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家文化官网,欢迎您!

齐家文化网

  • 官方微信官方微信
    • 100-100
  • 齐家文化博物馆齐家文化博物馆
    • 100-100
1200-300
学术研究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齐家文化研究会 > 学术研究 >

善自约束 方得自在

   据媒体报道,日前中印两国首脑习近平与莫迪在湖北博物馆举行会晤时,参观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展览见到一枚带钩,习近平告诉莫迪这是古代中国人系腰带用的,莫迪立马听懂了,并拍了一下自己的腰示意。

  那么,带钩如何使用呢?

  古代带钩的使用方法与使用习惯,因有大量考古资料提供了直观的证据,我们在进行复原研究时并不会感到困难。

  ◆.佩钩之法.

  带钩之用,主要是束带,但也不限于束带。带钩的用途可以确定有四种,即束带、佩器、佩物,佩饰。古代带钩使用比较广泛,要确定一件带钩的具体用途,除了带钩本身的形制大小以外,它的出土位置和与共存器物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革带钩的使用方法,已知的有单钩法、并钩法、环钩法几种。佩器钩有的直挂钩器,有的则取环钩法。佩物钩一般是挂囊盛物,佩饰钩估计也多采用以环挂钩的形式。佩器钩在器物挂钩时应有一个比较牢靠的辅助办法,以防脱钩。

  古代带钩使用的习惯方向,是由右向左勾挂,这一点我们可以寻找到许多实证来说明。

  迄今确认的若干尊战国时代的铜造像,不少都塑造有带钩束带的细节。在这些实例中我们看到,束带挂钩的方向全部为由右向左勾挂,如河南三门峡上村岭5号战国墓的跽坐人漆绘铜灯的俑人,传出洛阳金村战国墓的“六畜神”和戏双鸟人铜造像,河北易县燕下都发现的战国铜人造像,战国中山国银首人形灯铜人造像,山东诸城出土战国齐国擎灯人铜造像,都是采用此法勾挂带钩。洛阳还出土过一尊拱手屈膝的铜人造像,也作系带挂钩的模样,腰带似为一环套形,钩纽与钩首分挂在环套两端,带钩也是由右向左勾挂。

  传河南洛阳金村出土

  战国铜带钩束带人造像

  同样的例子,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有更多的发现。数量最多的披甲武士俑,本来内面的袍服之外应是束有革带的,因为罩上铠甲后看不到了,所以带钩使用的细节不能一目了然。但还有许多短褐俑,腰腹是束带的,都是以带钩穿连。因为这些秦俑均是超原大的雕塑,所以革带和带钩细部刻画得非常清晰。

  出现在秦俑腰部的带钩有各种样式,有对称造型的,也有动物类和人物类造型的,带钩勾挂的方向,基本都是采用由右向左的取向。在现在见到的资料中,秦俑上的带钩仅有一例为疑似反方向勾挂,即由左向右,这可以看作是唯一的左利手用带钩的证据。如果这个证据具有统计意义,秦俑上表现的左撇子比例则可能有1/30,约当3%上下,这也许可以当作泥陶工匠左撇子的比例数字。

  用带钩束带的秦俑

  秦俑使用带钩束带示意图

  到了汉代,由汉俑的发现看,带钩勾挂的主导方向并没有改变。徐州汉墓出土武士俑,成都天回山东汉崖墓所出男舞俑和男坐俑,都是长袍束带,横向勾挂带钩,带钩钩系的方向也都是由右向左。

  汉俑使用带钩束带示意

  再由带钩在墓葬中的出土位置观察,在一些战国墓葬中发现随葬带钩的出土位置是在死者的中腰位置,这样的带钩是在死者入敛时勾挂在腰间的,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有很多死者腰部的带钩,都保持着由右向左勾挂的方向。如河北邯郸百家村3号墓有3殉人都随葬带钩,一人腰部并列横置两枚带钩,另2人腰部也横置两枚带钩,57号墓一殉人腰部也横置并列的两枚带钩。这些原位摆放的带钩,为我们复原带钩佩带的方式和了解带钩佩带的方向,提供了重要证据。3号墓中的两个殉人带钩位置有清晰附图,只是带钩都不是常见的由右向左的方向,而是相反。但细一观察,他们的葬式似乎都是面向下的俯身葬,如果这个判断不误,那他们穿挂带钩的方向依然还是由右向左。

