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夏古城
大夏川地处西北黄土高原的丘陵地带,是华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分布着众多的文化遗址,有著名的齐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
大夏所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河州的东大门,战争年代是护卫河州的东部屏障,是直通青藏的交通咽喉,也是古代丝绸之路南道的必经之路;作为军事重镇,长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县城曾数次变迁,数易其名。
大夏东有洮河水环绕,大夏河(广通河)从西到东贯通全境,西南衔接终年云雾缭绕的巍巍太子山。在这广阔的地域空间,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先民们在这块沃土上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齐家文化。齐家文化就是同时期的夏文化,是中华文明之源头。
据史载,这里是被称作西羌耕牧之地的边缘地带,古属《禹贡》中的雍州。远古时候,这片河谷地带水源充足,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有大片茂密的原始森林、荆棘灌木丛生,成群的动物野兽出没。这儿曾是大夏人活动的中心,人口稠密,经济文化发达,大夏城堡就构筑于广河县阿力麻土乡古城村。先民们以游牧生活为主。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灭西羌,设置了陇西郡和枹罕县,大夏川便归于秦国的行政管辖之下。
大夏县名始见于《汉书·地理志》:“陇西郡有大夏县。”西汉时,从枹罕县析置了大夏县,大夏成为汉代在大夏川所设立的最早的地方行政区划之一。自此以后,从西汉到东汉、至于西晋,又从北魏到隋、入唐,大夏县便一直沿袭了下来,大夏县的县址就在今广河县阿力麻土乡古城村。据县志记载:“经查实,古城遗址在北岸二阶地上,分为上古城(西)与下古城(东)。中由广通河北岸支流巴家沟长流水分开。古城基本上已无地面城垣可寻,惟城基夯土层隐约可辨。据步测,(下古城)夏古城遗址南北长约500米,方形,大于上古城。城内农田中曾拾到汉瓦及宋代陶片。城东越过寺沟至贾家村。曾出土过汉代砖瓦和五铢钱等。……阿力麻土古城遗址被不少学者认为是汉代大夏县城的遗址,从遗址所在的地理位置和出土的汉代文物来看,这一说法不是没有道理的。”根据上下古城的规模和位置,判断下古城是县治或“王宫”所在地,里面有街道、店铺和市场,人口稠密,市场繁荣;而上古城则是驻扎军队的兵营所在地。
古城背靠大北山岭,山前有个二级台地,台地一头大一头小,形似棺木,故叫棺木山,古太子寺八景之一。民间有“棺木藏宝”的传说——“八缸金、八缸银”,说明这儿所藏金银之多。根据地形判断,棺木山是当时古城的烽火台。棺木山台阶上被周边的群众称作瓦罐山,据说瓦罐不计其数。根据此地出土的许多瓦罐、古墓的情况分析,这里是墓葬区,可能是大夏县官员的公墓地。从这么多的墓穴可以推测到远古时候的大夏人口稠密,商业经济发达,市肆繁华的景象。
据《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九“陇右道上”载:“大夏水,经县南,去十步。”以前的大夏河水量漫延逾百米,临近城墙,成为古城天然的护城河。这里作为大夏郡县的所在地,从西汉至唐代,断断续续,一直存在。
汉武帝时期,疆域广阔,国力强盛,北却匈奴,西逐诸羌。汉朝在今临夏境内先后设置了枹罕县、允吾县、河关县。后来又从枹罕县分置出白石县和大夏县,属陇西郡。这就是大夏县的来历。依据《广河县志》记载,阿力麻土古城就是大夏古城所在地。
二、大夏和大禹
汉代对郡县的命名多有按照当地流传名称命名。这里之所以得名大夏县、大夏河,也和这里的大夏这一古老地名有关。大夏县和夏王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清毕沅辑的《晋书地道记》中说,大夏县“县有禹庙,禹所出也。”可见,这里就是大禹出生和生长的地方,是大禹的故乡。夏禹正是从这里兴起,以后逐渐向东部发展,建立了功绩。
