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之玉,谜点很多。讨论了神冠非羽冠的话题,这里我还想继续说道良渚神像的神冠,或者说是与神冠相关的又一个话题。
在良渚文化反山和瑶山墓地,有几座墓中见到一种相似的组合玉器,外形为半圆状,规格在3×5厘米以内,一般是4件一组。它们出土时,多是在墓主头部附近,大体可以看出呈环状范围分布,所以发掘者研究后认定这是一组头饰,或者就是冠饰。
良渚出土半圆形玉饰拓本
对于这类组合玉器,牟永抗和王明达先生都有关注,因轮廓大体为半圆,作扁平状,按形状命名,称为“半圆形玉饰”,或又按用途称为“半圆形额饰”。4件玉饰分缀四面,额头位置只见到1件,额饰之名并不确切,所以在讨论中更多仍称半圆形玉饰。
方向明先生在多篇论文及多次讲座中,都提及这半圆形玉饰。他提到反山M12、14、20、23各出土半圆形饰件一组4件,其中M20一组4件除一件出土时为竖置状,其余均为平置,半圆均向內,判断原始置放是半圆朝下的,4件半圆形玉饰环状分布范围大约是30厘米。
更值得重视的是,反山M12的一组雕琢纹饰的半圆形玉饰,方向明先生说“视觉为半圆朝上”。他分析“推测这是一个单独的不穿戴的缝缀性实体,只是被有意识的放置于墓主的头端部位,原始状态为半圆朝上”。
瑶山也出土类似近半圆形饰,瑶山M10墓主头侧见到8件平面呈半圆或半月形的玉饰,都有对钻孔,背面有缝缀穿孔,这显然是一个组件。方向明先生判断,“从出土状况分析,似半圆朝上”(方向明《良渚文化用玉种类的考古学认识》,《东方博物》2005年2期)。
方向明先生后来还特别强调过,“半圆形玉饰是指出土于墓葬头端部位、四件一组、背面内凹弧且有缝缀孔、正面弧凸的玉件,其最大的特征在于背面的凹弧。凹弧的雕琢技艺比平面打磨甚至减地复杂的多,这也充分说明这一玉件的特殊性”。他不认为成组的半圆形玉饰为额饰,“而是作为一种特殊功能的头部位组合饰件,如反M12:77~79、85是唯一的一组雕琢有神人兽面像的半圆形饰,视觉且为半圆朝上”(方向明《良渚玉器的种类及其纹饰》讲座)。这即是说,它是神面朝上。
后来方向明先生又一次提到:“还有一组东西,20号墓出土了4件,缝缀在王的高帽上。名字很直白:半圆形饰;样子更直白:4个半圆。但是,这样东西,全世界也只出土了5套,而且只有良渚的反山、瑶山遗址的贵族才有”(方向明《工艺、功能、信仰——五千年前的良渚玉文明》,广东省博物馆讲座)。
半圆形玉饰,对于良渚文化而言,是一种小玉件,除了发掘亲历者,不大引人注意。让我们按照方向明先生的基本判断,再翻开考古发掘报告,加深一下情景印象:
反山M12,半圆形玉饰4件都在墓主头端,出土时2正2反,2正者明确是弧边向上平边在下,2反者可以判断是发箍翻卷所致,能够确定原始编缀方式是弧边在上方,平边在下方。这是雕刻有神面的组件,显然发箍编缀时神面为正置。
反山M12出土玉饰
反山M12出土玉饰线描图
反山M12平面图
反山M14,半圆形玉饰4件都在墓主头侧,分布稍见散乱,出土时也是2正2反,2件弧边向上平边在下,另2件1倒置1侧置,大体可以判断组件应当是弧边向上平边在下。
反山M14出土玉饰
反山M14出土玉饰线描图
反山M12平面图
反山M20,半圆形玉饰4件也都在墓主头侧,出土时也是2正2反,3件弧边向上平边在下,另1件倒置,也可以判断组件应当是弧边向上平边在下。

反山M20出土玉饰 反山M20出土玉饰线描图
反山M20平面图
