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家文化官网,欢迎您!

齐家文化网

  • 官方微信官方微信
    • 100-100
  • 齐家文化博物馆齐家文化博物馆
    • 100-100
1200-300
学术文章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齐家文化研究 > 学术成果 > 学术文章 >
当前位置:首页 > 齐家文化研究 > 学术成果 > 学术文章 > 正文

皇娘娘台:源自四千年齐家文化


文/李元辉
武威皇娘娘台,是齐家文化遗址所在地,又称窦融台、尹夫人台、刘林台,遗址在今武威市凉州区金羊镇皇台村皇台集团后首,原台址业已不存。武威皇娘娘台的历史要追溯到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历史悠久,文化厚重。
皇娘娘台遗址位于武威市凉州区金羊镇皇台村,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齐家文化典型遗址,距今约 4000年。遗址东西长 500 米,南北宽 250 米,文化层厚度 、0.62 米至2.3 米,内涵丰富。1957 年至 1975 年,曾对皇娘娘台遗址进行过 4 次考古发掘,遗址内住址、窖穴、墓葬齐全。房屋共发现 6座,多为方形半地穴式建筑;窑穴围绕房屋,有圆形、椭圆形和长方形 3 种;墓葬皆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共 88 座。
皇娘娘台遗址还出土有大量陶器、石器、骨器、玉器和不少铜器,为人们研究史前文化提供了丰厚的物证资源。
皇娘娘台墓葬一次出土的玉石器,多达 83 件,有一件青白色玉璧,质地接近和田白玉,现收藏于甘肃省博物馆,属于一级文物。皇娘娘台出土的大量玉、石器,从其形制、音律等方面,可以想象还原当年的文化场景。从出土玉器的数量和质量来讲,说明此地曾是“西玉东输”的必经之地。陶器多破损成片,以泥质红陶最多,彩陶较少。石器种类很多,有斧、刀、凿、镰、镞、纺轮、刮削器等各种生产工具,多为磨制,证明当时农业经济已经有很大的发展。骨器种类亦较多,有针、凿、锥、镞等工具,还有牛、羊、猪等兽骨。兽骨的出现,反映出畜牧业的发达,而骨针则标明缝纫手工艺也相当盛行。箭镞的普遍使用,可知狩猎仍是人们的一种辅助性生产。皇娘娘台遗址出土的 30 件铜器都属红铜,形制有锥、刀、凿,为成批出土年代最早红铜器。铜器的出现并使用,为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皇娘娘台的齐家文化与磨嘴子的马家窑文化,证明从先秦时期,武威先民就在此繁衍生息。
作 者 介 
李元辉
甘肃武威人,文史学家,《历史大学堂》专栏作家,中国延安文艺学会会员,甘肃陇文化研究会会员,武威旅游特约撰稿人.1996 年毕业于张掖师专政史系,2004 年取得兰州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学历。先后在《历史大学堂》、《甘肃日报》、《民主协商报》、《贵阳晚报》、《未来导报》、《甘肃广播电视报》、《西凉晚刊》等平台、报刊、杂志发表文章三百余篇,六十多篇文章被凤凰网、腾讯网、搜狐网、中国社会科学院网、光明网、今日头条、网易、一点资讯、360 网、国学堂、中国历史网、新鲜历史网、大西北网等新媒体平台转发。2014 年由线装书局出版文集《诗文话天马故里》(与西木合著);2015 年,由团结出版社出版长篇历史小说《汗血宝马》。

分享到:

时间:2021-12-29   来源:齐家文化网   打印页面 阅读()
相关内容

    Copyrights©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甘肃省齐家文化研究会

    甘肃省齐家文化研究会 广河县齐家文化博物馆 主办

    地址:广河县城关镇河北新区广仁街1号 邮编:731300 电话:0930-5936016 传真:0930-5936016

    陇ICP备2021002768号  甘公网安备62292402000104号 甘公网安备62292402000104号

    技术支持:甘肃南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