罗诺沃文化遗存研究》,载西北大学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考 古学研究中心等编:《西域考古》第柒辑,三秦出版社,2014 年,第 125124 页。
2.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新疆萨恩萨伊墓地》,文物出版社,2013 年。
3.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新疆下坂地墓地》,文物出版社,2012 年。
4.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石河子博物馆:《石河子市古墓》,《新疆文物》1994 年第 1 期。
5.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八九级考古班:《乌鲁木齐柴窝堡墓葬发掘报告》,《新疆文物》1998 年第1 期。
6.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呼图壁县石门子墓地发掘简报》,《新疆文物》2013 年第 2 期。
7.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和硕新塔拉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8 6 期;自治区博物馆、和硕县文化馆:《和 硕县新塔拉、曲惠原始文化遗址调查》,《新疆文物》1986 年第 1 期。
8.黄文弼:《新疆考古发掘报告(19571958)》,文物出版社,1983 年。
9.张铁男、于志勇:《新疆民丰尼雅遗址以北地区 1996 年考古调查》,《考古》1999 年第 4 期。
10.阮秋荣:《略论新疆天山北麓青铜文化》,《新疆文物》2016 年第 2 期。
11.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阜康市西沟墓地、遗址考古发掘简报》,《新疆文物》2016 年第 1 期。
12.奇台县文化馆:《新疆奇台县发现的石器时代遗址和古墓》,《考古学集刊》1982 年。
13.王博:《新疆近十年发现的一些铜器》,《新疆文物》1987 年第 1 期; 王博:《新疆巩留出土的一批青铜器》,《文物》1989 年第 8 期;李肖、党彤:《准噶尔盆地周缘地区出土铜器初探》,《新疆文物》1995 年第 2 期;李溯源:《新疆县出土一 组青铜器》,《中国文物报》2005 年第 9 期; 刘学堂、 李溯源:《新疆发现的铸铜石范及其意义》,《西域研究》,2008 年第 4期。
14.刘学堂:《呼图壁岩画的时代和作者》,载迪木拉提·奥迈尔编:《无萨满时代的萨满——新疆师范大学萨满国际会 议论文集》,民族出版社,2007.133154