大禹以治水闻名,传说中的夏禹治洪水10年,留下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按《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治水“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多数学者一般推断,此处所指乃小积石,就是临夏州西界中南段自南而北走向的一段山脉,黄河从峡谷中奔涌而来。今积石峡内留有许多大禹导河积石的遗迹和传说。《韩非子·五蠹》中说:“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先民,股无完肤,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尸子》中说:“禹于是疏河、决江,十年未阙其家。”《孟子·滕文公上》中说:“禹曰:……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废士功。”这里记述了大禹为了完成治水大业,抛家弃子,手执耒臿,艰苦奋战的情形。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亲自率领羌族治水大军,手里拿着工具,疏导河川,手上磨去了指甲,腿上磨去了毫毛,生了病也顾不上治疗,他10年没有见到妻子,三次经过家门,听见儿子的哭声也没有进家门。他为了人们受尽了辛苦,终于将洪水疏通到大海,治理了洪水灾害,完成了治水大业。禹由于治水之功,被推举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建号“夏后”。《三字经》中说:“夏传子,家天下。”在距今大约有4100年,禹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传给了启,夏王朝自此开始。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夏朝。
三、从大夏县到嵻?城
大夏县自汉代设立郡县后,一直延续到了隋唐,后来,县治逐渐被诃诺城所取代。
嵻?城是广河县在堡子山上筑城的开始。堡子山位于小洼岭山脉末端的北面,西坪的东北面,与西坪相连。山高50多米,东南北三面山坡陡峭。形成天然屏障,堡子山南面山腰有筛子泉,东面山顶岩石板下有两眼泉水叫“双泉”,它是古太子寺城八景之一,西南有哭龙台泉水。堡子山地势险要,水源充足,易守难攻,是扼守大夏川东来西去的交通咽喉。因此,西秦太子乞伏炽磐把嵻?城就建筑在堡子山上,长期成为河湟道上的军事重镇。
堡子山东山坡上有一座太子庙,民间相传是为纪念秦太子扶苏的祠堂,庙里祀奉的是秦始皇长子扶苏。秦太子扶苏随大将蒙恬在河套一带监督修筑长城,长城一直延伸到了临洮,临洮现在还有一段旧长城遗址。扶苏和蒙恬可能随军来过大夏川。还有一种传说,太子寺庙里祀奉的是西秦太子乞伏炽磐。《广河县志》记载:东晋十六国时期,大夏归于西秦之手。西秦又被后秦所灭。直到后秦弘治九年(407年)十月,西秦太子“炽磐以长安兵乱将始,乃招结诸部二万七千,筑城于嵻?山以据之。”(《晋书》)并以此为起点,再创了西秦国的辉煌。
西秦灭亡后,嵻?城一直存在了下来。人们为了纪念西秦太子炽磐,在堡子山上修了太子庙。这座追荐炽磐的寺观因炽磐生前近于神话般的赫赫业绩而受到当地人的祀奉;并因为嵻?城始建于炽磐为太子之时,故也以太子命名了嵻?城,嵻?城与太子寺名并存,官府称之为嵻?城,民间叫太子寺,久之,太子寺也成了嵻?城的代称(见《广河县志》“太子寺考辨”)。
大夏古城的衰落应该是在唐宋年间,这与吐蕃把行政机构及军事机构转移到嵻?城有直接关系。公元763年,大夏全境被吐蕃占据管辖,吐蕃重新修复了嵻?城,并将嵻?城改名为诃诺木藏城。吐蕃把诃诺城作为东部军事重镇,设立了元帅府,驻扎重兵。诃诺城成为吐蕃与唐宋政府对峙的军事前哨。吐蕃骑兵时常翻越陇山,袭扰唐宋边境,进逼关中。吐蕃占据嵻?城有300多年时间,吐蕃的权力中心长期位于东边的诃诺城,诃诺城便渐渐地取代了大夏城。
宋朝国势衰弱,大夏川仍然被吐蕃占据。直到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宋将王韶克河州,破诃诺木藏城,改名定羌驿(见明嘉靖《河州志·古迹》),作为驻军、运兵的驿站,并兼理民事。定羌驿成为军政合一的机构。官方称定羌驿,民间仍称太子寺。到了清代,太子寺之名才被官方正式确认,而定羌则降为驿站的专用名。据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陕西·九》载:“定羌城在州南90里处”,基本上是在今广河县城区。
大夏古城的衰落可能与大夏水泛滥,河水暴涨,冲刷浸泡城墙有一定的关系。也与其地理位置、商业贸易发展有关系。大夏城位于河北岸,阶地狭长,不连续;诃诺城位于大夏川南岸的中心地带,处于大夏河与南沟河谷交汇处的小弯岭末端的三岔路口,新城区一半建在山上,一半建在山下,古丝绸之路穿城而过,促进了县城内商业贸易的发展和市肆的繁华。一座新兴的城区逐渐繁荣发展起来,而往昔繁华的古城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最终荒凉衰败逐渐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