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家文化官网,欢迎您!

齐家文化网

  • 官方微信官方微信
    • 100-100
  • 齐家文化博物馆齐家文化博物馆
    • 100-100
1200-300
夏禹文化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齐家文化研究会 > 夏禹文化 >

汉代精品玉器鉴赏:出神入化,巧夺天工

  人们通常把战、汉时期及其以前的玉器称为高古玉,业内有专家认为,高古玉是艺术收藏品中的顶级奢侈品。

  而充满浪漫、神秘、张扬、大气、精美、珍贵的汉代玉器又是这类顶级奢侈品中的极品。

  汉代,因为儒家道德学说从礼制上维护封建国家制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于是,以礼器、佩饰为主的儒家玉器体系应运而生。

  而当时国势强盛,中原同西域的交通来往方便,特别是张骞出使西域以后,新疆和田玉材源源进入中原。

  汉代玉器便在继承前朝琢玉精华的基础上把中国古代玉器推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峰,并由此确立了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玉文化的基本格局。



  1汉代玉器的特点:

  材质:新疆和田玉被大量使用。

  汉代玉器的原料主要为新疆和田玉中的羊脂白玉、白玉、青白玉、青玉和新疆昆仑山北麓的玛纳斯碧玉以及少量的岫岩玉、蓝田玉、水晶、玉髓、玛瑙等。

  而汉代以前和田玉、尤其是和田羊脂白玉的使用是不多见的。

  器型:在春秋战国玉器器型上,演化出现了大量新器型。

  如葬玉中的金缕玉衣、九窍塞、玉含蝉、玉猪握等。

  玉印、辟邪、刚卯、严卯、司南佩、翁仲、玉舞人、玉乐舞俑、玉祭祀人、玉铺首、玉剑具、高足杯、角形杯、鸡心佩等成为汉代玉器的典型代表,影响深远。

  2线条及雕工:

  “汉八刀”,是汉代特有的攻玉刀法,多用宽阴线,线条简洁明快,所琢出部位,看似一刀刀切削而成。

  其实,大刀阔斧的的切削面是用砣轮反复琢磨而成,刀痕悉数磨平,工艺要求十二分的严格。这种雕工以玉猪握、翁仲、玉蝉等器型上多见。

  “游丝描”,又叫“游丝毛雕”或双沟碾法。

  这种游丝毛雕,是用传说中的“昆吾刀”(刀头类似于现代的金刚钻。

  钻石的摩氏硬度为10,而和田玉的摩氏硬度在6~6.5)一刀一刀的刻划而为,故在放大镜下观察,进刀深、出刀浅,呈似断似续状。

  明代高濂《燕闲清赏笺》中所说:“汉人琢磨,妙在双钩,碾法宛转流动,细人秋毫,更无疏密不匀交接断续(在放大镜下观察应是似断似续),俨若游丝白描,毫无滞迹。”

  游丝毛雕起源于春秋,流行于战国,盛行于汉代。汉代的比战国的更纤细、匀称、浅显。及至明清,则是用砣具拉出的,线条深、粗、呆滞。

  “琢磨工艺”,好的古玉器通常琢工精湛,转折有序、线条流畅、圆润饱满、地子平滑。

  具有出神入化、巧夺天工的艺术美,绝不会给人以粗制滥造的感觉。

  例如汉代圆雕玉器中动物的眼睛通常圆而突起(那一突起要剔除很多玉料,且工艺要求极高、费时费力),几与真实的无异,因而炯炯有神,而赝品通常是寥寥几笔阴线草草而为,不突起圆鼓。

  汉代玉器的地子处理技术也是令人拍案的绝技,例如整齐划一、平滑如镜的“阳纹地平”,不仅在汉代以前没有发现,汉代以后也难得一见。

  汉代玉剑首的中心部位多有这种工艺。



  纹饰:在春秋战国螭纹上发展为汉螭五式,成为汉代的特征纹饰之一。

  在儒、道学说的理论基础上创新出四灵纹,所谓四灵是指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汉代玉器通常纹饰较多,如很多的玉璧出廓,在谷纹璧、蒲纹璧的外边添加螭龙、螭凤、龙、凤、神纹等装饰,且优美异常、神秘莫测。

  玉璧除了出廓的特点外,还出现了吉祥语,如“长宜子孙”、“延年宜寿”、“长乐”、“益寿”等,这是玉璧雕刻技法上具有语言内涵的装饰内容,在东汉顶级玉器中较为多见。

  另有许多纹饰是继承前代,如卷云新纹,又称为“括弧云”,不同于春秋的内卷和战国的隆卷。

  下面我们来看几个汉代精美玉器:

