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家文化官网,欢迎您!

齐家文化网

  • 官方微信官方微信
    • 100-100
  • 齐家文化博物馆齐家文化博物馆
    • 100-100
1200-300
学术文章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齐家文化研究 > 学术成果 > 学术文章 >
当前位置:首页 > 齐家文化研究 > 学术成果 > 学术文章 > 正文

齐家文化研究简史、现状与展望

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段小强
齐家文化最早得名于瑞典安特生(J.G.Adersson1924 年在甘肃广和齐家坪遗址的调查和试掘,后来, 夏鼐先生在洮河流域阳洼遗址发现两座齐家文化墓葬譺訛19471948 年裴文中等在洮河瓦家坪遗址等发现后,正式提出“齐家文化”的名称。 20 世纪 50 年代至今,多家单位共同合作在黄河上游的甘、青、宁地区发现齐家文化遗址(墓地)共 1000 余处。目前发现显示,齐家文化遗存主要分布在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渭河、洮河、大夏河、湟水、西汉水等,中心地区在渭河上游、洮河中下游、湟水中下游等;从行政区划来看,集中分布在甘肃、宁夏、青海三省,另外在内蒙古西南部、陕西东部甚至四川西北部也可见齐家文化的遗存。 同时,齐家文化发现的大型中心性聚落、随葬品丰富的权贵墓葬、熟练的冶金术、发达的农业以及独具特色的玉器,表明其已经跨入了文明社会的门槛。
自发现至今,经过近九十年的研究,齐家文化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拟从学术史的角度出发,回顾齐家文化研究的历程和已经所得的成绩,发现存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促进齐家文化的研究。
一、研究简史
(一)20 世纪初至 1940 年代
西北地区是中国境内开展考古工作较早的地区之一, 如当时被受聘为北洋政府地矿局的顾问安
---------------------------------------------

1齐家坪遗址发现的这批资料后全部由 Margit Bylin Althin 女士整理研究, 后者撰写的考古报告于 1946 年在远
东古物博物馆馆刊正式发表, The Sites of Chi Chia Ping and Lo Han Tang in Kansu (《齐家坪与罗汉堂》), Bulletinof 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1946.
2夏鼐: 《齐家期墓葬的新发现及其年代的改订》, 《中国考古学报》, 1948 年第三册。
3裴文中: 《甘肃史前考古报告》, 《裴文中史前考古论文集》, 文物出版社, 1987 年,
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中国考古学·夏商卷》,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年, 第 536 页。
5任瑞波: 《西北地区彩陶文化研究》, 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6 年, 第 358 页。
6王巍: 《甘肃古代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形成》, 《光明日报》 2013 4 11 日第 11 版。
特生在甘青地区开展了大量的调查和发掘工作。 这一时期是齐家文化的初步发现和研究时期1921
年,安特生在仰韶村发现彩陶后,为了追溯其源头,他开始在西北地区进行考古工作,追寻中国彩陶的源头。19231924 年间,在甘肃做了大量的考古调查工作。后在 1925 年出版的《甘肃考古记》中将甘肃古文化分为六期,分别为齐家期、仰韶期、马厂期、辛店期、寺洼期、沙井期,其中齐家期的代表性遗址是齐家坪遗址。安特生的分期意见提出之后尹达林阿尔提孟欣(O.Menghin认为仰韶文化的年代必齐家文化要早。
1944 年,夏鼐、吴良材对兰州附近的史前遗址进行调查,发现了高坪、中山林、太平沟、十里店、土门后山、曹家嘴、青岗岔等遗址。1945 年,夏鼐先生等人对阳洼遗址齐家文化墓地进行了试掘,依据 2号墓葬填土中发现的两片仰韶文化的黑彩陶片,提出甘肃仰韶文化的年代要比齐家文化早,且年代不会比公元前 2000 年早太多。这一发现和研究证明齐家文化要晚于仰韶文化,为甘青地区史前文化年代序列的建立。
1947 年的 710 月,裴文中、米泰恒等对渭河上游、西汉水流域、临洮、临夏、兰州附近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发现遗址 93 处。 其间在临洮齐家坪遗址的断崖上清理了一座齐家文化房址,房址内部东侧发现三具骨骼、四件陶器。 在宁定上三甲集、临夏崔家庄也发现了齐家文化的遗物。 为此,裴文中先生认为“齐家文化的分布区域为大夏河流域,由西改河与洮河相连,或至洮河流域分布,仅在寺洼山及辛店之间并未传布至渭河上游,且认为所采陶器之观察证明齐家坪遗物代表彩陶文化系统早的一期之为齐家文化,与彩陶文化为不系统”此,齐家文化命名第提出。 1948 年,裴文中先生再次至甘肃、青进行考古调查,在武威海藏寺发现齐家文化遗址,提出齐家文化武威地区,另外水流域西宁西部小桥也发现齐家文化遗。 对于两的调查结果,裴文中先生认为齐家文化的分布是洮河流域为中,东洮河,西至西宁和贵德区,北到武威地区。
这一时期于齐家文化要是考古调查工作,也的研究。 其中研究也要是齐家文化的年代问题其是齐家文化和甘肃仰韶文化的早晚关系另外,裴文中先生据调查初步确定了齐家文化的分布范围
-------------------------------------

