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家文化官网,欢迎您!

齐家文化网

  • 官方微信官方微信
    • 100-100
  • 齐家文化博物馆齐家文化博物馆
    • 100-100
1200-300
学术成果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齐家文化博物馆 > 学术研究 > 学术成果 >

浅谈齐家文化中青铜器与玉器的地位

浅谈齐家文化中青铜器与玉器的地位
 
                                 马晓兰
 
(齐家文化博物馆  陈展社教部 ,甘肃  临夏  731300)
 摘   要:大量青铜器的出现,是齐家文化最突出的一项成就,同时齐家文化时期出现大量玉器。证明齐家文化时期中国进入青铜时代,人类开始较普遍的使用青铜器和玉器了。玉石之路也是青铜冶炼技术传入中国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中国最早青铜器;齐家文化博物馆; 青铜时代;中华第一镜;青铜冶炼技术;玉石之路。
2016年10月,中国首座齐家文化博物馆(图1)在甘肃省广河县问世,其门前便是“中华第一镜”的浮雕,既向人们展示齐家文化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彰显着中国最早青铜时代的代表器物。
 
一、齐家文化青铜器

齐家文化博物馆,是我国目前唯一的一座齐家文化专题博物馆,馆内共设有“发现齐家”、“走进齐家”、“精彩齐家”和“辉煌齐家”四个展厅,集中展现了齐家文化的总体风貌。齐家文化博物馆展出的文物,分为五大器型,即铜器、玉器、陶器、石器和骨器等,不同等级的文物480余件,现有馆藏文物1680件,其中一级5件,二级42件,三级204件。其中最显目的、最具有代表性的镇馆之宝就是铜镜,被誉为“中华第一镜”。
这块铜镜是1975年甘肃省博物馆在广河县齐家坪遗址发掘时,在石祭台遗址墓葬内出土的,直径6.2厘米,背面光素无纹,中心铸有半环状钮,今珍藏于广河县齐家文化博物馆。《甘肃通史》中说:“齐家文化铜镜的面世,一下子把我国铜镜历史提到了公元前2000多年,这和传说中的黄帝铸镜的时代大致相当。”①同时出土了迄今最大的一柄铜斧,全长15厘米,器身厚重,刃部锋利,是用合范铸造技术制成,今珍藏于国家博物馆。这两件器物堪称是齐家文化铜器的代表。凡是前来参观的人员,不论是专家学者、领导、或是公务人员、或是一般群众,都会在铜镜展柜前驻足细看,品论一番,赞叹齐家文化铜镜。
2018年11月,亲自参加过1975年齐家坪遗址发掘的原甘肃省博物馆工作人员、后来调到浙江嘉善县博物馆的朱瑞明老先生,得知我国目前唯一的一座齐家文化专题博物馆在甘肃省广河县建成时,激动万分,主动联系,将他保存的发掘齐家坪遗址时的文字资料和原始图片资料,无偿捐献给了齐家文化博物馆,以作永久珍藏。齐家文化博物馆也给朱瑞明先生颁发了珍藏证书。图片中就有铜镜和铜斧的原始照片,非常珍贵(图4,图5)。
笔者作为博物馆的解说人员,看到这种情况,不由地对齐家文化铜器,特别是展出的铜镜,有一种珍爱的心情。也促进我们对中国历史的学习、对考古学的学习。
齐家文化中,最规整的一面铜镜出自临夏,径长14.6厘米,背钮圆厚纹饰繁丽,内圈饰13角星纹,外圈饰16角星纹,以平行斜线纹为底,线条细密,图案严整。有学者指出,这种纹饰和殷墟出土的商镜纹饰相似,二者存在一定联系。齐家文化“形成了中国铜镜的早期传统,然后才扩展到国内各地。”②

我国的冶铜业是从甘肃地区开始的,马家窑文化拉开了中国青铜文化的序幕,1977年在东乡族自治县林家马家窑类型遗址的20号房址内,发现了一件青铜短刀,珍藏于国家博物馆,这是目前我国发现年代最早的青铜制品,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距今约5000年左右,被誉为“中华第一刀”。还在54号灰坑中出土了铜渣。1975年在永登蒋家坪马厂类型地层中又出土了一把铜刀,为锡青铜,年代距今约4250—3950年,形制较林家所出刀有所改进,显示出我国早期青铜制作的持续发展。

