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食技术传统在中国烹饪中有悠久的历史,这个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史前时代。
对于中国蒸食技术的起源与早期发展,古代文献记载没有保留更多的研究证据,文字的出现年代要晚得多,也不能将希望寄托在文献上。魏晋谯周撰《古史考》,说“黄帝始烹谷为饭,烹谷为粥。黄帝作瓦甑”。烹谷为饭和发明饭甑,这说法也只是提供了一个传说证据,或者只是一个推论,而且黄帝的年代也并不能确指,对于蒸食传统的起源情形我们依然不甚了了。不过我们从大量考古提供的证据出发,可以论定烹谷为饭出现的历史能够早到距今8000多年前。
各地新石器时代文化中普通见到的器具陶甑,这是重要的实物证据。
安徽蒙城出土大汶口文化陶甑
中国陶器的创始不晚于1万年前,在南方和北方都发现了年代很早的陶器,而且多是夹砂陶器。早期的夹砂陶器多为敞口圜底的样式,大都可以称为釜,这是为适应谷物烹饪而完成的重要发明。
后来的釜不论质料和造型产生过多大的变化,它们煮食的原理并没有改变。随后出现的陶甑,是烹饪提升到一定水平后发明的一种蒸器。釜熟是直接利用火的热能,谓之煮;甑熟则是利用火烧水产生的蒸汽能,谓之蒸。有了甑熟作为烹饪技术手段,史前中国人便奠定了一种具有东方特色的饮食生活传统。
在中原地区,仰韶文化时期烹饪已经使用了陶甑,只是出土数量不是太多,可能使用不是很普遍。到了龙山文化时期,陶甑的使用已十分广泛,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几乎每个发掘调查过的遗址都能见到陶甑,而且出现一种甑鬲合体的陶甗,是新型蒸器。不过在淮河区域的裴李岗文化遗址中,陶甑就已经出现了,年代可早到7000多年前。
在长江流域,甑的出现较仰韶文化要早出很多。中游地区的大溪文化居民已开始用陶甑蒸食,至屈家岭文化时使用更加普遍。稍晚的石家河文化制作的陶甑不仅承袭了屈家岭文化的风格,晚期更多制成的是一种无底甑,配合甑箅使用。石家河文化出土有陶甑箅,当时可能更多使用的是竹木甑箅。
长江下游三角洲地区,马家浜文化和崧泽文化居民都用陶甑蒸食,河姆渡文化遗址发现了距今6000年上下的陶甑,而杭州附近的跨湖桥遗址发现的陶甑,年代可早到近8000年前。跨湖桥的陶甑与陶釜形制相同,只是在底部刺出了几个孔洞,这是早期陶甑的样式。
湖北京山屈家岭出土陶甑
浙江萧山跨湖桥出土陶甑
从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看,新石器时代的陶甑出土地点,多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表明华中华东地区史前居民都有蒸法烹饪技术传统。
值得注意的是,陶甑分布的这一广大地域的新石器文化中,恰好都发现了共存的水稻遗存,推测陶甑的普及使用可能与主食谷物大米的食用密切相关。淮河以北区域史前居民的水稻种植规模可能远不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但也是水稻产区之一,南方的饮食传统一定也影响到了北方。蒸食技术应当是为着适应稻米的食用需要而发明的,它的发明地很可能就是种植水稻较早的江南一带。
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陶甑,与一般陶器在外形上并无多大区别,在器底刺上一些孔洞.以便蒸汽自下上达。使用时将甑底套在釜口上,下煮上蒸,常可收两用之功。崧泽文化居民所用陶甑略有不同,通常做成无底的筒形,然后用竹木制成箅子,嵌在甑底,蒸食时,将甑套入三足鼎口,而不是套入釜口。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复合炊具,古代称之为甗。龙山文化时期,甗的下部由实足的鼎改为空足的鬲,并且上下两器常常连塑为一体,应用更加普遍。甗在商周时代又以铜铸成,成为重要的青铜炊具和礼器之一。