1陈星灿: 《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 (18951949)》,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7 年。 瑞典] 安特生著, 乐森璕译: 《甘肃考古记》, 《地质专刊》 甲种第五号, 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印, 1925 年。
2刘燿: 《龙山文化与仰韶文化之分析》, 《中国考古学报》 (第 2 册), 1947 年。
3Margit Bylin.AlthinThe Site of Chi Chia Ping and Luo Han TangBullite of Far of Eastern Antiquities No.181946.转引陈小三: 《河西走廊及其邻近地区早期青铜时代遗存研究—以齐家、 四坝文化为中心》, 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2 年, 第 2 页。
3O.MenglinWelteschichte der Steinzeit1931p81.原文未见, 转引自陈星灿: 《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 (19851949)》,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年, 第 223 页。
4夏鼐、 吴良材: 《兰州附近的史前遗存》, 《中国考古学报》 (第 5 册), 1951 年。
5夏鼐: 《齐家期墓葬的新发现及其年代的改订》, 《中国考古学报》 (第 3 册), 1948 年。
6裴文中: 《甘肃史前考古报告》, 《裴文中先生史前考古论文集》, 文物出版社, 1987 年。
7裴文中: 《甘肃考古报告》, 《裴文中史前考古学论文集》, 文物出版社, 1987 年, 第 236 页。
8裴文中: 《中国西北甘肃走廊和青海走廊地区的考古调查》《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丛刊》第八号 1948年。
9夏鼐: 《齐家期墓葬的新发现及其年代改订》, 《中国考古学报》 1948 年第 3 期, 第 101117 页。
(二)1950 年代至 1970 年代初期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基础建设的大规模开展,中国的考古工作也进入了“黄金时代”
1952 年,为配合治理黄河水患水库的建设,考古工作者进行了一系列的普查和抢救性的发掘,发现和试掘了一批考古遗址,基本确立了黄河上游的文化发展序列。 其中,临洮、临夏地区发现齐家文化遗址 23 ,另外也发掘了一些遗址。如秦安寺嘴坪发现 6 座齐家文化房址;永靖大何庄发现的齐家文化遗迹更为丰富,如房址、窖穴、墓葬、石围圈;皇娘娘台遗址发现了数量可观的居址和墓葬;青海乐都柳湾墓地发现齐家文化墓葬 366 ,贵南尕马台发现 44 座齐家文化墓葬,同时在广河齐家坪和贵南尕马台发现一批铜器。
张学正系统论述了甘肃境内的古文化发展脉络, 同时指出齐家文化在甘肃境内的渭河上游的天水、武山、陇西、秦安、静宁,黄河附近的临夏、临洮、和政、东乡、兰州、榆中,泾河流域的平凉泾川、庆阳、镇原、宁县,西汉水流域的礼县,石羊河流域的武威地区都有遗存
这一时期关于齐家文化主要是基于基础建设的发现和发掘工作,大致有 325 处遗址,研究成果较少,主要是对文化谱系和分布范围的讨论。
(三)1970 年代后期至 1990 年代中期
随着基本环境的变化,考古工作进一步发展起来,这一时期的齐家文化遗存的发现相对较少,研究成果较为丰硕,同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1986 年,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河西走廊的史前考古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发现了多处齐家文化遗址,如天祝那、古浪朵、武威、永马家山、张水国南北等,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黄南州扎尖发现 5 座齐家文化房址,西宁沈那遗址和大通陶村发现齐家文化的房址和墓葬。
关于齐家文化的研究主要是对其发展脉络进行分期, 如谢端琚先生根据大何庄和秦家遗址
