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0日至1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时代考古专业委员会、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洮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早期文化交流:路径与社会(临洮·2019)”学术研讨会,在马家窑文化的命名地——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开幕。近7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古学者以及部分国外学者参加此次研讨会。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时代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赵辉教授、植物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赵志军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研究室主任李新伟研究员、科技考古中心主任刘建国研究员、甘青队队长叶茂林研究员、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李旻教授等学者参加此次研讨会。
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时代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赵辉教授致辞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研究室主任李新伟研究员主持研讨会
中共临洮县委书记石琳参加此次研讨会开幕式并致辞
习近平同志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一个社会内部及区域间的交流与互动可有力促进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在早期中国阶段,不同形式的文化交流对中国史前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以及最初中国的产生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次研讨会将围绕文化交流研究的一般理论;文化交流的内容、路径与方式;区域间早期文化交流及其影响;早期中国与周边的世界等几项议题展开讨论,分别从石器、陶器、动物、植物、体质人类学等不同视角,探讨早期中国阶段,不同区域内部以及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讨论早期中国阶段,中国与周边世界的对话与交往,共同关注中华文明在早期阶段是如何通过交流与互鉴,逐步由多元走向一体的伟大进程。
7月10日上午的学术研讨会分别有11位专家进行了发言。


陈剑(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川西地区史前尚红习俗的考古学观察
陈苇(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马家窑文化的南缘——金川县刘家寨遗址
刘辉(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化的扩张与冲突——以长江三峡地区为例
彭小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传播与迁徙:南阳盆地屈家岭文化遗存观察
李默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化交流与社会复杂化进程——以汉水中游地区为例
张小雷(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从金寨遗址看距今5000年前后史前文化的交流
徐峰(南京师范大学):两淮早期社会进程论纲
孙瀚龙(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从上山到跨湖桥--文化的衍变和扩散
赵东升(南京大学):论华夏与东夷之争在东南地区的表现
黄运明(福建省博物院):派江吻海—闽江下游史前文化的格局
付永旭(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华南早期洞穴遗址的观察与认识
临洮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缓冲交界地带,一直以来便是早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洮河自西秦岭流出后,贯通临洮南北,其河谷开阔,台地发育良好,十分适宜农业、畜牧业的发展,为史前文明的产生与繁荣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远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以生产和使用彩陶著称的马家窑文化先民便在这里繁衍生息。进入青铜时代以后,齐家、辛店、寺洼文化先民也在此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临洮有着完整的早期文化发展序列,从马家窑文化,经齐家文化,到辛店文化、寺洼文化,历经二千多年,不仅保存有完好的文化遗址,而且出土了数量众多的珍贵文物,其中不乏器型优美、色彩绚丽的艺术珍品。
临洮还是我国最早开展考古工作的地区之一,早在20世纪20年代,瑞典学者安特生便在临洮开展过考古工作。此后,著名考古学家夏鼐、裴文中等都来到临洮,并在此开展多项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收获。201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在此开展考古工作,并启动“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聚落与社会研究”课题,目前已取得重要收获。几代考古学者多年的工作使我们认识到:临洮地处的洮河流域是黄河上游早期文明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地域,为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贡献了重要又独特的力量。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与之相关的诸多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这一宏大背景下,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古学家和国际学者共同在临洮召开“早期文化交流:路径与社会”学术研讨会,不仅对讨论早期文化交流以及中华文明起源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图文来源: 甘肃临洮马家窑文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