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对齐家文化中发展的典型物质遗存的研究,如双大耳罐、玉器、铜器、石器以及建筑的研究。双大耳罐是齐家文化的典型陶器,对其源流的研究是梳理齐家文化发展脉络的关键。 另外,齐家文化玉器的是中国史前玉文化的重要一支,也是“华西系”玉器的典型。齐家文化发现的铜器是讨论中国青铜文化来源的重要证据,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尚未有统一的认识。 齐家文化发现的建筑除了
----------------------------------------------
1王辉: 《甘青地区新石器-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谱系与格局》, 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编: 《考古学研
究》(九), 文物出版社, 2012 年, 第 223 页, 注释②。
2水涛: 《甘青地区青铜时代的文化结构和经济形态研究》, 《中国西北地区青铜考古论集》, 科学出版社,
2001 年, 第 193—327 页。
3胡谦盈: 《论常山下层文化》, 《中国原始文化论集——尹达先生八十诞辰纪念》, 文物出版社, 1989 年, 第
91—108 页。
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泾渭工作队: 《陇东镇原常山遗址发掘简报》, 《考古》 1981 年第 3 期。
5端居: 《齐家文化是马家窑文化的继续和发展》, 《考古》 1976 年第 6 期; 谢端琚: 《甘青地区史前考古》,
文物出版社, 2002 年, 第 133 页。
6王辉: 《甘青地区新石器-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谱系与格局》, 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编: 《考古学研
究》(九), 文物出版社, 2012 年。
7张忠培: 《序》, 《宁夏菜园——新石器时代遗址、 墓葬发掘报告》, 科学出版社, 2003 年。
8吴汝祚: 《甘肃地区原始文化的概貌及其相互关系》, 《考古》 1961 年第 1 期。
9严文明: 《甘肃彩陶的源流》, 《文物》 1978 年第 10 期; 俞伟超: 《关于卡约文化和辛店文化的新认识》,
《中亚学刊》 1983 年第 1 期。
10陈小三: 《河西走廊及其邻近地区早期青铜时代遗存研究——以齐家、 四坝文化为中心》, 吉林大学博士学位
论文, 2012 年。
11谢端琚: 《甘青地区史前考古》, 文物出版社, 2002 年, 第 134 页。
12任瑞波: 《西北地区彩陶文化研究》, 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6 年, 第 364 页。
13陈亚军: 《齐家文化玉器综合研究》, 待刊。
14杨建华等: 《欧亚草原东部的金属之路》,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6 年, 第 36—40 页。
聚落房址之外,还有大量礼仪性的建筑,需要受到广泛的关注。
第六,齐家文化的族属。 自夏鼐先生运用文献记载来探讨古文化中族属后譹訛,为讨论考古学文化的族属树立了典范。 大多学者认为齐家文化是羌人的遗存譺訛,也有学者认为是汉民族先民遗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认为是古羌族子孙遗留下来的。 当然,划分族属的主要依据除了利用文献外,要充分发挥考古学文化的作用,如一定范围内拥有的共同语言和共同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风俗习惯、信仰崇拜等精神文化也是在内的。
第七,齐家文化的社会经济形态和精神文化。 这一问题包括了齐家文化的生业经济、饲养业、制陶业、纺织业、玉石加工、冶金术等。 精神文化属于上层研究的重点,如祭祀文化、占卜行为、丧葬思想以及社会家庭等等。
以上这些问题既是相互关联的,又是独立的一个主题。 比如关于甘青地区乃至中国早期铜镜的起源问题历来是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大多是从考古学的证据出发,利用自然科学技术的相关手段进行的类比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和结论,往往忽视了引起这一文化现象发生的动因问题,这一过程并非一个孤立的事件,它是早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结果,与之相关的是全球气候干冷化引起的资源不均和人口扩张,以至农业生业方式的瓦解和游牧化过度密切相关。
(二)展望
齐家文化所处的甘青地区地处西北,与中亚、阿尔泰、西伯利亚关系密切,东联河西走廊东部乃至
陇东地区,与中原地区互动频繁,因此处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交通线上,已有的研究表明,麦类作物、绵羊等家畜、冶铜技术均是外来,素有“彩陶之路”“玉石之路”“羊马之路”、史前时期的“丝绸之路”,毋庸置疑,早期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是汉代以后“丝绸之路”的前身和基础,这个过程中甘青地区乃至西北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和缓冲地带,也是农业文明与牧业文明不断碰撞的地带。
综合以上,我们可以发现,齐家文化研究已经取得的丰硕成果和当下存在的问题,这些成果是我们继续深入研究齐家文化的基础, 存在的问题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也是逐渐推动齐家文化研究的动力。
-------------------------------------------
1夏鼐: 《临洮寺洼山发掘记》, 《中国考古学报》 (第四册), 1951 年。
2俞伟超: 《古代“西戎” 和“羌” “胡” 文化归属问题的探讨》, 《青海考古学会会刊》(创刊号), 1980 年。
3甘肃省博物馆: 《甘肃省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 《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 (1949—1979)》, 文物出版社, 1979年。