---------------------------------------------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的黄金时代》《考古》 1984 年第 10 期; 夏鼐: 《三十年来的中国考古学》 , 《考古》 1979 年第 5 期。
2甘肃省文物管理委员: 《甘肃临洮、 临夏两县考古调查简报》, 《考古通讯》 1958 年第 9 期。
3任步云:《甘肃秦安县新石器时代居住遗址》, 《考古》 1958 年第 5 期。
4中国社会科学院甘肃工作队: 《甘肃永靖大何庄遗址发掘报告》, 《考古学报》 1974 年第 2 期。
4甘肃省博物馆: 《甘肃武威皇娘娘台遗址发掘报告》, 《考古学报》 1960 年第 2 期。
5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等: 《青海柳湾》, 文物出版社, 1984 年。
6青海文物考古研究所、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贵南尕马台》, 科学出版社, 2016 年。
7甘肃省博物馆: 《甘肃考古三十年》, 《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 文物出版社, 1979 年, 第 139153 页。
8甘肃省博物馆: 《甘肃古文化遗存》, 《考古学报》 1960 年第 2 期。
9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河西走廊史前考古调查报告》, 文物出版社, 2011 年。
10陈海清《李家峡砂石料场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遗址》《中国考古年鉴(1993》文物出版社1994 260 页。
11王国道: 《西宁沈那齐家文化遗址》, 《中国考古年鉴(1993)》, 文物出版社, 1994 年, 第 260261 页; 吴平《西宁沈那遗址》《中国考古年鉴 (1994)》 文物出版社, 1995 年, 第 278279 页。
12刘宝山:《大通县上陶村齐家文化遗址和吐谷浑时期墓葬》《中国考古学年鉴(1996)》文物出版社, 1997年, 第 248 页。
齐家文化分为四期。最具有系统的研究要数张忠培先生《齐家文化研究》中对分期、源流、发展阶段等研究,先生在对各个墓地进行分段的基础上将齐家文化分为三期八段,第三期已经进入夏代的纪年。水涛先生将齐家文化分为四期六段,其源头为常山下层文化,洮河和大夏河流域在晚期阶段形成辛店文化,湟水流域的齐家文化发展成为卡约文化。胡谦盈、郎树德、水涛等指出常山下层文化应是齐家文化的重要来源。许永杰则从考古学文化类型入手将河湟地区的齐家文化分为大夏河类型、湟水类型, 而齐家文化和马厂文化是并行发展的两支文化, 在晚期阶段大夏河类型发展成为辛店文化的遗址,湟水类型则发展成为卡约文化苏呼撒类型。另外,关于客省庄二期文化与齐家文化的关系,谢端琚认为甘肃东部的齐家文化和客省庄文化在发展中关系较为密切。
此外,发现的齐家文化铜器成为研究的新课题,如北京钢铁学院冶金史组对齐家文化出土的一批铜器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铜器的合金成分有红铜、铅青铜、锡青铜等,李虎侯对尕马台发现的铜镜利用放射化分析法进行了成分检测。 訛讀安志敏从铜器的形制、合金成分等进行了初步探索。滕铭予则从冶金、矿床分布以及已有的成分检测等视角认为西北地区的冶铜经历了红铜、原始铜合金红铜、青铜等历史,这一过程不同于其他地区。张忠培先生指出各个考古学文化的青铜器种类和形制差异较大,反映了中国青铜文化起源的多元性。
(四)1990 年代至今
这一时期齐家文化有众多的发现,研究也走向多元化,重视多学的合1999 年以来对青海喇
家遗址连续的发揭露了一处完整的齐家文化聚落遗址其是其特殊堆积发性的地震灾
水有关,起了学界广泛的关讨论,与此关的齐家文化农业
------------------------------------------------
1谢端琚:《论大何庄与秦魏家齐家文化的分期》《考古》 1980 年第 5 期。
2张忠培:《齐家文化研究》(上、 下)《考古学报》 1987 年第 12 期。
3水涛:《甘青地区青铜时代文化结构和经济形态研究》《中国西北地区青铜时代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2001 年第 193327 页。
