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家文化官网,欢迎您!

齐家文化网

  • 官方微信官方微信
    • 100-100
  • 齐家文化博物馆齐家文化博物馆
    • 100-100
1200-300
学术文章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齐家文化研究 > 学术成果 > 学术文章 >
当前位置:首页 > 齐家文化研究 > 学术成果 > 学术文章 > 正文

走近符号时代

以下内容转载自 2021 年 12 月 20 日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胡子轩)12 月 18 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主办的“汲古论坛”第十六场在线上举行,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主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志鹏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谭佳评议。论坛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喻静召集,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焦天然主持。
汲古论坛第十六场海报
文化符号是在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所创造的能鲜明体现中华文化特点和民族文化精神的文化标识。在史前和早期文明史中,在没有成熟文字记述的传说时代,留下了许多文化符号,这是先民的智慧创造。这些文化符号的发现与解读为我们带来了许多传说时代的非传说故事,将以往不清晰的宇宙观和信仰观念串联在了一起,对于理解华夏文化悠久深厚的历史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喻静在致辞中谈到,汲古论坛最深切的关怀,始终寄托在“中国”与“文明”两个关键词上。去年 12 月 5 日举办的汲古论坛第十场围绕“金声玉振:上古世界体系中的石峁与二里头”展开热议,正式开启了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相关话题。本场论坛旨在从3000 多年的彩陶文化序列中感受中华文明肇始之初那道光芒,感受历史隧道中绵绵不绝的传承力量。
王仁湘以《文化符号:传说时代的非传说故事——史前艺术中认同的神性标识》为题带来精彩发言。他指出,符号是由信仰提炼出来的几何图形,强调象征意义。考古发现的象征符号,如同心结符、蝉符、阴阳符、连珠纹、旋纹、日神纹、柿蒂纹、太极图等,有些可追溯至传说时代。基于考古材料的积累,有些传说时代的故事就记录在这些象征符号里并流传开来。这些故事是有图形标志的,这些符号表述的便是非传说故事,实质上已具有文字意义。
王仁湘从早期中国艺术中普遍认同的神性标识,如象征太阳崇拜的日鸟与獠牙神,象征龙虎威严的方菱额花等彩陶纹饰的神性标识切入,认为方菱额花是中国古代文明史前动物神的固定神性标识,在史前末期曾是人神的神性标识;獠牙是史前众神认同的武器,也是人类给予神像最狞厉的威严。通过对兴隆洼文化的神面分析,对南方高庙白陶上的神面解读,指出二者存在诸多不同。史前中国发现的早期神面艺术,南北均强调獠牙的细节,暗示着已经存在艺术交流与信仰认同。通过对神面獠牙的细致梳理与深入分析,勾画了一条清晰的脉络——动物崇拜如何引入人的信仰体系,动物如何从鲜明的日常生活中被赋予神性。
王仁湘总结:第一,传说时代古老的传说故事,并不只是传说;第二,真实的符号记录着许多后来被认为只是传说的故事;第三,以阴阳观念为核心的方圆符号,以太阳崇拜为核心的獠牙与日鸟符号,记述着古老的信仰所认同的历史,正是华夏文化的根脉所在;第四,人们应该重新认识动物带给人类的慰藉,若没有动物的陪伴,人类不仅失去美味滋养,灵魂也无所依托。
李志鹏对王仁湘关于“文字时代之前是符号时代,文化符号具有象征意义”的观点表示认同。他提出,考古发现的史前艺术符号,以及带有符号意义的史前艺术图像,实际上是一种“原文字”(或“前文字”),记录着非传说故事的象征符号。史前艺术符号或动物图像,是在物质载体上的恒定表现和最佳传播交流方式。文字具有叙述性结构,其意义是永恒的、固定的,史前艺术符号有一定的“能指”和“所指”。
谭佳从神话学的角度作出评议,王仁湘以精彩个案钩沉索隐,如旋涡纹、龙虎、蛙纹、蝉、玉琮等,从体系到个案极具综合性;象征神性的方菱额花和獠牙神面,承载着早期中国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动物符号和造神运动,取得了思想观念上的统一。在她看来,王仁湘的研究对中国思想界和神话学界,具有范式开拓和奠基性意义。
在提问互动环节,几位学者针对线上听众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作了详细解答。(转自公众号:器晤 )

分享到:

时间:2022-01-05   来源:齐家文化网   打印页面 阅读()
相关内容

    Copyrights©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甘肃省齐家文化研究会

    甘肃省齐家文化研究会 广河县齐家文化博物馆 主办

    地址:广河县城关镇河北新区广仁街1号 邮编:731300 电话:0930-5936016 传真:0930-5936016

    陇ICP备2021002768号  甘公网安备62292402000104号 甘公网安备62292402000104号

    技术支持:甘肃南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