统,在天山山脉融为一体,融会为新疆地方文化系统。 天山山脉自东而西的哈密盆地的林雅文化与 焉不拉克文化、吐鲁番盆地的洋海文化和苏贝希文化、天山南麓察吾呼沟文化、伊犁河流域穷 科克墓地为代表考古文化譼訛等,分析这些考古学文化结构,都存在库尔干文化系统和彩陶文化系统 两个基本来源。 青铜时代到早期铁器时代,天山山脉的史前文化,说到底都是东西文化融合的产物。被淹没有历史框架 库尔干理论叙述的是欧亚西部人群, 在东向迁徙途中, 不断与当地居民混血形成地方文化,对中亚南部绿洲区史前文化进行重构。 至少在公元前 3 千纪,东欧草原、黑海里海
-----------------------------------------------------
1.刘学堂:《青铜长歌》,甘肃人民出版社,2015 年;刘学堂:《彩陶与青铜的对话》,商务印书馆,2016 年;刘学堂、李 文瑛:《中国早期青铜文化的起源及其相关问题新探》,《藏学研究》第三辑,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 年;陈戈:《略论焉不拉 克文化》,《西域研究》1991 年第 1 期;韩康信:《新疆哈密焉不拉克古墓人骨种系成分研究》,《考古学报》1990 年第 3 期。
2.刘学堂、李文瑛:《吐鲁番的远古记忆》,新疆人民出版社,2015 年;吐鲁番地区文管所:《新疆托克逊县英亚依拉克 古墓群调查》,《考古》1985 年第 5 期;吐鲁番地区文物保管所:《新疆托克逊县喀格恰克古墓群》《考古》1987 年第 7 期; 吐鲁番文物局:《鄯善县洋海墓地采集文物》,《新疆文物》1998 年第 3 期;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吐鲁番文物局:《鄯善县 洋海墓地一号墓地发掘简报》,《新疆文物》2004 年第 1 期;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鄯善县苏贝希考古调查》,《考古 与文物》1993 年第 2 期;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鄯善县苏贝希墓群三号墓地》,《新疆文物》1994 年第 2 期;新疆文物 考古研究所等《: 新疆鄯善县苏贝希遗址及墓地》,《考古》2002 年第 6 期;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鄯善县洋海二号墓地 发掘简报》,《新疆文物》2004 年第 1 期;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新疆鄯善县洋海墓地的考古新收获》,《考古》2004 年 第 5 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等:《新疆吐鲁番艾丁湖古墓葬》,《考古》1982 年第 4 期;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新疆 鄯善县三个桥墓葬发掘简报》,《文物》2002 年第 6 期;陈戈:《新疆远古文化初论》,《中亚学刊》第四辑,1995 年;陈戈: 《新疆史前时期又一种考古学文化——苏贝希文化试析》, 载《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 科学出版社,2001 年,第153171 页;陈戈:《苏贝希文化的源流及其与其它文化的关系》,《西域研究》2002 年第 2 期。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队等:《和静察吾呼沟口一号墓地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8 年第 1 期;新疆文 物考古研究所等:《和静县察吾呼沟二号墓地发掘简报》,《新疆文物》1989 年第 4 期;新疆考古所:《和静县察吾呼沟四号 墓地 1986 年度发展简报》,《新疆文物》1987 年第 1 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队等:《轮台群巴克墓葬第一次 发掘简报》,《考古》1987 年第 11 期;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和静县察吾呼沟一号墓地》,《新疆文物》1992 年第 4 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队等:《和静县察吾呼沟口二号墓地发掘简报》,《考古》1990 年第 6 期;新疆文物考古研 究所等:《和静县察吾呼沟五号墓地发掘简报》,《新疆文物》1992 年第 2 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队等:《轮台 群巴克墓葬第二、三次发掘简报》,《考古》1991 年第 8 期;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察吾呼——大型氏族墓地发掘报 告》,东方出版社,1999 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和静县哈布其罕号墓地发掘简报》,《新疆文物》1999 年第 1 期;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和静县拜勒其尔石围墓葬发掘简报》,《新疆文物》1999 34 期合刊;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和静哈布其罕二号墓地发掘简报》《新疆文物》2001 年第 34 期;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物保护管理所:《新疆库尔勒 市上户乡古墓葬》《文物》1999 年第 2 期;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拜城县克孜尔水库墓地第一次发掘》,《新疆文物》,1999年第 34 期;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拜城县克孜尔吐尔墓地第一次发掘》,《考古》2002 年第 6 期;新疆文物考古研 究所:《新疆拜城县克孜尔水库墓地第二次发掘简报》,《新疆文物》2004 年第 4 期;张平、张铁男:《拜城克孜尔水库墓地 第一次发掘》,《新疆文物》1999 年第 34 期;陈戈:《新疆察吾呼沟口文化略论》,《考古与文物》1993 年第 5 期;陈戈:《察 吾呼沟口文化的类型划分和分期问题》,《考古与文物》2001 年第 5 期; 陈戈:《再论察吾呼沟口文化》,《吐鲁番学研究》,2001 年第 2 期;吕恩国:《察吾呼文化研究》,《新疆文物》1999 年第 34 期;刘学堂:《察吾呼沟四号墓地墓葬制度研究》, 《新疆考古发现与研究》 第一辑,1996 年; 张平:《从克孜尔遗址和墓葬看龟兹青铜时代文化》,《新疆文物》1999 年第 2
期;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静察汗乌苏古墓群考古发掘新收获》《新疆文物》2004 年第 4 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 所:《拜城多岗墓地》,文物出版社,2014
4.刘学堂:《勒克县科克一号墓地考古发掘报告》,《新疆文物》2002 年第 34 期; 陈戈:《伊犁河流域文化初 论》,《亚学刊》第二辑,中书局,2002 年,第 135 页;刘学堂:《伊犁河流域史前考古的发现与研究》,《新疆文物》2011 年第 1

