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家文化官网,欢迎您!

齐家文化网

  • 官方微信官方微信
    • 100-100
  • 齐家文化博物馆齐家文化博物馆
    • 100-100
1200-300
学术研究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齐家文化研究会 > 学术研究 >

略论东周时期北方地区金属器上羊形纹样的来源

   一、绪论

  北方地区的广义概念是指从新疆到黑龙江的地区,狭义概念是指正北方的所谓“中国北方长城地带”,这个概念并非是指历代所筑长城经由的全体地域,而是指古代中原农业居民与北方游牧人互相接触的地带。本文所指北方地区即为其狭义概念。东周时期,北方地区是历史文献中记载的戎、胡等族群的主要活动区域,这些族群在该地遗留下了一批具有明显牧业经济特征的考古遗存,发达的动物纹就是这类遗存的特征之一。

  羊作为北方牧业族群最为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料之一,其形象往往装饰于兵器、车马器、人体装饰饰件之上,成为东周时期北方地区金属器上常见的一种装饰纹样。乌恩、杜正胜等在对欧亚草原动物纹饰进行研究时都涉及到了这类动物形象,但鲜见研究专文。东周时期北方地区羊形纹样主要分为绵羊、山羊两类。本文即以东周时期北方地区金属器上的羊形纹样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与周边地区发现的同时期羊形纹样进行比较,对于东周时期北方地区羊形装饰题材的起源、发展、传播等问题进行探讨,求教于学界。

  二、东周时期北方地区羊形纹样的分类

  目前北方地区发现的东周时期装饰有羊形纹样的金属器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中西部、甘肃东部及宁夏中南部地区,此外在河北也有零星发现。其中,发现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器物均是东周时期胡族群的遗留,而发现于甘肃东部及宁夏中南部地区的器物属于东周西戎文化。这些羊形纹样依据造型不同,可分为三类:

  (一)圆雕羊形纹样

  圆雕手法通常运用于铜器之上,其采用铸造法塑造出羊的立体形象,完整呈现了羊的各个侧面,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羊形纹样。依据形象不同,可分为三类:

  其一为完整羊立于有銎座上,这类器物通常被称作“杆头饰”。内蒙古准格尔旗西沟畔墓葬出土4件装饰有食草动物形象的杆头饰,简报将其认作为鹿。鹿与羊最明显的区别在于鹿为歧角,以此判断,此杆头饰上的动物形象应为大角羊(图一∶1)。内蒙古准格尔旗玉隆太墓葬出土有类似的羊形杆头饰(图一∶2)。它们的年代均为战国中晚期。此外,在河北征集到一批装饰有圆雕站立羊形象的青铜杆头饰,这些羊形象不仅有大角羊(图一∶3),还发现有盘角羊(图一∶4)。因其造型风格与内蒙古地区发现的同类器物相似,年代亦应为战国中晚期。

  图一圆雕羊形杆头饰

  1.内蒙古准格尔旗西沟畔2.内蒙古准格尔旗玉隆太3.河北4.河北

  其二为盘角羊头形铜饰。在内蒙古和宁夏等地均发现有一种造型独特的青铜管状车饰,在饰件的一端为盘角羊头形象,另一端为圆形或方形銎孔,有学者将其认作杆头饰,也有学者指出其为车辕饰。这类青铜车饰在内蒙古准格尔旗玉隆太墓葬(图二∶2)、伊金霍洛旗石灰沟墓葬(图二∶3)、内蒙古西南部地区(图二∶1)、宁夏固原杨郎墓地(图二∶4、5)、彭阳店洼村墓葬(图二∶6)均有发现,年代集中于战国中晚期至秦代。

  图二圆雕盘角羊头铜饰

  1.内蒙古2.内蒙古准格尔旗玉隆太3.内蒙古伊金霍洛旗石灰沟4、5.宁夏固原杨郎6.宁夏彭阳店洼

  其三为单纯的立体羊形雕饰。在内蒙古杭锦旗阿鲁柴登墓地(图三∶6)、内蒙古西南部(图三∶1、2)、宁夏固原杨郎墓地(图三∶3)、彭堡撒门村墓地(图三∶4)、甘肃张家川马家塬墓地(图三∶5)均发现有独立的立体羊形雕饰,具有金、青铜、锡、铅等多种质地,形象包括大角羊、盘角羊、无角羊等,年代均为战国中晚期至秦代。