马家窑文化遗址在临洮县洮河西岸的洮阳镇马家窑村,与临夏回族自州州的康乐县、广河县相毗邻,距广河县城约50多公里。东乡县马家窑文化林家遗址距广河县城约70公里,而直径只有40多公里。从范围看,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同属一个范围,它们之间一定有承上启下,互相联系的作用。从马家窑文化出土的少量铜器来看,马家窑文化时期是青铜冶炼技术刚刚传入阶段,而齐家文化时期,则是铜器冶炼技术高度发展时期。
距今4300—3500年的齐家文化时期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已经渐入了青铜时代。博物馆铜器展板(第四块展板)中介绍:“铜器的使用、冶铜业的迅猛发展标志着齐家文化在整个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率先步入了青铜时代,社会生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齐家文化出土铜器的遗址至少有15处,总数早已超过130件,以工具为主,装饰品次之;形制上总体比较简单,也有铜镜、空首斧等造型复杂的器物。出土红铜或青铜器比较重要的遗址有永靖秦魏家和大何庄分别出土7件和2件,威武皇娘娘台发掘出土30多件,武威海藏寺遗址出土12件,互助总寨遗址出土6件,贵南尕马台墓地出土49件,临夏县新庄坪遗址采集12件,临夏魏家台子遗址采集到一件骨柄铜刃刀,齐家坪遗址出土了素面镜和空首斧等。铜器种类包括斧、刀、匕、锥、凿、镜、指环、铜泡、手镯、铜牌架、铜片、铜渣等,其中铜镜是目前为止年代最早的。制作工艺包括锻造和铸造两种。”
所以,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易华、吴锐认为,齐家文化是我国最早的青铜时代文化,是青铜时代世界体系的边缘组成部分。
 


马家窑文化遗址在临洮县洮河西岸的洮阳镇马家窑村,与临夏回族自州州的康乐县、广河县相毗邻,距广河县城约50多公里。东乡县马家窑文化林家遗址距广河县城约70公里,而直径只有40多公里。从范围看,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同属一个范围,它们之间一定有承上启下,互相联系的作用。从马家窑文化出土的少量铜器来看,马家窑文化时期是青铜冶炼技术刚刚传入阶段,而齐家文化时期,则是铜器冶炼技术高度发展时期。
距今4300—3500年的齐家文化时期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已经渐入了青铜时代。博物馆铜器展板(第四块展板)中介绍:“铜器的使用、冶铜业的迅猛发展标志着齐家文化在整个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率先步入了青铜时代,社会生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齐家文化出土铜器的遗址至少有15处,总数早已超过130件,以工具为主,装饰品次之;形制上总体比较简单,也有铜镜、空首斧等造型复杂的器物。出土红铜或青铜器比较重要的遗址有永靖秦魏家和大何庄分别出土7件和2件,威武皇娘娘台发掘出土30多件,武威海藏寺遗址出土12件,互助总寨遗址出土6件,贵南尕马台墓地出土49件,临夏县新庄坪遗址采集12件,临夏魏家台子遗址采集到一件骨柄铜刃刀,齐家坪遗址出土了素面镜和空首斧等。铜器种类包括斧、刀、匕、锥、凿、镜、指环、铜泡、手镯、铜牌架、铜片、铜渣等,其中铜镜是目前为止年代最早的。制作工艺包括锻造和铸造两种。”
所以,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易华、吴锐认为,齐家文化是我国最早的青铜时代文化,是青铜时代世界体系的边缘组成部分。
 
二、世界上最早出现的铜器
 
世界上最早的青铜冶炼技术和青铜器出现于中亚西亚的两河流域。公元前4000年至3200年之间,今伊拉克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已有城市出现,这个时候军事权力是主导力量,在征服之战中已经出现优于石器武器的金属武器。一个叫苏美尔的地区,人们已经发明了文字,可以把语言记录下来,社会进入文明时代。这个时期的赫梯人占领了安纳托利亚(今土耳其)大部分地区,其后的二百年间他们征服了今叙利亚和黎巴嫩。他们先是发明了冶炼青铜技术,继而又发明了铁器冶炼技术。他们因青铜武器和铁器武器战胜别的民族,也因铜制品和铁制品贸易而致富。他们在公元前1700年左右在小亚细亚建立了赫梯王国。公元前1595年左右攻占了巴比伦。赫梯王国在世界上最早拥有铁制武器,并使用战车和马,赫梯军战无不胜,因而,他们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公元前15世纪末—公元前13世纪中期,是赫梯王国最强盛的时期。
古埃及在“古朴时期”(约公元前3100—2770年),向着文明社会大大迈进。最为重要的是,他们已经开始定居农耕,除石器外,他们已经学会了使用青铜工具。公元前3100年左右,他们有了“象形文字”,开始步入文明时代。
赫梯王国趁埃及改革之机,夺取埃及在西亚的领地,与埃及争霸。他们会战于卡迭什,两败俱伤,而签订合约。此后赫梯王国发生内乱,走向衰亡。13世纪末,赫梯王国受到“海上民族”腓力斯丁人的攻击而衰败,公元前8世纪,残存的赫梯王国被亚述帝国所灭。
中国在马家窑文化时期,古埃及和两河流域赫梯王国的青铜冶炼技术,开始传入中国。到齐家文化时期时,两河流域的铜器冶炼技术通过“青铜之路”大量传入甘肃等地,使齐家文化成为青铜时代,这是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结果。甘肃省博物馆贾建伟先生说:“齐家文化遗址出土的铜器,也有许多砷青铜。砷青铜过去大多发现于西亚,且时代较早,距今约5000多年。国内其他地区还未发现砷青铜,说明甘肃出土的这些铜器应是由西亚交流而来,或说铸造技术是由西亚传入。”③
 