北部辽阔的森林草原,一直到中亚北部森林草原河谷水泽,生活着的远古居民,他们畜养牛羊,掌握着 先进的冶铜和铜器冶铸技术,制作了大量的铜斧和其他武器、工具和装饰品。 不久,他们学会驯马,制 作了马拉的轻型战车。他们操原始的印欧语。历史考古人类学家,将他们比定为原始的印欧人,或者说 是吐火罗人的祖先。
原始的印欧人群,可能由于环境的、社会的,以及其他的因素,很早的时候就从内陆欧亚的北部草 原向周边扩张。正如林梅村描述的那样,他们不断侵入周边区域,重构这一地区的历史。至少在公元前 三千纪末,他们中的一支离开北方草原南下,由伊朗高原突入古巴比伦,即文献中提到的古提人,他们 占领并统治了古巴比伦达一百多年。 约在安德罗诺沃文化联合体形成之后,不断有新的冶金和畜牧农 业人群,阶梯式地从北方南下,像是多米诺骨牌效应,他们曾再度占领古巴比伦、亚述等地,统治了二 百多年,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雅利人的帝国米坦尼国,并与埃及结盟。 很可能是突入古巴比伦的古提 人和胡里安人,他们在将印欧语传播至近东、欧
洲过程中,发挥相当的作。 印欧语向欧的传 播,客观上为文化上早的形成定了基础
原始印欧人,或者说吐火罗人的祖先,
持续西东向迁徙。 公元前三千纪内,他们已经占领了萨颜—阿尔泰山脉,占域。 公元前三千纪下半叶,他们主要从北和西两个方向,进入准噶 尔盆地周天山南北河谷山麓木盆绿洲区域。 不久,他们的一支,中亚地,进入南亚大 陆的西北,开始与古印度文明接触合,迎来印度古文中的雅利安时是印欧语体形成过程。 印欧人群迁徙,不断地与他们流布区域的土著居民,进与语混血是印欧语的不同种支形成过程终使印欧语系呈现出极复杂局面
公元前二千纪
之前开始,已经生活在木盆地、天山地区的印欧人群,虽然持续土 著混血,形成了混血种集团在体貌特征,人们可以从欧亚东方古人的群中,将他们分辨出来,从公元前数世纪开始,生活在河西走廊天山地区,被汉文献月氏的人群。 月氏势 力强盛时,能与北方匈奴帝国分庭抗礼,一度是西域的霸主西汉的时候,月氏人在与匈奴争夺西
霸权失败王族西奔,进入波斯波斯的居民,依旧称他们为吐火罗人。千年生活在 河西西部、环木盆地这印欧人的后虽然血缘种群上,不断与周边和地原居民混血貌特征已经发本质变化,他们在语言系统上一直保持着原始印欧语的某些传统,这的传统,一直延续到公元前 5 纪至 8 纪。 这人群,就是中国古文献中多提到的胡 人
二、关于“胡人”问题
述内陆欧亚人东向迁徙与文化传播的历史,胡人”问题不能开。
古巴伦的“胡人” 公元前 1614 纪,亚述地区生的重大的历史事件,就是胡里安人的入侵与建国。 从胡里安人语宗教习惯看可能来自北部的亚尼亚高原。 公元前 1550 年,胡里安 人在幼发河、利亚建立了国,势力最强大的就是米坦尼国。 经数十年的战米坦尼国与亚的梯及北的埃及建立了关系,米坦尼还击败了亚述、巴比伦,成为古近 东的新霸主,统治这里将近 200 年。 米坦尼国统治下的有亚述、巴比伦、埃及和梯人,他们向胡 里安人纳供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的埃及人将胡里安人就Hor 儿)出土书证明,他们是 人类文化上,马和战车大的献者,显然与印欧人群关系密切饶宗颐认为,这个称谓,可