  图三圆雕独立羊形雕饰

  1、2.内蒙古3.宁夏固原杨郎4.宁夏彭堡撒门村5.甘肃张家川马家塬6.内蒙古杭锦旗阿鲁柴登

  (二)浮雕羊形纹样

  浮雕羊形纹样是在金属器表面运用铸造、锤揲或模压的方法塑造出的凸起于器表的羊形象。依据金属材质不同,可分为青铜、金及银质。这类羊形纹饰在东周时期北方地区并不常见,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内蒙古伊金霍洛旗石灰沟墓葬中发现银质羊纹扣饰5件,扣饰呈半球形,中空,模压,塑造出6只盘角羊聚首的形象(图四∶1)。内蒙古杭锦旗阿鲁柴登墓葬出土的金质冠顶饰(图四∶4)、带饰(图四∶5)及饰片(图四∶2、3)上也有浮雕的羊形象。两座墓葬年代均为战国末期至秦代。

  图四东周时期北方地区金属器上浮雕羊形纹样

  1.内蒙古伊金霍洛旗石灰沟2~5.内蒙古杭锦旗阿鲁柴登

  (三)透雕羊形纹样

  在许多金属饰件上往往有运用平面透雕(间亦有浮雕)手法塑造的羊形象,依据题材划分为两类:单体羊形饰件和虎噬羊牌饰。

  透雕单体羊形饰件多发现于甘肃东部及宁夏中南部地区,这类饰件以站立的大角羊形象为主,材质有青铜、金、银等。这类透雕饰件与其他动物牌饰相比,其厚度明显更薄,整体呈现出剪纸化特色,在宁夏固原杨郎墓地(图五∶2)、宁夏彭阳张街村墓地(图五∶3)、甘肃张家川马家塬墓地(图五∶1)均有发现,年代为战国中晚期,其中在马家塬墓地发现此类饰件数量最多、风格特征最为典型。

  图五透雕单体羊形牌饰

  1.甘肃张家川马家塬2.宁夏固原杨郎3.宁夏彭阳张街村

  虎噬羊牌饰个体通常较大,多装饰于人体腰部,很有可能是带饰或带扣。这类牌饰遍布中国北方地区,在宁夏固原杨郎墓地(图六∶3)、彭阳白杨林墓葬(图六∶6)、西吉陈阳川墓地(图六∶7)、彭阳张街村墓地(图六∶9)、甘肃庆阳吴家沟圈墓葬(图六∶4)、张家川马家塬墓地(图六∶5)、内蒙古凉城崞县窑子墓地(图六∶1)、小双古城墓地(图六∶2)、伊金霍洛旗石灰沟墓葬(图六∶8)等遗址均有出土,其中内蒙古凉城崞县窑子墓地、小双古城墓地出土的虎噬羊牌饰年代较早,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其余牌饰年代均为战国中晚期至秦代。

  图六透雕虎噬羊牌饰

  1.内蒙古凉城崞县窑子2.内蒙古凉城小双古城3.宁夏固原杨郎4.甘肃庆阳吴家沟圈5.甘肃张家川马家塬6.宁夏彭阳白杨林7.宁夏西吉陈阳川8.内蒙古伊金霍洛旗石灰沟9.宁夏彭阳张街村

  三、东周时期北方地区金属器上羊形纹样的来源

  公元前1千纪,游牧社会在欧亚草原地区逐渐兴起,整个欧亚草原地区都被游牧人群所占据。虽然各个游牧文化都有自身的特色,但发达的动物纹饰是其共同的特征。东周时期北方地区金属器上十分流行羊形纹样,而分布在欧亚草原中部地区的早期游牧人群也十分喜爱运用羊形纹样装饰金属器。两地流行的羊形纹样正反映着中国北方游牧人群与欧亚草原中部游牧人群的交往。

  (一)南西伯利亚地区羊形纹样对于中国北方地区的影响

  俄罗斯南西伯利亚地区是欧亚草原中部主要的早期游牧族群活动地域之一,这里发现有塔加尔文化、图瓦地区早期游牧文化及阿尔泰地区早期游牧文化,动物装饰艺术在这些文化中十分发达。分布于米努辛斯克盆地的塔加尔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10世纪末至公元前3世纪,图瓦地区则发现了包括阿尔然王冢在内的一批早期游牧遗存,其年代在公元前9~前3世纪,而在阿尔泰地区发掘了一批属于早期游牧人群的坟丘,其中以巴泽雷克墓地最为著名,年代为公元前8~1世纪。与分布在欧亚草原西部地区的斯基泰文化和萨夫罗马泰文化流行鹿形纹样不同,南西伯利亚地区发现最多的是以山羊为题材的动物形象,它们装饰在铜扣、短剑、牌饰和镜子等各类器物上。其中,圆雕羊形纹样十分发达。