反山M23,半圆形玉饰4件都在墓主头侧,出土时也是3反1正,2件弧边向上平边在下,另2件倒置,判断组件应当是弧边向上平边在下的概率偏大。
反山M23出土玉饰
反山M23出土玉饰线描图
反山M23发掘现场
反山M23平面图
瑶山M10,半圆形玉饰8件都在墓主下肢位置,分布集中,但因为并不是佩戴状态,看不出原始编缀的原初正倒规律。
瑶山M10出土部分玉饰
瑶山M10出土部分玉饰线描图
瑶山M10平面图(原图缺一)
瑶山M7,4件套半圆玉饰放置在墓主腹部位置,与包括多件琮在内的许多玉器混杂在一起,因附图不够清晰,放置的原状无法判断,由于不在头部,观察正反正倒也没有实际意义。也许是没有出现在头部,因此以往并没有将此墓列入讨论范围,但是可以肯定地说,这是第6套半圆形玉饰组件。
瑶山M7出土玉饰
瑶山M7出土玉饰线描图
瑶山M7平面图
瑶山M7与M10发现的意义还在于,这类发带发箍应当为墓主常所用,并不是专用的敛装服饰。
其实瑶山另外还征集到2件半圆形玉饰,也应当是一座墓葬中出土组件中的2件。这样算来,这应当是第7套发箍饰件。
瑶山征集玉饰
良渚共发现7套半圆形玉饰组件,以4件套多见,仅有一例为8件套。
由可供观察的4座墓分析,弧圆向上,平边朝下,正面向外,这是成组半圆形玉饰的原始状态。由于有了这样的基本判断,我们如果来做一个简单的复原,就应当是如图所示,是一个带有四面神像的发箍。虽然多数玉饰上其实并没有雕刻出神面,但这个神面其实是在良渚人心里的,神面向上,威严常在。
带有神像玉饰的发箍
束上这样的发箍,如同有神灵注视着四方,护佑着王者和他的臣民。这其实也是四面神的象征,对于四面神,以后我们再作进一步探讨。
在良渚展览所作的复原图中,我们看到良渚王佩戴着编缀有半圆形玉饰组件的高冠,还有用编缀着组件的发带发箍。不过有些疑惑的是,神冠和发带上出现的刻有神面的玉组件,却是倒置的。很威严的神面,这样头向下的姿势很不好理解。
良渚展览的复原图
良渚文创开发出来的产品中,也见到这种神面倒置的发箍,当然也是很难理解。
良渚相关文创产品
神面正倒的疑惑,本来是不该出现的,现在看来它不符合考古发掘的实情。神面倒置,无论是什么理由,都会让人不能接受,尤其是良渚先人一定不能接受。
最近几天在网络上看到明星的一个特别表现,作为男生的他们忽然崇尚起女性才有兴致的“发带”来,一人一式,装扮起来,平添几分干练,成了一道新景观。看到这发带发箍,会想到孙悟空的艺术造型,他有一个特别的发箍,只是主要的作用并不是为了扮相。
这让我突然想到,现在探讨的这神面冠装饰,或者并不是神冠的一个标准的组成部分,说不定就是一条发带或发箍而已!因为迄今所见的玉雕神冠上,还真没有发现这个装饰组件的痕迹。
由发掘现场留下的图照分析,那么容易出现局部倒置的玉半圆饰牌,如果真是发带发箍就更好理解,它更容易由头颅上脱落而致局部翻转,所以我们就看到了一些倒置状态的玉饰牌。
这当然是良渚人王者的发带发箍,箍带上的玉神面,应当不会倒缀出现。如果偶尔在头上系倒了,那也不可视作规范。
良渚发带发箍示意图
我们在辩白神面玉饰牌正倒的疑惑时,看似又有一个新发现,说不准良渚王就佩戴过发带发箍,就发现的数量而论,这可能还是一个王者的标配呢。
作者:王仁湘,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主任(原甘青考古队队长)
来源:转自微信公众号“器晤”(微信号:qiwu3n3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