以追溯这里,起源于胡里安人
胡儿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称呼。 先秦文献里,我国西北有一叫姜戎的游牧部落,其先祖被称为吾离, 饶宗颐先生认为,这个吾离就是对胡里安人的“胡里”的对译。 商代的时候,胡里安人在两河流域兴起, 这一时期,我国西北地区居民用“胡里安”之名,即吾离,来统指西北塞种诸戎。 饶宗颐先生的意思是 说,统治古巴比伦的、无比地强大的胡里安王国的势力,其势力向东曾经抵达中国的西北。 混夷是允姓 的一支。 饶宗颐先生考证说,《诗经》中所载的混夷就是秦穆公时的绲戎,绲夷是米坦尼王国楔形文书 里的
Hor 胡儿)的词对音
中国西北的“胡人” 历史上中原内地的居民通常的称谓习惯是把中原相邻的北方和西北游牧的 少数民族族群为胡人。“胡”字在西周到春秋时期均书写作“害夫”,战国时期才写成今天的“胡”字形 体。《辞海》中解释胡字时说,这个字指的是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我国古代泛称北方边 地与西域的民族为胡,后也泛指一切外国为胡”譻訛。 陈寅恪在《论五胡种族问题》譼訛中说,胡本指匈奴。 按 照《汉书》晋灼的注说,匈奴在尧时有各种不同的称谓,到了秦代才有匈奴的叫法。 而匈奴人则把自己 称为胡,中原居民便陈因随之,把匈奴称为胡人。 贾谊写《过秦论》时说,“胡人不敢南下牧马”,说的就 是匈奴人。 匈奴的头领观狐鹿姑于,武帝写的一封信里说“南有汉,北有强胡。 胡,天之骄 子”,夸耀自己。 我国的一些学者考证,匈奴的“匈”字和匈奴称的“胡”字同一源,是匈奴 本名(Hun)的译音。 秦汉之,北游牧族群,为诸胡,比胡、胡,除此外,居延简有 “秦胡”,指的是秦地被同的匈奴人。《后汉书》里有,“月氏胡”,指的是大月氏,同书中也到过小月氏胡,说步月氏分居塞内,经常和争夺,冲突。 王国《西胡考》中说“汉人谓西域诸国为西胡,本对匈奴与之”,“西胡亦单称为胡”。“先 汉之,匈奴、西域,业已兼被胡称后汉以,匈奴浸微,西域遂专”,“晋以来,凡草木之名之 以胡字,其实皆西域也”。 以西胡的国名、地名、名、人名,不胜枚举,有“鄯善西胡国也”“西 胡毳布也”“胡浮窟支”“胡譾訛月氏胡、波斯胡、居胡、姓胡。有晋以来,居于西的沮 渠氏,先祖是匈奴的左沮渠,称其为庐水胡。《吐鲁番文书》还记载过儿胡,代的粟特为 胡。 本人夫以敦煌吐蕃文文书为吐蕃占西时期,将那里的回纥有后来的古 人17 世纪,一至现代的于西以北的那些非藏族人,称为霍尔郭平梁认为,时西域地有 两个霍尔群体,一个在北,这就是名的回纥汗国。 鄂尔浑突厥碑铭称之为 Uigur唐朝称之为回纥或回鹘,起铁勒之一部,后来铁勒;另霍尔人群体在西域,他们人数少,所起作用也不显著为人,西域霍尔至少在吐蕃统治时期,又亦可称之为西域回纥人,他 们从漠回纥分出来的一支饶宗颐先生的意,胡是代西北族的通名。 此前的时,西的北部和西北地区,还散
-----------------------------------------------------