  和田白玉高浮雕双螭龙、凤纹佩

  长7Cm宽2.2Cm厚1·1Cm。呈扁平状。

  玉质:优质和田白玉,玉质体如凝脂,脉理坚密,温润纯正,精光内蕴。叩之其声舒扬清越。

  器型与纹饰:呈扁平状长方牌形。正面高浮雕钻云双螭龙纹,反面浅浮雕钻云螭凤纹。

  螭龙首方头虎首形、耷耳、无角、颈飘长鬃、目光严峻、四肢外撇、绳纹尾、身体呈S形,极富动感,是典型的汉代螭龙;两螭龙尾部靠拢、似相互保护、防敌偷袭;

  两螭龙首虎视环宇、蓄势待发,作攻守同盟状;另一面的螭凤端庄灵秀,作回首顾盼状,似运筹帷幄之中,调动千军万马,决胜千里之外…



  汉代玉牌饰,以圆形或正方形、单面浮雕或透雕兽面纹居多,而长方形、双面雕,中心穿贯通孔,以利系佩的螭龙凤纹牌形佩在汉代极为罕见。

  沁色:受石灰沁、黄土沁、松香沁、血沁、铜沁及水银沁…沁色绮丽,宝光熠熠。清朝古玩界称这种群色沁为“群仙祝寿”,“万福攸同”。

  又称“玉得五色沁,胜得十万金”。

  刀功技法:有深浮雕、浅浮雕、游丝刻等多种技法。

  地子极为平整。(明代的粗麻地与这种地子相比,有天壤之别)转折有如羚羊挂角,内钩有如水银泻地。

  刀工娴熟老辣,干脆利落。精雕细刻,一丝不苟。



  寓意:龙凤纹是我中华民族图腾性纹饰,龙的神武英明与凤的祥和仁慈,表示龙凤呈祥、凤和鸾鸣。

  象征王权天授、国运昌盛。佩之则吉星拱照,好运亨通。

  羊脂白玉汉代双螭剑首

  直径6.8Cm厚4Cm。明显大于一般的剑首,是—般剑首厚度的三到四倍,应为礼仪性玉剑饰,极为罕见。(亦即荆柯刺秦王时,秦王赢政情急之下,难以拔出的那种剑)

  玉质:羊脂白玉,和田玉中的极品,玉质细腻纯洁,虽入土近两千年,稍加擦抹即显温蕴油润,宝光熠熠。

  纹饰:中央区起阳纹地平,上面以游丝毛雕饰内卷式流云纹(俗称括弧云)这种纹饰汉前不见,汉后(如乾隆时)极少,极为阳刚利落,阳纹地平与汉八刀及游丝毛雕一样,是为汉代玉器的主流线条,令人拍案叫绝。



  外围高浮雕双螭龙,方首、方尖圆形耳与猫头相似,是典型的汉代螭龙。

  双螭龙昂首扭头作匍伏迅疾潜行状,极为威猛灵动,螭龙的背及腿部以流畅的游丝阴线勾勒出发达的肌肉,腿部的短平行阴线及尾饰绳纹,简捷明快,看似毛色油亮似锦,尽显螭龙的强健体魂。

  在雕工技法上体现出弧线与直线的完美组合,螭龙身体躯干完全腾空,仅四足及尾尖触地,近乎圆雕,极为罕见。

  用于固定剑柄的同心圆及三孔眼打磨得利索、对称、工稳。

  从外饰到内孔,做工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表现出汉代玉工的科学严谨、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和高超的攻玉技法。



  沁色:水银沁(根据沁色的深浅、大小形状等分为黑漆古、淡墨光、钉金斑…)为主,略带石灰沁(根据沁色的深浅、大小形状等分为鸡骨白、鱼肚白、象牙白、孩儿面…)。

  沁色深入肌理,沿绺裂分布、深浅浓淡,自然、错落而有规律。这种沁色极为珍贵,非千年以远,难以形成。

  寓意:高浮雕螭龙纹剑饰,是汉代玉器中最生动的特征。它象征着帝王、武将的神武雄强、百战百胜。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令人遗撼的是可惜不是成套,还缺剑格、剑璏和剑珌。但作为一件玉摆件或玉镇纸置于案头还是蛮漂亮的。