三、齐家文化的玉器与玉石之路
 
马家窑文化时期玉器几乎没有出现,而到了齐家文化时期玉器大量出现,充分说明齐家文化时期,已经出现了祭祀天地、祖先、神鬼的礼典制度。《史记·礼书》说:“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2018年7月,在甘肃省广河县与东乡县交界处的牛沟山梁修建公路中,出土了直径70厘米的齐家文化七联玉璧,今保存于东乡族自治县博物馆。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王仁湘、叶茂林等专家观看后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最大的齐家文化七联玉璧,是古代王权祭天所用的玉璧,是玉璧之最,实属罕见。以此证明,齐家文化时期,此地古代有个王权政权存在,不然不会制出这么大的七联玉璧。这个王权政权就是王仁湘先生说的“古国城堡”,叶舒宪先生说的“齐家古国”,也就是夏禹政权,是夏朝的前期阶段。后来大禹治水成功,羌族人东移河南,舜禅位大禹后,大禹将家乡之名“夏”作为政权之名,这就是“夏朝”。

齐家文化博物馆展出的玉器主要有:玉壁、玉琮、玉珪、玉璋、玉璜、玉铲等,尤其以和田玉制成的两件玉琮最为珍贵。笔者常给游客讲到:“玉器在古代被喻为‘王者之器’,象征着权力、地位与财富,因为数量稀少而显得尤为珍贵。玉器是用来祭祀的礼器,最常见的有玉璧、玉琮、玉璋、玉圭和玉璜,都是祭祀的时候用的礼器。后来周礼中也这样写道‘以玉做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仓壁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所以制作出圆形的玉璧礼天,方形的琮礼地,玉琮又是内圆外方,以示天地的融会贯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齐家人对玉器的钟爱已经达到了一种痴迷的程度,他们认为玉器是能够通神的神器,是人与天地之间对话的媒介,而本地的青海玉、马衔山玉玉质比较的粗糙、不够温润透亮,不能满足他们制作玉器的期望。于是为了追求更上乘的玉器,他们曾远赴昆仑山和新疆去寻找上乘的玉材来制作上好的玉器,渐渐的就走出了一条远古的‘玉石之路’。新疆和田玉的大量出现,证明那时候西北地区已经同南疆地区有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在‘丝绸之路 ’之前已经有一条‘玉石之路’”。
为了搞清楚这条“玉石之路”,自2014年6月至2017年8月,由上海交通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丝绸之路》杂志社、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甘肃网等单位合作组成的“玉帛之路考察团”,对西北地区的玉矿资源作了十三次考察。考察证明西北地区在丝绸之路之前,就存在一条“玉帛之路”(或叫玉石之路),就是东西文化交流之路,它把丝绸之路推到了公元前2000多年。这与铜器冶炼技术传入中原几乎同期。在此之前,有的学者认为,汉武帝之前就有一条天然的东西方交流通道,青铜器的制作工艺也是从这条路上传入的,因此有人把它命名为“青铜之路”,它和丝绸之路的路线基本吻和,只是丝绸之路在方向上是自东向西,在时间上是汉代以后,而“青铜之路”在方向上是自西向东,时间上是夏朝之前。
所以,笔者认为,这条早于“丝绸之路”2000多年的“玉帛之路”(或叫玉石之路)也就是“青铜之路”,它不仅传播了玉帛和玉石之料,而且也是中亚、西亚青铜冶炼技术传入中原的主要通道,为齐家文化时期铜器冶炼技术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中西文化交流发挥了巨大作用。
 
 
 
 
 
 
 
2020年9月29日
 
 
【注释】
 
① 刘光华 祝中熹:《甘肃通史·先秦卷》,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第92页。
②李学勤:《失落的文明》,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170页。
③贾建伟:《从甘肃出土文物看东西方文化交流》,载《文博》2010年03期。
 
 
【参考文献】
 
[1]刘光华. 《甘肃通史·先秦卷》[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92.
[2]李学勤. 《失落的文明》[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90-170.
[3]易华. 《齐家华夏说》[M]. 甘肃人民出版社,2015. 61-81.
[4]贾建伟. 《从甘肃出土的文物看东西方文化交流》[J].《文博》,2010年,(3).
[5]刘学堂、李文瑛. 《中国早期青铜文化的起源及其相关问题新探》[J]. 《藏学学刊》,2007,(3): 1-63.
[6]易华. 《青铜时代体系中的中国》[J]. 《全球史评论》,2012,(5).
[7]叶舒宪. 《齐家文化玉器与中国西部玉矿资源区——第四、五次玉帛之路考察简报》 [C]. 《齐家文化与华夏文明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16,(1): 319-335.

分享到:

时间:2021-11-28   来源:齐家文化网   打印页面 阅读()
相关内容

    Copyrights©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甘肃省齐家文化研究会

    甘肃省齐家文化研究会 广河县齐家文化博物馆 主办

    地址:广河县城关镇河北新区广仁街1号 邮编:731300 电话:0930-5936016 传真:0930-5936016

    陇ICP备2021002768号  甘公网安备62292402000104号 甘公网安备62292402000104号

    技术支持:甘肃南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