1.饶宗颐:《上代塞种史若干问题——于阗史丛考序》,《中国文化》第 8 期。
2.饶宗颐:《上代塞种史若干问题——于阗史丛考序》,《中国文化》第 8 期。
3.征农、陈直立主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年,第 912 页。
4.万绳楠:《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 年。
5.郭平梁:《纥·霍尔(Hor)·回纥》,《西域研究》1993 年第 1 期。
6.王国维:《西胡考》,《观堂集林二》,中华书局,1959 年,第 606614
7.郭平梁:《纥·霍尔(Hor)·回纥》,《西域研究》1993 年第 1 期。

居着许多被称为 Hor 霍尔)的游牧族群,《藏汉对照字汇》里,对译这个词的是回鹘。 韩儒林说,Hor 的 祖先是秦汉时的小月氏。 饶宗颐相信藏语里的这个 Hor 称谓就是“胡”,是“胡”字音译在西北保存下来 的最后残迹。 对此我请教了藏族学者关丙胜教授,他说藏人把北部那些外来的非藏族系统人都称为Hor。 石硕、拉毛夫说“对于中原而言,居住在西北方的族群惯为‘胡’,与藏文文献中‘ ’(霍尔)一 词概念中所指方位和族群的理解极为相似,泛指西北方的族。 ”就是说,对西北异族称胡的习惯,一直 保存到在现代藏语里。
陕西、甘肃两周的“胡人”塑像 陕西、甘肃地区,多年来发现一些雕塑的人像,时期多集中西周到 战国时期,研究者多认为他们与“胡人”有关。
1980 年秋,陕西周原考古队配合扶风召陈生产队修水渠时,清理了召陈西周宫室建筑群遗址乙区 内的一组西周大型建筑的部分基址,发现了两件西周蚌雕人头像。 这两件蚌雕人头像,是作为骨笄帽 使用的,出土于一座西周晚期建筑废弃时形成的红烧土堆积中。 周原出土的蚌雕人头像也被认为是 塞人的形象,属于胡人。 灵台白草坡西周墓葬中,出土一件人头形的铜钩戟,高 25.5 厘米、23 厘 米。 直内,人头形。 人物呈现出深目特征,下颌显浓的胡张家川马家塬墓地3 墓室西北,出土一件铅铸的人形,残高 7.3 厘米,呈行走状戴尖顶帽,帽尖向前弯曲,两护耳,着交领上衣左衽,系腰带脚穿长靴。 这一墓地的 M3 墓室中,葬一人形铅俑头,残高 2.9 厘 米,存头部,清晰可戴尖顶帽,两护耳M4 的墓葬的车辆车毂上,有铜的人形,高6.4 厘米,戴尖顶帽,两护耳,着交领短上衣左衽双手交胸前M6 出土 8 面饰以薄金 片捶揲而成,圆眼眼鼻凸起以褐色颜料绘出下毛和上翘的胡,头头帽。 甘肃省博物馆征集一件骨,骨管口事马蹄状装饰阴线刻和人边缘刻有相对的在角纹,人物呈侧面形象,戴尖顶帽,上身穿长衣腰束带,下穿裤腿宽肥灯笼裤持弓张弓欲射。 这些人形象都被称为 “胡人”。 这些胡人大都戴尖顶帽。 服饰中的尖顶帽,在近东地区公元前三千纪内就已经出现。 公 元前 7 世纪内,在新亚述帝国,尖顶帽是士兵标准装备,这的形象在他们的雕和像中反 复出现。士兵们所尖顶帽有两,一尖锥形,是帽尖锥向前弯曲。出现在阿契美尼 德王朝图像中的戴尖帽的人波斯人,而是以萨迦人为。 这自然让人们联想新疆伊犁 河流域出土的那件戴弯角尖帽的武士俑自然与塞和萨迦有关讁訛王辉认为,上述这些胡人形象的雕 像,与人的西迁活动有关,与秦穆公霸西戎引起互动有关,战国到秦控制欧亚草原西商道东段的是西控制西的是(塞人),上述胡人形象的出现,与这一大的历史背景有关
--------------------------------------------------

1.饶宗颐:《上代塞种史若干问题——于阗史丛考序》,《中国文化》第 8 期。
2.石硕、拉毛太:《论藏文文献中“ ”(霍尔)的概念及范围》,《青海民族研究》第 27 卷第 2 期。
3.尹盛平:《西周蚌雕人头像种族探索》,《文物》1986 年第 1 期。
4.水涛:《从周原出土蚌雕人像看塞人东进诸问题》, 载水涛著:《中国西北地区青铜时代考古论集》, 科学出版社,2001 年,第 6267 页。
5.俄军主编:《甘肃省博物馆文物精品图集》,三秦出版社,2006 年。
6.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06 年度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马家塬战国墓地发掘简报》,《文物》2008 年第 9 期。
7.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等:《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 20082009 年发掘简报》,《文物》2010 年第 10 期;王辉:《甘 肃发现的两周时期的“胡人”形象》,《考古与文物》2013 年第 6 期。
8.王辉:《甘肃发现的两周时期的“胡人”形象》,《考古与文物》2013 年第 6 期。
9.王明哲:《伊犁河流域塞人文化初探》,《新疆社会科学》1985 年第 1 期。
10.王辉:《甘肃发现的两周时期的“胡人”形象》,《考古与文物》2013 年第 6 期。