  汉代和田白玉长宜子孙龙凤纹组佩

  长10.8Cm,高5.4Cm,厚0.5Cm。呈片状。一套四件,除文字不同外,两面纹饰相同。无蚀孔蚀斑,无绺无裂,品相完美。

  优质和田白玉而为。玉质温蕴润泽。油脂感强。局部受赭色沁,沁色单一。

  古人把这种单一赭色沁称为一片丹心,认为是馈赠好友的绝佳礼物。



  主体纹饰是在一对螭龙、螭凤之上以一飞鹰(或为凤纹)展开双翅怀抱一字,分别为长宜子孙。

  从龙凤纹的精雕细琢,错落有致,层次清晰和秀丽飘逸的风格上和字体书法上看,(西汉及战国的刀工凛冽俐落,龙鳞表现粗犷,龙纹张扬雄强,充满霸气)应是东汉鼎盛期之物。

  为皇家陈设之用。成为随葬品,可见墓主的身份极高,应为帝后级人物。

  在琢工上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极为高超的浅浮雕工艺。尤其是地子的处理极为干净俐落,哪怕是细微末节、旮旮旯旯之处都收拾得清清爽爽。

  外沿的内钩及文字则采用透雕工艺,同样的是俐落清爽,绝不拖泥带水。



  特别是“长宜子孙”四字,篆中带棣,笔划中无内凹的阴线(战国至西汉中期玉器上的文字基本上皆为篆书、且笔划中间有一条内凹的阴线,以增强立体感、厚重感。)极具书法美。

  而且这种篆书带棣书的风格正是极大地影响后世书法---汉棣的早期形态;也是断定为东汉之物的重要依据。

  整器极其完美地表现出工艺之美,艺术之美,书法之美。哪怕是当今极为追捧的清代乾隆玉器也难以企及。

  在文字的寓意上,长宜子孙,即适宜子子孙孙能久长过上美好、稳当的生活。文字以龙凤纹环绕是取龙凤呈祥献瑞之意。

  著名玉器专家李彦君在《中国玉器的投资与鉴藏》P121写道:汉代陈设壁中有一种文字壁,制作异常精美,文字壁也称“吉文壁”是陈设玉器发展的最高阶段。

  玉质极佳,数量极为有限,集构图、造型、图案、浮雕、镂雕、线雕技术于一器,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欣赏价值,这类玉璧多属国宝级文物,出土、传世都极少…。所以这一类战、汉玉器通常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汉代龙凤组佩(六件)

  玉质:极佳的和田黄玉。玉质体如凝脂,脉理坚密,温润纯正,精光内蕴。叩之其声舒扬清纯。

  和田黄玉产量极少,物以稀为贵,所以其价值不在羊脂白玉之下。清朝学者谷应泰就认为“玉以甘黄为上,羊脂次之”。



  型制与纹饰:皆为片状,正反两面纹饰相同。分别为,双龙佩,朱雀纹佩(一对),双龙、饕餮纹佩,双朱雀、双龙纹佩,朱雀、双凤纹佩。

  玉佩构思缜密、造型规整、布局合理。充分体现出我中华民族大中致正、平和稳定的精神内涵和审美情趣。

  躯体塑造多呈“S”形。“S”形是极富美学含义的造型,躯体粗细变化,生动错落有序,转角流畅,圆中有方,极有张力和弹性。

  摈弃了战国玉器中龙、凤的躯体多以卧蚕纹、勾连云纹、网纹为主要装饰风格的样式。

  龙、凤躯体边缘用弧面来塑造,突出躯体的立体感、肌肉感,用很少的游丝毛雕线来装饰躯体,强调关节转折的力度和动感。

  其间点缀的流云纹、卷云纹、如意云头纹和鼎纹,鲜明地拱托出龙行天下,凤翔云际的主题。



  汉代玉器是王玉的典范,尤其是以龙凤为题材的玉器又是汉代玉器中最具代表性的,此后“龙凤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那种唯我独尊的霸气,舍我其谁的勇气,胸怀环宇的博大是后世难以比拟的。即便科技进步,工具发展,工艺先进,可这种气韵却似凝固在那个时代。

  后世从宋代就开始仿制,直到清代以倾国之力来模仿,或现在利用高科技手段仿制,唯有貌似却难有神似。

  因此汉代玉器的工艺美、艺术美;汉代玉器的神韵、气势、华贵;汉代玉器的神秘、浪漫和现实的完美结合。

  汉代玉器在思想文化上所表达的趋吉避凶、压胜避邪,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精神内涵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文化财富、艺术财富和物质财富。

  来源:搜狐网

分享到:

时间:2018-09-25   来源()   打印页面 阅读()
相关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齐家文化  |   齐家文化研究会  |   齐家文化博物馆  |   齐家文化研究  |   文化资讯  |  

    Copyrights©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甘肃省齐家文化研究会

    甘肃省齐家文化研究会 广河县齐家文化博物馆 主办

    地址:广河县城关镇北街22号 邮编:731300 电话:0930-5936016 传真:0930-5936016

    陇ICP备2021002768号  甘公网安备  号 甘公网安备 号

    技术支持:甘肃南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