4任乃强: 《羌族源流讨论》, 《民族研究通讯》 1979 年第 2 期。
5严文明: 《中华文明的始源》, 文物出版社, 2011 年, 第 234 页。
6王明珂: 《华夏边缘: 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年。
7韩建业: 《“彩陶之路” 与早期中西文化交流》, 《考古与文物》 2013 年第 1 期。
8叶舒宪: 《“丝绸之路” 前身为“玉石之路”》,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3 年 3 月 8 日第 B03 版: 闫亚林:
《关于“玉石之路” 问题的探讨》, 《考古与文物》 2010 年第 3 期。
9裴文中: 《中国西北甘肃走廊和青海地区的考古调查》, 氏著: 《裴文中史前考古论文集》, 文物出版社,
1987 年, 第 256—273 页。
10王巍: 《汉代以前的丝绸之路——考古所见欧亚大陆早期文化交流》,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6 年 1 月 12 日
第 4 版; 刘学堂: 《史前“丝绸之路” 复原》,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4 年 5 月 16 日; 刘学堂、 李文瑛: 《史前青铜之路” 与中原文明》,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年第 2 期。
总结过往,展望未来,我们应该:
首先,我们应该在梳理和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善齐家文化基础研究,如齐家文化的地方类型、年代及特征,齐家文化的源流及去向,丧葬文化,聚落形态(建筑、聚落选址、内部结构),经济形式(农业、手工业、狩猎)。 这就要求我们从考古报告入手,对已发掘的考古资料进行系统的综合分析,同时有计划地对部分遗址进行重点发掘,通过科学的考古发掘和科学研究解决争议,填补空白,同时要求我们从个案研究出发,不断完善和明晰齐家文化的内涵,如彩陶,就需借鉴已有成功的经验,从每一类陶器出发,梳理每类纹饰的发展演变历程、制作工艺,结合美学、艺术学等学科丰富齐家文化含义和原始社会文化。 再如,关于聚落考古学的研究,这是齐家文化基础研究中最为缺失的一环,青海喇家遗址的发掘为这一研究奠定了基础,但苦于专业人员稀少,且连续多年的发掘工作,资料积压严重。 因此,尽快公布已有的发掘资料是研究齐家文化的关键。 当然聚落考古对于研究聚落形态演变以及所反映的社会形态的发展极为重要。
其次,加强多学科的合作,积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研究水平。 从考古学、年代学、民族学、人类学、植物学、动物学、社会学、古气候与环境学等自然学科的角度出发,对齐家文化进行综合性分析研究。 齐家文化中人骨研究资料仅见柳湾墓地、磨沟墓地、喇家遗址,通过这类资料可以探究齐家文化的人种属科,同时需要加强不同类型文化的体质人类学资料的积累,这也是探索文化族属的路径之一。通过环境学资料探究史前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 以及相互的关系是当前进行聚落考古学研究的课题之一。关于齐家文化的动物学、植物学的资料较少,在以后的工作和研究中需要加强。 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年代学方法至关重要,准确的测年,有助于我们有更多的精力从事其他研究。 除了对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社会结构进行研究外,还有特别注意自然环境和历史背景以及人文环境的分析。 多学科的合作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有共同的学术研究课题和研究志趣。
最后,扩大学术研究视野,在准确揭示齐家文化在华夏文明形成过程中作用的同时,从齐家文化的渊源研究中可以发现齐家文化在中国新石器时代和早期青铜时代所具有的重要地位, 同时还表明齐家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中处于很关键的地位。 同时也要将齐家文化放置在更为广阔的视野下,如齐家文化在史前时期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与作用与周邻诸考古学文化之间的互动与融合。 这一范围远至中亚、西亚、南亚次大陆等,近到除甘青宁之外的新疆、内蒙古、西藏、四川、陕西、河南等地,课题涉及青铜冶炼、农作物的栽培、人群的迁徙、文化扩张等议题。 考古学研究的目的和任务在于探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和规律, 因此在这个过程还需要加强和把握齐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形态模式,探索史前文化发展的理论模式,以带动甘青地区其他考古学文化的研究,促进史前考古和文明起源的研究向前迈进一步。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甘青地区史前文明与华夏文明起源研究”(项目号:14XKG003
XBMU-2014-AA-21)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
1王仁湘: 《史前中国的艺术浪潮: 庙底沟文化彩陶研究》, 文物出版社, 2011 年。
2严文明: 《中华文明的始源》, 文物出版社, 2011 年, 第 112 页。
3董广辉: 《甘青地区新石器文化演化及其环境动力研究进展与展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3 年 33
卷第 4 期, 第 67—75。
4段小强: 《甘青史前文化是华夏文明起源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4 年 12 月 15 日第 C01 版。
5谢端琚: 《甘青地区史前考古》, 文物出版社, 2002 年, 第 130—13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