4胡谦盈《试论齐家文化的不同类型及其源流》《考古与文物》 1980 年第 3 期;郎树德等《试论大地湾仰韶晚期遗存》《文物》 1983 年第 11 期。
5许永杰《河湟青铜文化的谱系》《考古学文化论集》(三)文物出版社, 1993 年, 第 166203 页。
6谢端琚《试论齐家文化和陕西龙山文化的关系》 《文物》 2000 年第 10 期。
7北京钢铁学院冶金史组:《中国早期铜器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 1981 年第 3 期。
8李虎侯:《齐家文化铜镜的非破坏性鉴定》,《考古》 1980 年第 4 期。
9安志敏:《中国早期铜器的几个问题》 《考古学报》 1981 年第 3 期。
10滕铭予:《中国早期铜器有关问题的再探讨》《北方文物》 1989 年第 2 期。
11张忠培《中国早期铜器的发现与研究》氏著 《中国北方考古文集》 文物出版社, 1990 年。
1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青工作队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民和喇家遗址 2000 年发掘简报》《考古》 2002 年第 12 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青工作队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喇家遗址发现齐家文化祭坛和干栏式建筑》《考古》 2004 年第 6 期。
13周强、 张玉柱:《青海喇家遗址史前灾难成因的探索与辨析》《地理学报》 2015 年第 11 期; 张小虎、 夏正楷、 杨晓燕:《青海喇家遗址废弃原因再探讨》《考古与文物》 2009 年第 1 期。
14叶茂林 何克洲:《青海喇家遗址出土齐家文化玉器》《考古》 2002 年第 12 期。
15马志坤等:《青海民和喇家遗址石刀功能分析: 来自石刀表层残留物的植物微体遗存证据》, 《科学通报》
2014 年第 13 期。
16叶茂林:《齐家文化农业发展的生态化适应: 原始草作农业初探》《农业考古》 2015 年第 6 期。
以及玉石器的音乐学的广泛的研究。
另一重要发现就是临潭磨沟墓地的发掘。 该墓地墓葬类型丰富,且发现了大量的铜制品,对于探
索齐家文化葬俗、区域类型具有重要的价值。且墓地的文化属性较为复杂。 譼訛磨沟墓地的发现丰富了齐家文化的研究,但限于资料未完整公布,未能引起学界的广泛讨论,仅是对体质人类学方面的研究,如赵永生等对甘肃临潭磨沟齐家文化墓地出土的 262 例人骨标本的牙病情况尤其是龋病、牙周病、根尖周病以及牙结石情况的统计与分析,得知磨沟墓地古代居民牙齿疾病的基本情况,且这些疾病与古代居民农业种植食物和采集食物并重的食物结构有关。同时研究表明磨沟组齐家文化居民和寺洼文化居民在体质特征上具有一致性,接近现代亚洲蒙古人种中的东亚类型。 在与若干近代组和古代组的对比中,磨沟组古代居民则是与代表东亚蒙古人种的华北组和华南组以及古代组中同处甘青地区的火烧沟组和核桃庄组较为接近。 
谢端琚先生将齐家文化分为东、中、西三个区域和五个类型。 东部地区主要是指甘肃东部地区,包
括泾水、渭水的西汉水等河流的上游地区,有师赵村和七里墩两个类型;中区指的是甘肃中部地区,包括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洮河、大夏河流域,有秦魏家类型;西区甘肃西部和青海东部地区,有皇娘娘台和柳湾两个类型,这一划分是基于之前材料的结,随着喇遗址和磨沟墓地的发掘和研究,这个结论能有进行修正
这一阶段重要的研究主要是齐家文化铜器与四坝文化铜器、 西北地区冶金以及与草原铜器之的关,如胡博先生讨论了与齐家文化的关为中青铜时代的萌芽受到草原化的影响,其中塞伊玛 - 图尔宾诺以及安德罗诺沃文化角色,齐家文化在沟东西方
流中起桥梁作用讀訛孙淑云韩汝芬对甘肃地区发现的早期铜器进行了一次详细的分析,尤对齐家文化的铜器的合金成分、制作工艺进行了研究。 涛认为齐家文化时的铜器处于初级阶段
----------------------------------------------------
1王明辉: 《青海民和喇家遗址人骨及其相关问题》, 《考古》 2002 年第 12 期。
2幸晓峰等: 《青海喇家遗址出土玉石器的音乐声学测量及初步研究》, 《考古》 2009 年第 3 期。