  另外还可以由带钩造型显示的方向,判断它的勾挂状态。虽然大量带钩的造型是对称形态,左勾右勾都不会影响观赏,但也有许多带钩为人形或动物造型,它们的勾挂方向是不可改变的。

  已经见到的这类动物形带钩出现于战国早期,大量流行在战国晚期,秦汉时代也见到不少。比较典型的发现有河南辉县、湖南常德和山西长治分水岭出土的虎形带钩,陕西咸阳出土的兔形带钩,四川昭化宝轮院出土的犀牛形带钩,贵州威宁中水出土的牛头形带钩等。人面人体形带钩有陕西咸阳出土的甲士持钩形,这种带钩在秦俑上可以见到。还见到数枚伎乐人造型带钩,一般作弹奏琴弦状。这些动物与人形带钩的钩首,无一例外地都是向观者的右向、使用者的左向,它们只能用于由右边向左边方向勾挂,否则人像与动物像都会倒置。

  用带钩束带的秦俑

  这样看来,带钩的左向勾挂是一种传统习惯,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习惯,许多带钩在打造时就考虑到了这一点,以适应左向勾挂的传统。解释这传统形成的主要原因,一定是右利手主导的结果。因为有左撇子存在,不排除有反挂带钩的例子,即由身左往身右勾挂,只是这样的实例极少发现。

  左与右的选择就是这样,从古代束带挂钩的方向上见证了习惯,见证了传统,右利手传统主导了带钩的制作与使用。

  ◆.小带钩与大文化.

  带钩与带扣,物件过于细小,一般不为研究者看重,所以不大注重综合性研究。对钩与扣的文化史意义,也少有人涉及。带钩虽小,它背后却常常关联着大历史,有人因佩钩而得以继承王位,有人因窃钩而被诛杀,小小的带钩也演绎过风云变幻的历史。带钩在古代书写过重要的历史片断,也深深融入它流行年代的社会文化生活中。

  我们在《论语》中读到“束修”一词,很多人由此了解到孔子课徒享受到的学费。束修,或写成束脩,一束什么?一般以为是干肉,或是腊肉,或具体到“十条腊肉”,似乎孔子是爱吃腊肉的。

  束修出自《论语•述而》,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在束修和腊肉之间划等号,经学家们以为这是孔子规定的拜师礼,朱熹认为“束修其至薄者”,说这点腊肉不算什么厚礼。《朱子语类》还说,束修最不值钱,羔雁则比较贵重。

  孔子的意思原本可能是“自/行束修/以上”,古代男子十五岁入学,要行束修之礼,男子的年龄可用“行束修”代称之。也正因为如此,汉郑玄为“束修”下的注语即是“谓年十五已上”(见《后汉书•延笃传》注)。这束修之礼是什么,觉得应当是系腰带礼,与及笄礼和冠礼意义相似。西汉孔安国《论语注》就说:“束修,束带脩节。”三国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语也说:“言人能奉礼,自行束修以上,则皆教诲之。”孔颖达释《尚书•秦誓》“如有束修一介臣”时,也引述了孔注《论语》以束修为束带脩节之说。这样看来,束修当腊肉解,显得多少有些滑稽。

  孔子收学费的公案,算是有了一个了断,不过又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就是“束带”之礼的问题。

  一般来说,束带礼是冠礼的一个内容,古代的惯例是男子二十而冠,适时会冠带相加。《礼记•冠义》说:“成人之者,将责成人礼焉也。责成人礼焉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行焉。将责四者之行于人,其礼可不重欤?”通过行冠礼,一个男子从此转变为社会中的成年人,提醒他要成为合格的儿子、弟弟、臣下和晚辈,如此才可以称得上是人了,冠礼是以成人之礼来要求人的礼仪。