  将圆雕立羊装饰于有銎座上的做法应起源于南西伯利亚地区,这类器物在该地区早期游牧文化中异常发达。图瓦地区发现的阿尔然一号王冢年代在公元前9~前8世纪,墓葬中出土了多件站立在杆头饰上的立兽,为写实的山羊造型(图七∶1)。塔加尔文化中也发现类似的立羊杆头饰(图七∶2),此外该文化还流行着将圆雕有角立羊装饰于铜剑、铜刀、铜镐、铜镜顶端的做法(图七∶3、4),其虽并不是杆头饰,但装饰风格与圆雕立羊杆头饰一致。与发现于南西伯利亚地区的圆雕羊形杆头饰相比,在中国北方地区发现的同类器物虽形制相似,但年代普遍偏晚。这种金属器装饰风格约当在公元前4~前3世纪由南西伯利亚地区传入中国北方地区中东部,发现于内蒙古、河北等地的圆雕立羊杆头饰就是受其影响而产生的。

  图七南西伯利亚地区出土的圆雕立羊形象

  1.图瓦地区早期游牧文化2~4.塔加尔文化

  将圆雕盘角羊头装饰于管状铜饰件一端的艺术风格也很可能起源于南西伯利亚地区。在阿尔泰巴布布尔嘎兹I墓地18号冢出土了两件盘角羊头饰件(图八∶1、2),在阿尔泰巴泽雷克2号墓地还发现有盘角羊首装饰的马衔(图八∶3、4),这些器物年代均为公元前5~前3世纪。阿尔泰地区发现的盘角羊头器物与在中国北方地区发现的公元前4~前3世纪盘角羊头管状车饰的装饰风格完全一致,后者应是受到前者影响而产生的。还需注意的是,在内蒙古地区发现的盘角羊头形象十分生动(图八∶5~7),与阿尔泰地区发现的盘角羊头形象更加相似,而宁夏地区发现的盘角羊头形象趋于程式化,造型比较呆板(图八∶8~10),与阿尔泰地区盘角羊头形象差异较大。羊形纹样的地区差异表明,盘角羊头形铜饰的传播路径应是先由阿尔泰地区向东南方向传播至内蒙古中西部,在向西传播,影响至宁夏中南部地区,其在向西传播的过程中,形象变得更为简化。

  图八公元前5~前3世纪亚欧草原中东部出土的圆雕盘角羊头形象比较

  1.阿尔泰巴布布尔嘎兹I墓地2.阿尔泰巴布布尔嘎兹I墓地3.阿尔泰巴泽雷克2号墓4.阿尔泰巴泽雷克2号墓5.内蒙古6.内蒙古准格尔旗玉隆太7.内蒙古伊金霍洛旗石灰沟8.宁夏固原杨郎9.宁夏固原杨郎10.宁夏彭阳店洼

  北方地区发现的单纯立体羊形雕饰也应来源于南西伯利亚地区。图瓦阿尔然二号王冢年代约为公元前7~前6世纪,其中出土有圆雕卧式大角羊雕饰。在图瓦地区还发现有圆雕立体大角羊形象,其年代为公元前5~前3世纪。这些羊形雕饰年代均早于北方地区发现的同类器物,因此,图瓦地区可能是圆雕独立羊形雕饰的起源地。与宁夏南部、甘肃东部发现的立体羊形雕饰相比,内蒙古地区发现的羊形雕饰造型更加多样化,艺术风格与图瓦地区更为接近,这与盘角羊头形象的分布特征一致,表明圆雕独立羊形雕饰也是先由南西伯利亚地区传播至内蒙古中西部地区,进而影响至甘宁地区的。

  总之,从公元前9世纪起,圆雕羊形纹样出现于南西伯利亚地区各游牧文化之中,约公元前4~前3世纪影响至中国北方地区。其首先影响到分布于内蒙古地区的胡文化,使得该地发现的圆雕羊形纹样不仅数量多、种类齐全,且与南西伯利亚地区发现的同类器物具有很强相似性。这一装饰风格通过胡族群向西影响至西戎族群,分布于甘肃东部和宁夏中南部的东周西戎文化中也发现有类似器物,但其影响力已明显下降。