3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 《甘肃临潭齐家文化墓地发掘简报》, 《文物》 2009 年第 10 期; 《甘肃临潭齐家文化墓地 2009 年发掘简报》, 《文物》 2014 年第 6 期。
4叶茂林: 《甘肃临潭磨沟墓地不是齐家文化的遗存》, 《中国文物报》 2010 10 15 日第 7 版; 陈玭、 王
辉、 华先: 《甘肃临潭墓地文化性质再议》, 《中国文物报》 2012 5 11 日第 6 版; 周静: 《磨沟齐家文化墓地的分期、 分区及其相关问题》,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年; 孙志刚: 《磨沟式陶器研究》,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年; 周浩然: 《磨沟墓地未成年人埋葬研究》,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年; 范杰: 《磨沟墓地人口结构和埋葬习俗关系研究》,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5 年; 王玥: 《磨沟墓地墓道棚架设施与埋葬过程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年; 赵永生: 《甘肃临潭磨沟墓地人骨研究》, 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3 年; 许彩莲: 《磨沟齐家文化墓地二次葬的初步研究》,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 年; 朱芸芸: 《磨沟齐家文化墓地墓道埋葬人现象初步研究》,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年。
5赵永生、 曾雯、 毛瑞林、 朱泓《甘肃临潭磨沟墓地人骨的牙齿健康状况研究》《人类学学报》 2014 年第 4期。
6赵永生、曾雯、毛瑞林 朱泓:《甘肃临潭磨沟墓地人骨的牙齿健康状况研究》《人类学学报》 2014 年第 4期。
7谢端琚: 《甘青地区史前考古》, 文物出版社, 2002 年。
8[美] 胡博著, 李永迪译: 《齐家与二里头: 远距离的互动的讨论》, 夏含夷主编: 《远方的实习—〈古代中国〉 精选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年, 第 354 页。
9孙淑云、 韩汝芬: 《甘肃早期铜器的发现与冶炼、 铸造技术的研究》, 《文物》 1997 年第 7 期。
于冶金技术是否受到中亚地区影响,有待进一步分析。而李水城先生认为西北地区早期冶铜业受到了中亚地区的影响,且中国西北地区与中原地区存在着文化的互动,不排除中原地区冶金术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西北地区的影响。 刘学堂则提出“西北青铜文化圈”这一概念来体现西北地区在早期青铜文化互动中的地位。陈国梁通过对中国境内出土早期青铜器的综合研究,肯定了齐家文化冶金术对二里头文化的影响。
齐家文化铜器中关注度最多是贵南尕马台发现的一柄铜镜, 从发现以来就引起了学界广泛的关注主要则是根据其及其齐家文化发现其他铜器讨论中国古代铜器的起源问题。陈亚军认为这柄铜镜是今新疆天山北路地区、中原史前文化与外来文化共同交流、融合的产物。
二、研究现状与展望
通过回顾和梳理已有的研究,我们发现,关于齐家文化的研究自发现以来就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且已经从年代分期、区域类型、经济形态、青铜器、玉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仍然存在重大的研究空白和缺憾:
(一)现状
第一,考古学文化内涵的界定。 自“齐家期”到“齐家文化”的提出经历了一段时间,且随着考古发现的不断丰富, 认识也在逐渐发生改变。 如陇山山麓地区发现的龙山时代的遗存是否属于齐家文化就存在争议。 新近发现的磨沟墓地的文化属性也存在分。 大多对于齐家文化内涵的认识主要从器物形出发狭隘谢端琚先生从聚落丧葬习俗、生产工具器的纹饰制作工艺、玉器、器、铜器等综合进,但随着家遗和磨沟墓地的发要进一步的补充完善
第二,年代学的研究。 考古年代学是进考古学研究的基础,自从齐家文化遗存发现以来其年代学是研究的重。 但对于其对年代一存在分,大多学者界定在前 23001900 ,但是随