上海出土松泽文化陶甗
蒸法是东方烹饪术所特有的技法,它的创立已有不下8000年的历史。西方古时烹饪无蒸法,直到当今欧洲人也极少使用蒸法。西方人18世纪发明了蒸汽机,人类由此进入蒸汽动力时代,东方早在史前时代即已进入了自己的“蒸汽时代”。
当汉文字出现以后,蒸法也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诗经》里就有反复的吟诵。如《诗·鲁颂·泮水》说:“烝烝皇皇,不吴不扬。”又《诗·大雅·生民》说:“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释之叟叟,烝之浮浮”。汉许慎的《说文》也有对甑的解释,说甑就是甗。《方言》则说“甑,自关而东谓之甗,或谓之甑”。对于甑的制作,《周礼·考工记》说:“陶人为盆、甑。”清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甑所以炊烝米为饭者,其底七穿,故必以箅蔽甑底”。史前时期石家河文化的陶甑,就已经是这样的形制了,制作非常规范。
蒸食技术在古代中国并没有局限于大米的食用,蒸菜或者菜饭合蒸也很自然地出现在烹饪中。更值得一提的是,蒸菜蒸饭传统进一步发展,又发明了蒸饼技术,即面食蒸制技术。
当小麦进入到饮食生活中以后,曾经在很长时期借用了大米的粒食方法,只是用于煮粥蒸饭。后来面粉磨制技术成熟后,面粉也使用蒸法食用了。当蒸法借用到面食的烹饪中,一个区别于西方以烤食为传统的面食体系也就建立起来了。
我们知道,面食在中国古代通称饼食,包括面条、馄饨、包子与馒头之类。史上记录了一些爱吃蒸饼的著名人物,如《晋书·何曾传》说何曾“蒸饼上不拆作十字不食”,《赵录》说后赵“石虎好食蒸饼,常以干枣胡桃瓤为心蒸之,使拆裂方食。”当发酵技术用于蒸饼以后,这一款采用蒸法制作的面食更受欢迎,也让面食有了更好的普及形式,何曾与石虎追求的开花蒸饼应当就是这样的发酵面食。
古代发酵技术最初是用在酿酒工艺上,郑司农注《周礼·醢人》中的酏食,说是“以酒酏为饼”,唐贾公彦疏说“以酒酏为饼,若今之起胶饼”。胶字又写作“教”,通“酵”,所以有人认定酏食是一种发面饼,这也许是发酵技术在面食上最早的应用。
东方的蒸饼,我们现在称作馒头的面食,这蒸成的美食是8000年蒸法在面食上的成功运用。我们用甑将麦面蒸成了馒头、包子,而西人却把它放进炉子烤成了面包蛋糕,这就是中西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区别。是不同的主流烹饪技术,决定了麦食传统发展的方向。馒头和面包代表了东西不同的饮食传统,全球受惠于这两个传统的人应当在20亿以上。
在中餐里出现的谷物,属于本土原产的,主要是大米和小米之类,麦子与玉米却是外来的物种。任何外来物种传入后,都经历了曲折的本土化过程,这是中国化或称汉化的过程,最终得到的是汉式食物。小麦食用的汉化过程,先是借用大米、小米的传统烹食方法,以粒食和半粒食方式为主。发明粉食饼食技术以后,虽然沿用的还是传统煮食蒸食方法,却是建立在粒食传统基础上的新面食传统,麦食最终成功汉化,馒头是小麦汉化食用一个成功的范例。
稻米与甑结合,带给了我们香喷喷的米饭。小麦面粉与甑结合,带给了我们软绵绵的馒头。肉菜与甑结合,带给了我们美滋滋的蒸菜。试想若是没有了蒸食技术的发明,我们今天又会在吃些什么呢?
当蒸汽机车在奔跑了300年之后,在它已然进入博物馆的时候,8000岁传统的蒸汽烹饪技术仍然是蒸蒸日上,为我们的饮食生活增添着美妙滋味。这一重要发明的历史还将延续,蒸食技术传统的发展一定会提升到新的水平。在蒸菜之乡湖北天门,我们看到了古老蒸食传统新涣发出的精气神,这传统一定会进一步光大,为我们也为子孙后代的体魄健康谱写新的史章。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器晤”(微信号:qiwu3n3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