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从那个角度审视,甘肃都是一个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地区。而世代居住在临夏广河的人们,徜徉在闻名于世的齐家文化宝库之上,繁衍生息,劳作耕耘。
临夏州广河县齐家坪遗址位于广河县齐家镇园子坪村,是洮河西岸一处依山傍水的平台地面,面积约(150)万平方米。(1924)年夏,瑞典著名考古学家安特生及其助手白万玉等人在该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并以地名命名了齐家文化。(1925)年,他根据考古发掘的情况和自己对考古的理解发表了《甘肃考古记》,其中把齐家文化列为“六期文化说”之首,从此向世人揭开了齐家文化的神秘面纱,齐家文化铜器从此也被学者、专家开始赏识和研究。
齐家文化是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文化,距今已有约(4300)年左右的历史,其范围十分广泛。主要分布在甘、青境内的黄河沿岸及其支流流域,东至陕西的渭水上游、西至青海湟水流域,北至宁夏和内蒙古,南至白龙江流域。新中国成立后,先后(4)次对广河县齐家坪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了大量的考古发掘工作,并陆续有重大发现:(1975)年,我国迄今年代最早的第一面铜镜在齐家坪出土,直径(6).(2)厘米,被誉为“中华第一镜”,同时出土了迄今最大的一柄铜斧,全长(15)厘米,器身厚重,刃部锋利。这两件器物堪称是齐家文化铜器的代表。之后的数十年里,陆续发掘的主要遗址有:广河齐家坪、西坪、武威皇娘娘台、永靖大何庄、秦魏家、兰州青岗岔、秦安寺嘴坪、青海乐都柳湾和贵南尕马台、宁夏固原的海家湾,临潭陈旗磨沟等地,基本揭示了齐家文化的分布范围,文化特征,经济生活和社会状况。
铜器的发现
(1977)年,甘肃东乡县林家遗址的马家窑文化(公元前(3000)年)墓葬中出土了l件铜刀,保存完整,这是目前我国发现年代最早的青铜制品,属锡青铜。碳十四测定年代约为公元前(3000)年,即这件青铜刀的年代为距今(5000)年左右,史称“中华第一刀”。(1975)年,在甘肃永登蒋家坪遗址又出土l件铜刀,亦为锡青铜,年代距今约(4250)~(3950)年。上述两例的时代早于或大致相当于公元前(21)世纪,尽管器物很少,但说明至少在距今(5000)年左右,中国已经开始了铜器使用的历史。
自(1957)年甘肃省博物馆首次在武威皇娘娘台发现齐家文化铜器以来,已陆续在甘肃广河齐家坪、永靖大何庄、秦魏家、武威海藏寺、临潭磨沟、青海贵南尕马台等地均发现齐家文化时代的铜器。如广河齐家坪先后发现铜器(3)件;武威皇娘娘台(34)件:武威海藏寺(12)件;永靖大何庄(2)件:永靖秦魏家(8)件:青海贵南尕马台(49)件;(2008)年、(2009)年两次,在临潭磨沟的齐家文化抢救性发掘中,(466)座墓葬中六分之一的墓葬中出土了铜器,其余还有一些地区有零星铜器发现。有学者统计,目前在齐家文化中已发现铜器超过(130)件[李水城,西北与中原早期冶铜业的区域特征及交互作用,考古学报,(2005)年第(3)期。](由于随着近些年来一些新的齐家文化遗址的发掘,发现铜器的数量已不止此数),属齐家文化中、晚期。齐家文化的青铜器主要有璧、瑗、斧、刀、匕首、矛、锥、牌饰、扣、泡、镯、指环等。齐家文化铜器,虽然没有大型容器,多以小型器物为主,但铜器种类较多,可以说齐家文化已经步入青铜时代早期。
铜器器型
齐家文化出土铜器较多,而且品种不少。但从器型上看多为一些小件制品,主要有璧、瑗、斧、刀、匕首、矛、锥、牌饰、扣、泡、镯、钏、指环等,大致可以分为礼器、工具、装饰品和小件兵器等。
礼器:璧、瑗,非常罕见,仅广河齐家坪出土。
工具:斧,极其稀少,广河齐家坪也仅出土一件,该斧厚重,体呈梯形,刃微弓,长方形銎的两侧附双耳:锥,武威皇娘娘台出土的为细长棒形,一端呈尖状;凿,一端呈尖锥形,一端作扁平刃:刀,长条形体,凸背凹刃,武威皇娘娘台出土的长约(10)~(11)厘米,宽约(3)厘米。
装饰品:铜镜,我国最早的铜镜出土于齐家坪,甘肃广河齐家坪和青海贵南尕马台各出土一面,均为圆形,齐家坪的一面为素面,直径(6)厘米:尕马台的一面背上饰两个同心圆,同心圆之间饰凸起的人字弦纹与直线纹,镜沿有二穿孔,以便穿系,镜的直径(9)厘米,厚(0).(4)厘米:指环,圆形,由扁条铜片卷合而成。武威皇娘娘台出土的一件,环径约(2)厘米,铜片宽(0).(6)厘米;齐家文化所出土铜器与河西走廊及以西地区和原龙山文化所出土铜器既有联系,又有显著差异。之所以产生差异,其根本原因在于齐家文化主要以农作经济为主,但在某些不适宜农业的地区也开始逐步加强畜牧业经济成分,这使得它同时兼具东西两方面的特色,这一点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也相符合[同①]出土锕器成分。