-----------------------------------------------------
1水涛: 《中国西北地区早期铜器研究的几个问题》, 《桃李成蹊集——庆祝安志敏先生八十寿辰》, 香港中文
大学中国艺术考古与艺术研究中心, 2004 年, 第 210213 页。
2李水城: 《西北与中原早期冶铜业的区域特征及交互作用》, 《考古学报》 2005 年第 3 期;
3刘学堂、 李文瑛: 《中国早期青铜文化的起源及相关问题新探》, 《藏学学刊》 (第 3 辑), 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 年, 第 163 页。
4陈国梁: 《二里头文化铜器研究》, 《中国早期青铜文化—二里头文化专题研究》, 科学出版社, 2008 年,
124274 页。
5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 《青海省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 《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 (19491979)》, 文物出版社, 1979 年; 《我省考古工作的一项重大发现》, 《青海日报》 1978 2 18 日第三版。
6李虎侯: 《齐家文化铜镜的非破坏鉴定—快中子放射化分析法》, 《考古》 1980 年第 4 期; 宋新潮: 《中国
早期铜镜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考古学报》 1997 年第 2 期; 刘学堂: 《新疆地区早期铜镜及其相关问题》, 《新疆文物》 1993 年第 1 期; 何堂坤: 《铜镜起源初探》, 《考古》 1988 年第 2 期。
7陈亚军: 《尕马台发现齐家文化铜镜补论》, 待刊。
8陈小三: 《河西走廊及其邻近地区早期青铜时代遗存研究以齐家、 四坝文化为中心》, 吉林大学博士学位
论文, 2012 年, 第 14 页。
9张忠培: 《齐家文化研究》 (上、 下), 《考古学报》 1987 年第 12 期。
10谢端琚: 《甘青地区史前考古》, 文物出版社, 2002 年, 第 114115 页。
1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中国考古学中的碳十四数据集 (19651991)》, 文物出版社, 1991 年。
着陈旗磨沟墓地的发掘,齐家文化的下限可晚至前 1500 年左右。 此外,对于齐家文化分期已有不同的观点,如张忠培、谢端琚、水涛、张天恩、胡谦盈等学者均对齐家文化发展过程进行了分期。但从整体上来看齐家文化的发展变化过程经历了一个从东到西、由早到晚的过程。
第三,齐家文化区域类型的问题。 受自然环境、文化传统以及周围文化的影响,同一考古学文化往往表现出不同的地方类型,齐家文化也不例外。 学者结合分布范围、典型陶器、墓葬类型等对齐家文化的地方类型进行了分区研究,但认识还不够统一。 造成这种认识的差异,主要是对部分遗存的争论所引起的,如常山遗址、师赵村和西山坪遗址、磨沟墓地、页河子遗址等。
第四,对于齐家文化的渊源和去向问题,存在的争议最大。 大多学者认为齐家是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的继续和发展,也有学者认为常山下层和菜园文化是齐家的源头,也有认为是菜园文化的发展还有学者认为在发展中受客省庄二期文化的影响较大。 至于齐家文化的去向,一种认为齐家文化进一步发展产生了辛店文化,另外一种认为河西走廊的齐家文化发展为四坝文化,青海西部的齐家文化发展为卡约文化。 陈小三也认为齐家文化的柳湾类型源自马家窑文化,皇娘娘台类型来自页河子类型和师赵村类型,磨沟类型来自皇娘娘台类型。 谢端琚先生也提出齐家文化在发展中与内蒙古朱开沟文化存在着某种联系,任瑞波在对齐家文化点遗址和器察后提出菜园文化是齐家文化的主源,马厂文化对齐家文化的贡献陶,客省庄文化对齐家文化的贡献是三器。
,对齐家文化中发展的典型物质遗存的研究,如耳罐器、器、器以及建筑的研究。耳罐是齐家文化的典型陶器,对的研究是梳理齐家文化发展脉络关键。 另外,齐家文化器的是中国史文化的要一,也是西系”玉器的典型。齐家文化发现的器是论中文化来源的证据,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但尚未有统一的认识。 齐家文化发现的建筑除
----------------------------------------------