另外,敦煌文书中屡出现“胡锦”与“番锦”,吐鲁番阿斯塔那隋代墓中出土的胡王牵驼锦,还织出“胡 王”两个汉字,是当时人们印象中的胡地风情譹訛。 中国丝绸博物馆藏有一件对波纹狮象牵驼纹锦,也有 一个“胡”字譺訛。 说明唐五代时期,西域之地的一些居民被称为胡。 这些锦有可能是西域胡人工匠所织, 也有可能是中原地区模仿西方题材或是有着某些西方风格的织锦
胡汉混血集团的南下公元前 3 千纪下半叶,生活在欧亚草原西部印欧人群集团,即吐火罗人大 规模地东迁,他们来到中亚北部草原,掀起了东西方人群大面积混血的新一轮高潮。前面已经讲过。如 果借用中原居民对西北外族群的称谓,这些人群统称为“胡人”。 东西文化交流与交融,实际上也是一 个胡汉混血东进的过程。
东西方人群在亚北部草原混血的历史,发生在数万前年的旧石器时期中晚期,这构成了史前石器 之路的重要内容
譼訛。 辽阔的中亚北部草原,为欧亚东西方人种集团的接触交融提供了天然舞台,东西方 人群相互迁徙过程中,西方人种集团表现得更为活跃。 东迁的沿途,他们学会了控马,发明轻型马 车。四轮轻型马车的发明加速了欧亚草原的历史进程。可以想象,辽阔内陆欧亚草原上,一群群轻车快 马的人群,相望于道的情景与场面。 那时候没有族群的界限,迁徙途中,与陌生的人群不断相,没有象表明,在人群互过程中,没有过生强烈的文化对。 人群之也没有什么信仰、宗教大防,一切顺乎自然,语言隔阂和习俗差异便被历史的潮所没。 东西人群交融与混血,是人历 史长河然的代相无处不在。 欧亚东西人群混血下的过程,是文化交流文化和基因,是基因组后再造人种群的过程。 欧亚东西方人群在迁徙和开古老西域的过程中, 西来群体曾占据优势很长的历史阶段突显出了欧亚西部人种的特质并且在东西人种集团体质过程中,皮肤白皙、金碧眼、鼻梁种血统基因更容辨识出来。 动态混血的人群,他们牛羊,一路种,在寻找新的铜矿过程中,进山南北的许多区域。 是在这景下, 他们来到木齐
混血集团东进与消失 于东西方之的混血人群,穿越阿尔泰山系南下,他的分支人群,或西部天山和尔巴河山系间道,山汇聚。 公元前千纪下半叶的某个时候,他们现在雄伟的天山腹地。 那个时候,由黄河的上再度出发西的东方人群集团,其先头人群的一已经到了西走廊西。东方人群集团,望着东部天来,快进入哈密盆地。公元前千纪千 纪这个阶段最初阶段大规模进地区的东西方人群集团,似乎在这里并没有即与当地居民和持续东来的人群发生更面积交触与混血,下了小河墓地以及其比较单纯刻画器。是,进一的混血与融,是来的了。 考古发现还告诉我们,历史常常比我到的表象要复杂。 公元前 3 千纪半叶,西地区平缓着的彩陶文化长河里,不时地迸溅出异样花 朵,这些异彩花朵让人们相,在北来西迁的欧亚西部人种集团规模居天之前,在更为古老的年代有流的欧亚西方人群集团潜入历史的深处现在西或更的东方。 是他们所的西方人种的体貌身影,被东方彩陶巨浪完全吞没了,已考古遗迹里踪迹全无
-------------------------------------------

新疆文物局等:《丝路考古珍品》,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年,第 130 页。
2.中国丝绸博物馆:《丝绸之路——5000 年中国丝绸精品展》,圣彼得堡,2007 年,第 78 页。
3.赵丰、王乐:《敦煌的胡锦与番锦》,《敦煌研究》2009 年第 4 期。
4.刘学堂:《石器时代东西方文化交流初步研究》,《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2 年第 4 期。

结 语
公元前三千纪内,欧亚北方东欧草原人群开始向东、向南迁徙,公元前二千纪前后,北南西东向的 迁徙掀起连续的浪潮,进入欧亚南部绿洲区域,古巴仑、印度、天山南北的历史进程被打断和重构。 这 个过程被解释成与印欧人起源与迁徙有关,即库尔干理论。 印欧人的东向活动,延伸到中国西北边缘, 延续到公元前一千纪以后,中国中原地区古代的居民借用西方的“胡人”这一称谓统称他们。“胡人”与 中原居民的互动,构成了中国历史最重要的一个章节。

分享到:

时间:2022-12-11   来源:新疆师范大学 刘学堂   打印页面 阅读()
相关内容

    Copyrights©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甘肃省齐家文化研究会

    甘肃省齐家文化研究会 广河县齐家文化博物馆 主办

    地址:广河县城关镇河北新区广仁街1号 邮编:731300 电话:0930-5936016 传真:0930-5936016

    陇ICP备2021002768号  甘公网安备62292402000104号 甘公网安备62292402000104号

    技术支持:甘肃南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