  冠礼的执行年龄有时是可以变通的,有时是根据需要而定。不过年十五的束带礼,却是并没有单独进入古礼的文献记述,或者它并不是什么规定的仪礼,只是一种象征性的比喻。

  汉桓宽《盐铁论•贫富》说:“余结髮束修,年十三,幸得宿卫,给事輦轂之下。”他经历的束修之礼,提到了十三岁。《后汉书•延笃传》说:“且吾自束修以来,为人臣不陷于不忠,为人子不陷于不孝。”《晋书•列女传•王凝之妻谢氏》说:“束修整带造於别榻”。这些话都是直接将束带指为束修,义理明晰。

  束腰的这个“带”,有时还是个象征,并不是一般的象征,它是可以与“冠”齐称并提的,所谓“冠带……”即是。有时甚至可以用“带”代“冠”,作为官位的象征。如:

  《论语•公冶长》说:“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

  《汉书•燕剌王刘旦传》说:“寡人束带听朝三十馀年,曾无闻焉。”

  唐韦应物《休暇东斋》诗云:“由来束带士,请谒无朝暮”。又《始治尚书郎别善福精舍》

  诗云:“除书忽到门,冠带便拘束。”

  宋司马光《病中鲜于子骏见招不往》诗云:“虽无束带苦,实惮把酒并。”

  不论上朝还是面官,有官位者是一定要顶冠束带的,正如清程大中《四书逸笺》卷一云:“古人无事则缓带,有事则束带。”所谓有事,即公干或比较正式的场合,那是一定要束带的。那个陶渊明就不愿受这样的拘束,办公事还要人提醒束带,“郡谴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晋书•陶潜传》)。又见《南史•刘琎传》说,“(琎)方轨正直,……兄瓛夜隔壁呼琎,琎不答,方下床著衣立,然后应。瓛怪其久,琎曰:向束带未竟。其立操如此。”兄弟间夜里见面说话,都要整衣束带。又据欧阳修《归田录》所述,宋太宗夜召陶谷,陶谷见帝而立却不肯进见,太宗意识到这是因为自己没有束带的缘故,令左右取袍带匆匆束之,陶谷见帝束带之后才进见。

  王逸注《楚辞•离骚》有“善自约束”一语,由钩带的约束,后人又引申为品行操守的约束,所谓束修自好,成为君子处世的一个准则了。

  至迟从汉代时起,束带开始引申为道德修养,象征操守。如范晔《后汉书•卓茂传》说,光武帝“乃下诏曰;前密令卓茂,束身自修,执节淳固,诚能为人所不能为”。又《后汉书•胡广传》说:“广才略深茂,堪能拨烦,愿以参选,纪纲頽俗,使束修守善,有所劝仰。”三国时的曹操在《谢袭费亭侯表》中,也说到这个词:“臣束修无称,统御无绩。”又如《晋书•儒林传•虞喜》说:“伏见前贤良虞喜天挺贞素,高尚邈世,束修立德,皓首不倦。”还有《晋书•夏侯湛传》说:“惟我兄弟姊妹,束修慎行,用不辱于冠带。”这些束修之说,都是道德操守。

  回过头再读孔子的话,“自行束修以上”,似乎闻不到有干肉腊肉的味道了。自行束修与束修自好,两词的源头,都汇在人的腰间之带上了。

  在朝在野,安身立命,束带矜庄,带钩在那样的时代是不可缺少的标配。

  作者:王仁湘,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主任(原甘青考古队队长)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器晤”(微信号:qiwu3n3n)。

分享到:

时间:2018-05-01   来源()   打印页面 阅读()
相关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齐家文化  |   齐家文化研究会  |   齐家文化博物馆  |   齐家文化研究  |   文化资讯  |  

    Copyrights©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甘肃省齐家文化研究会

    甘肃省齐家文化研究会 广河县齐家文化博物馆 主办

    地址:广河县城关镇北街22号 邮编:731300 电话:0930-5936016 传真:0930-5936016

    陇ICP备2021002768号  甘公网安备  号 甘公网安备 号

    技术支持:甘肃南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