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8年8月29-30日
地点: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A101报告厅
主办单位:
牛津大学考古与艺术史实验室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
8月29日星期三
9:00-10:00
开幕式及主旨演讲
主持人:徐天进教授(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
9:00-9:10
Mark Pollard教授(牛津大学)
9:10-9:20
孙庆伟教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9:20-10:00
Jessica Rawson教授(牛津大学)
半月形地带的三期三地:边地能量的产生
10:00-10:30
茶歇及合影
大数据相关问题I
主持人:Mark Pollard教授(牛津大学)
10:30-11:00
Rudiger Krause教授(法兰克福歌德大学)
欧亚草原地带青铜时代的冶金:金属的生产与分配2000-1500BC
11:00-11:30
金正耀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商代高放射成因铅研究的新进展
11:30-12:00
John Pouncett博士(牛津大学)
数据库与年代学
12:00-13:00
午餐
大数据相关问题II
主持人:梅建军教授(剑桥李约瑟研究所)
13:00-13:30
Trifonov教授(俄罗斯国家科学院)
考古背景下的Batereika:重新审视塔曼半岛青铜时代晚期窖藏
13:30-14:00
Peter Bray博士(牛津大学)
利用铁硫元素探究合金技术的大特征
14:00-14:30
陈坤龙教授(北京科技大学)
互动与本土化:中国早期冶金术的新思考
14:30-14:50
茶歇
欧亚大陆青铜时代:新发现、新视角I
主持人:Rudiger Krause教授(法兰克福歌德大学)
14:50-15:20
Peter Bray博士、Peter Hommel博士(牛津大学)
利用牛津研究体系研究莫斯科数据集
15:20-15:50
刘思然博士(北京科技大学)
欧亚大陆视野下的中国早期坩埚
15:50-16:20
马仁杰硕士生(北京大学)
祥云地区出土铜器PXRF成分分析
16:20-16:50
方勤研究员(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省博物馆)
中国南方青铜之路:从苏家垄遗址看金道锡行
16:50-17:30观摩青铜器
8月30日星期四
欧亚大陆青铜时代:新发现、新视角II
主持人:Jessica Rawson教授(牛津大学)
9:00-9:30
张吉博士生、陈建立教授(北京大学)
东周青铜器的合金技术及铅同位素比值
9:30-10:00
张昌平教授(武汉大学)
为什么是青铜爵、斝多是三棱形器足——中国块范法铸造技术特质的形成
10:00-10:30
刘煜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中国安阳殷墟出土铅锭研究
10:30-10:50
茶歇
欧亚大陆青铜时代:新发现、新视角III
主持人:陈建立教授(北京大学)
10:50-11:20
陈国科博士(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河西走廊冶炼遗址调查
11:20-11:50
Nat Erb-Satullo博士(牛津大学)
青铜、铁和金:第一、二千纪下的南高加索地区的冶金发展历程
11:50-12:20
Tsaagan Turbat教授(蒙古国家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学术报告
12:20-13:30
午餐
非金属器研究视角下的东亚青铜时代
主持人:Shishlina教授(莫斯科国家历史博物馆)、Trifonov教授(俄罗斯国家科学院)
13:30-14:00
Shishlina教授(莫斯科国家历史博物馆)
羊毛纺织品技术的发展与演变
14:00-14:30
Mark Pollard教授
超越礼制容器:纵观整个中国历史上的高放射成因铅
14:30-15:00
李延祥教授(北京科技大学)
中国早期绿松石产地研究
15:00-15:30
刘睿良博士(牛津大学)
利用人骨稳定同位素数据库分析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饮食变化
15:30-15:50
茶歇
15:50-16:10
总结发言
徐天进教授、Mark Pollard教授
供稿:研讨会工作组
本文来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