  北方地区发现的浮雕羊形纹样亦来源于南西伯利亚地区的早期游牧文化,如在塔加尔文化中发现的浮雕卷角羊饰件(图九∶1)与内蒙古阿鲁柴登墓地发现的金质冠顶饰(图九∶2)十分相似。然而,这种羊形装饰风格在中国北方地区的影响力有限,不仅其数量较少,且其影响范围仅局限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并未到达甘肃及宁夏地区。

  图九塔加尔文化与东周胡文化中的浮雕羊形纹样

  1.塔加尔文化2.东周胡文化

  (二)天山七河地区羊形纹样对于中国北方地区的影响

  透雕单体羊形饰件集中分布于甘肃东部及宁夏中南部地区的西戎文化之中,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诸胡文化中十分少见。从分布地域的差异来看,似乎指明这类羊形纹样应具有与圆雕、浮雕羊形纹样不同的来源。杨建华曾经指出,马家塬墓地出土的透雕大角羊饰件应来源于天山七河地区的伊塞克墓地。对于这一论断笔者是认同的。公元前1千纪,在中亚草原地带生活着多支被称为“塞克”的游牧民族,考古学上将其遗留下来的文化命名为萨卡文化。萨卡文化几乎遍布整个中亚草原地带,繁荣期的绝对年代在公元前750~前100年之间,根据分布地域的差异至少可以划分为哈萨克斯坦中部、哈萨克斯坦东部、天山七河和费尔干纳及帕米尔等地区类型。其中,天山七河地区位于中亚的东部,与我国新疆接壤,在这里发现了著名大型墓葬伊塞克古墓,其年代为公元前3~前2世纪。伊塞克墓群大约有40座古墓,其中一座墓中出土了大量金银锤揲和铸造的牌饰,装饰在墓主的尖顶帽与衣服上,人们把这座墓葬称为“金武士墓”。尖顶帽上装饰的牌饰质地多样,包括金、银、青铜等,大角羊是其中较为主要的动物纹样之一(图一〇∶1)。这些大角羊饰件与南西伯利亚地区流行的立体圆雕羊形纹样不同,其均以二维平面透雕的手法表现,饰件极薄,呈现出剪纸化的艺术效果(图一〇∶2),这一特点与甘肃东部、宁夏中南部地区发现的透雕单体羊形饰件完全一致,二者具有源流关系。

  图一〇伊塞克墓出土透雕羊形纹样

  1.伊萨克墓墓主帽饰2.金饰件

  (三)北方地区羊形纹样对于欧亚草原中部的影响

  透雕虎噬羊牌饰在北方地区出现时间较早。公元前5世纪起,这类牌饰已经流行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公元前4~前3世纪,其传播至甘肃东部及宁夏中南部地区。透雕虎噬羊牌饰在北方地区流行时间之早、数量之多,是其他羊形纹样无法相比的,这说明透雕虎噬羊牌饰很可能起源于北方地区。其具有向外传播的趋势,在南西伯利亚地区的塔加尔文化中就发现有类似的青铜牌饰。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东周时期北方地区金属器上的羊形纹样具有不同的来源。圆雕羊形纹样和浮雕羊形纹样起源于南西伯利亚地区,而透雕单体羊形纹样起源于天山七河地区,这三种羊形装饰题材于战国中晚期传入中国北方地区,在胡与西戎族群中流行起来。透雕虎噬羊纹样则起源于中国北方地区,其向北传播,影响至南西伯利亚地区。这些形式多样的羊形纹样极大的丰富了公元前1千纪欧亚草原中东部地区的动物纹装饰艺术,反映着欧亚草原中东部地区各游牧族群的交往与互动。

  作者:张寅

  文章来源:《四川文物》2018年第05期

分享到:

时间:2018-11-13   来源()   打印页面 阅读()
相关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齐家文化  |   齐家文化研究会  |   齐家文化博物馆  |   齐家文化研究  |   文化资讯  |  

    Copyrights©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甘肃省齐家文化研究会

    甘肃省齐家文化研究会 广河县齐家文化博物馆 主办

    地址:广河县城关镇北街22号 邮编:731300 电话:0930-5936016 传真:0930-5936016

    陇ICP备2021002768号  甘公网安备  号 甘公网安备 号

    技术支持:甘肃南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