1王辉: 《甘青地区新石器-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谱系与格局》, 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编: 《考古学研
究》(九), 文物出版社, 2012 年, 第 223 页, 注释
2水涛: 《甘青地区青铜时代的文化结构和经济形态研究》, 《中国西北地区青铜考古论集》, 科学出版社,
2001 年, 第 193327 页。
3胡谦盈: 《论常山下层文化》, 《中国原始文化论集—尹达先生八十诞辰纪念》, 文物出版社, 1989 年, 第
91108 页。
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泾渭工作队: 《陇东镇原常山遗址发掘简报》, 《考古》 1981 年第 3 期。
5端居: 《齐家文化是马家窑文化的继续和发展》, 《考古》 1976 年第 6 期; 谢端琚: 《甘青地区史前考古》,
文物出版社, 2002 年, 第 133 页。
6王辉: 《甘青地区新石器-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谱系与格局》, 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编: 《考古学研
究》(九), 文物出版社, 2012 年。
7张忠培: 《序》, 《宁夏菜园——新石器时代遗址、 墓葬发掘报告》, 科学出版社, 2003 年。
8吴汝祚: 《甘肃地区原始文化的概貌及其相互关系》, 《考古》 1961 年第 1 期。
9严文明: 《甘肃彩陶的源流》, 《文物》 1978 年第 10 期; 俞伟超: 《关于卡约文化和辛店文化的新认识》,
《中亚学刊》 1983 年第 1 期。
10陈小三: 《河西走廊及其邻近地区早期青铜时代遗存研究—以齐家、 四坝文化为中心》, 吉林大学博士学位
论文, 2012 年。
11谢端琚: 《甘青地区史前考古》, 文物出版社, 2002 年, 第 134 页。
12任瑞波: 《西北地区彩陶文化研究》, 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6 年, 第 364 页。
13陈亚军: 《齐家文化玉器综合研究》, 待刊。
14杨建华等: 《欧亚草原东部的金属之路》,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6 年, 第 3640 页。
聚落房址之外,还有大量礼仪性的建筑,需要受到广泛的关注。
第六,齐家文化的族属。 自夏鼐先生运用文献记载来探讨古文化中族属后譹訛,为讨论考古学文化的族属树立了典范。 大多学者认为齐家文化是羌人的遗存譺訛,也有学者认为是汉民族先民遗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认为是古羌族子孙遗留下来的。 当然,划分族属的主要依据除了利用文献外,要充分发挥考古学文化的作用,如一定范围内拥有的共同语言和共同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风俗习惯、信仰崇拜等精神文化也是在内的。
第七,齐家文化的社会经济形态和精神文化。 这一问题包括了齐家文化的生业经济、饲养业、制陶业、纺织业、玉石加工、冶金术等。 精神文化属于上层研究的重点,如祭祀文化、占卜行为、丧葬思想以及社会家庭等等。
以上这些问题既是相互关联的,又是独立的一个主题。 比如关于甘青地区乃至中国早期铜镜的起源问题历来是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大多是从考古学的证据出发,利用自然科学技术的相关手段进行的类比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和结论,往往忽视了引起这一文化现象发生的动因问题,这一过程并非一个孤立的事是早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结果,之相关的是全球气候干冷化引起的不均和人口扩张,以至业生业方式瓦解游牧化过度密切相关。 
(二)展望
齐家文化所处的甘青地区地处西北亚、阿尔泰、西伯系密切河西走廊东部乃至
陇东地区,地区互动频繁,因此处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交通线上,已有的研究表明类作、绵羊等家畜、冶铜技术是外来,陶之路”玉石之路”羊马路”、史前时期的丝绸路”毋庸置疑,早期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是汉以后丝绸路”前身基础,这个过程中甘青地区乃至西北东西方交汇缓冲,也是业文明与牧业文明不断碰撞的地
综合以上,我们可以发现,齐家文化研究已经取得的丰硕成果和当下存在的问题,这些成果是们继续深入研究齐家文化的基础, 存在的问题是我们努力方向, 也是逐渐推动齐家文化研究的动
-------------------------------------------
1夏鼐: 《临洮寺洼山发掘记》, 《中国考古学报》 (第四册), 1951 年。
2俞伟超: 《古代“西戎” 和“羌” “胡” 文化归属问题的探讨》, 《青海考古学会会刊》(创刊号), 1980 年。
3甘肃省博物馆: 《甘肃省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 《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 (19491979)》, 文物出版社, 1979年。
4任乃强: 《羌族源流讨论》, 《民族研究通讯》 1979 年第 2 期。
5严文明: 《中华文明的始源》, 文物出版社, 2011 年, 第 234 页。
6王明珂: 《华夏边缘: 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年。
7韩建业: 《“彩陶之路” 与早期中西文化交流》, 《考古与文物》 2013 年第 1 期。