北京钢铁学院(现改名为北京科技大学)对部分齐家文化铜器做了俭验分析,共分析了(12)件铜器样品,其中属于红铜器的共(7)件,青铜器的共(5)件[北京钢铁学院冶金史组,中国早期铜器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81)年第(3)期。],武威皇娘娘台所出铜器均为红铜器,而武威皇娘娘台时间相比与其他几处铜器出土地要早,因此,齐家文化铜器应该是经历一个红铜到青铜的发展阶段。
红铜与青铜工具凿、锥、斧、刀的发明,虽然不能直接用于农业生产,但对于加工和修理农业生产工具不无重要作用[杜遁松,论中国早期铜器中的若干问题,故宫博物院院刊,(1993)年(01)期。]。在制作各种质料的渔猎工具时,青铜手工业工具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方便。在制作蚌、牙骨、玉石器上,如刻镂、钻孔、形带加工等,铜制工具也都具有一定的威力。同时它还可能应用于原始的占卜和房屋建筑。至于说装饰品和铜镜能发明,则反映了古人对美的追求和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
铜器的铸造工艺
金属铸造技术的出现与模范用具是同步的,在世界很多地区出现铸造技术的同时,都会选择一种硬度不高、易于雕刻、耐高温的石料制作石范,之后会逐渐发展成更为灵活的陶范。另一方面,在模范技术出现之前,曾有过一段使用锻造(即器物是直接捶击而成的)技术的时期,以满足人们制作一些形体简单的铜器。但并不意味着出现模范技术之后,锻造技术便被取代,事实上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这两种技术是并行发展应用的。
北京钢铁学院对齐家文化出土部分铜器做了金相鉴定,结果显示既有锻造,也有范铸制造[同③]。如永靖秦魏家出土铜锥则为青铜冷锻,而铜斧系红铜单范铸造。广河齐家坪出土空柄双耳铜斧为锡青铜合范铸造。单范铸造方法比较简单,属于比较原始的制作方法,只需要一块范便可铸造出铜器:而合范铸造相比单范铸造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而且也要复杂的多。合范就是在铸造器物时需要至少两块及两块以上的范才能够铸造出器物,即不但要有外范,还要有内范。早期铜器制作工艺中这种合范技术的发明,要比冷锻技术和单范法有很大进步,为以后青铜铸造业的高度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因此,齐家文化铜器的铸造技术在当时已经是相对“发达”的了。
小结
青铜时代是指一个文化或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明显地依赖于青铜制品,而不是偶然地使用和制造铜器[何弩,青铜时代和青铜文明概念管锥,考古与文物,(2001)年第(3)期。]。齐家文化出土的青铜器数量虽少,但种类有礼器、装饰品、工具、兵器等,显然齐家文化青铜器已经应用于社会生活和生产,并且也已有了较高的铸造水平,正如张忠培先生所说:“即使把这时期归入青铜时代,也只能是这时代的伊始阶段”[张忠培,齐家文化研究(下),考古学报,(1987)年第(2)期。]。因此,齐家文化可以说是青铜时代的初始阶段,它是研究我国古代父系社会晚期逐渐走向文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齐家文化出土铜器红铜、青铜均有,这与甘青地区有色金属矿藏丰富有莫大关系,甘肃省铜储量占到全国(8)%左右,还有铅锡矿与多金属矿藏也大多集中在甘肃从陇西到河西走廊这一带,青海省的金属矿藏虽少,但在尕马台遗址周围也有分布[刘翠,早期甘青地区冶铜及铜器铸造技术研究,山西大学(2012)届硕士学位论文。]。甘青地区丰富的矿藏资源很容易被先民们在采石时发现并利用。先民们把含铜的矿石加工冶炼,矿石本身含锡、铅的多少决定了冶炼生成物是红铜还是青铜,这样在齐家文化已能冶炼出红铜,由于锡铅随着铜矿的伴生,也会炼少许青铜器。随着先民们对冶炼技术的逐渐掌握,在齐家文化时期,锡和铅已经是他们有意识地加入,这一结论已经在近几年的考古发掘中得到了证实,我们有理由相信,也许在齐家文化时期还有更多、更先进的铜器的使用,正在等待我们去发掘、去认识。
作者:唐士乾,甘肃齐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马宝明,广河县县文化广播影视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