8叶舒宪: 《“丝绸之路” 前身为“玉石之路”》,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3 3 8 日第 B03 版: 闫亚林:
《关于“玉石之路” 问题的探讨》, 《考古与文物》 2010 年第 3 期。
9裴文中: 《中国西北甘肃走廊和青海地区的考古调查》, 氏著: 《裴文中史前考古论文集》, 文物出版社,
1987 年, 第 256273 页。
10王巍: 《汉代以前的丝绸之路—考古所见欧亚大陆早期文化交流》,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6 1 12
4 版; 刘学堂: 《史前“丝绸之路” 复原》,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4 5 16 日; 刘学堂、 李文瑛: 《史前青铜之路” 与中原文明》,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年第 2 期。
总结过往,展望未来,我们应该:
首先,我们应该在梳理和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善齐家文化基础研究,如齐家文化的地方类型、年代及特征,齐家文化的源流及去向,丧葬文化,聚落形态(建筑、聚落选址、内部结构),经济形式(农业、手工业、狩猎)。 这就要求我们从考古报告入手,对已发掘的考古资料进行系统的综合分析,同时有计划地对部分遗址进行重点发掘,通过科学的考古发掘和科学研究解决争议,填补空白,同时要求我们从个案研究出发,不断完善和明晰齐家文化的内涵,如彩陶,就需借鉴已有成功的经验从每一类陶器出发,梳理每类纹饰的发展演变历程、制作工艺,结合美学、艺术学等学科丰富齐家文化含义和原始社会文化。 再如,关于聚落考古学的研究,这是齐家文化基础研究中最为缺失的一环,青海喇家遗址的发掘为这一研究奠定了基础,但苦于专业人员稀少,且连续多年的发掘工作,资料积压严重。 因此,尽快公布已有的发掘资料是研究齐家文化的关键。 当然聚落考古对于研究聚落形态演变以及所反映的社会形态的发展极为重要
其次,加强多学科的合作,积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研究水平。 从考古学、年代学、民族学、人类学、植物学、动物学、社会学、古气候与环境学等自然学科的角度出发,对齐家文化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齐家文化中人研究资料仅见柳湾墓地、磨沟墓地、喇家遗址,通过这类资料究齐家文化的种属科,同时需要加强不同类型文化的体质人类学资料的积,这探索文化族路径之一。通过环境学资料前人类对环境的, 以及相互的关系是当前进行聚落考古学研究的课题一。关于齐家文化的动物学、植物学的资料少,在以的工作和研究中需要加强。 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年代学方法至关重要,准确,于我们有多的精力研究。 了对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社会结构进行研究有特别注意自然环境和历史背景以及人文环境的分析。 多学科的合作并非蹴而就,需要有同的学术研究课题和研究志趣
扩大学术研究视野,在准确揭示齐家文化在华夏文明形成过程中作用的同时,从齐家文化源研究中以发现齐家文化在中国新石器时代和早期时代所有的重要地, 同时还表齐家文化在中文明源中关键的地同时齐家文化放置广阔视野下,如齐家文化在前时西文化流中的地与作用与周邻诸考古学文化之间动与合。 这一围远至西亚南亚大陆等,近到除甘宁之外新疆、内古、西藏四川陕西河南等地,题涉及青铜冶炼、农作物的栽培、人迁徙、文化扩张等议。 考古学研究的的和任务在于探讨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和规律, 因此在这个过程需要加强和把握齐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形态式,探索史前文化发展的理论模式,以青地考古学文化的研究,前考古和文明源的研究向前进一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甘青地区史前文明与华夏文明起源研究”(项目号:14XKG003
XBMU-2014-AA-21)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

1王仁湘: 《史前中国的艺术浪潮: 庙底沟文化彩陶研究》, 文物出版社, 2011 年。
2严文明: 《中华文明的始源》, 文物出版社, 2011 年, 第 112 页。
3董广辉: 《甘青地区新石器文化演化及其环境动力研究进展与展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3 33
卷第 4 期, 第 6775
4段小强: 《甘青史前文化是华夏文明起源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4 12 15 日第 C01 版。
5谢端琚: 《甘青地区史前考古》, 文物出版社, 2002 年, 第 130134 页。

分享到:

时间:2022-07-15   来源:齐家文化网   打印页面 阅读()
相关内容

    Copyrights©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甘肃省齐家文化研究会

    甘肃省齐家文化研究会 广河县齐家文化博物馆 主办

    地址:广河县城关镇河北新区广仁街1号 邮编:731300 电话:0930-5936016 传真:0930-5936016

    陇ICP备2021002768号  甘公网安备62292402000104号 甘公网安备62292402000104号

    技术支持:甘肃南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