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语:去年(10)月,我在广河县采访时,无意间听到该县齐家镇魏家咀村半山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欣喜之余,遂萌生采访之意。今年(5)月份,我在县文化广播影视局负责同志的陪同下,参观了齐家文化博物馆。馆内陈列的大多是齐家文化珍品,也有一些其它文化类型的陶器和骨器等遗存物。半山遗址的出土物摆放在该馆西南角的一个玻璃橱窗中,大约是三十几件陶器和一些为数不多的石器、骨器等,造型和图案均明显不同于齐家文化。
百年前,半山珍贵文物流失国外
半山文化是马家窑文化的一个类型,距今大概在(4300)年左右,它的艺术价值在马家窑文化中达到了登峰造极,在国外考古界也享有盛名。(1914)年,时任瑞典乌普萨拉大学教授兼瑞典地质调查所所长的安特生,应邀到中国担任北洋政府的矿政顾问。他在探险寻矿的过程中,受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的考古著作《丝绸之路》的影响,决定采集中国古生物化石。在征得当时中国地质调查所所长丁文江的同意后,遂转向对中国史前文化的研究。
安特生在来广河之前,已经在河北、北京、辽宁等地采集了不少的化石,这些化石现在收藏在乌普萨拉大学进化博物馆。同时也发现了一批石器和河南仰韶文化遗址等,据此写出了多篇有价值的考古论文,提出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观点,在中外学术界引起轰动。(1923)年(10)月,为了论证自己的学术观点,他一路西行,先是来到了青海西宁,发掘了以台地为住处,平缓地为墓葬群的古遗址,之后又发现了青海湟中县李家山镇的卡约村史前文化遗址,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了度过漫长的冬天,他和助手们来到了兰州,收购了一批出自临夏和临洮等地的精美陶器。由于他在兰州大量收购陶器,促使兰州的彩陶价格迅速上涨,出现了许多的赝品。据有关资料记载,(1920)年前,西方国家很少有史前彩陶陈列,但自安特生后,西方国家的博物馆里出现了很多精致的彩陶。
北方的冬季漫长而又寒冷,但是安特生并没有闲着,他仍然在兰州的古旧市场转悠,以期找到他心仪的彩陶或者古生物化石。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天,他在古旧市场转悠时,突然发现在一家专门出售旧家什的货摊上,有一只装着茶叶渣子的破旧彩陶摆放在旁边,引起了他的浓厚兴趣。他照例向摊主打听,得知这件彩陶来自兰州南部的洮河流域。第二天,他和助手们就沿着洮河流域,踏上了去临夏的探险寻宝道路。
洮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安特生和他的助手们在洮河流域先后发现了位于临洮县的灰嘴遗址、辛店遗址、马家窑遗址和广河县的齐家坪遗址及半山遗址。在对前述遗址进行了全部发掘后,他的目光最后转向了半山遗址。(1924)年(6)月(26)日,他雇佣一批农民,在齐家镇的半山遗址,发掘了被称作“半山头人”的一个墓葬,获得了一批随葬的遗存物,其中有一件人面器盖,极具研究价值,但在后来归还中国后,下落不明。当年的(7)月中旬,安特生发掘了寺洼文化遗址后,他在洮河流域的发掘考古基本结束。
这里有一个细节,不能不说。在安特生发掘广河县古文化遗存的过程中,当地农民显示出强烈的护宝意识,他们自发组织起来,阻止安特生一行发掘古墓。但是,由于安特生在收集古生物化石和发掘古文化遗址前,已经和北洋政府达成协议:由他收集的所有化石和文物,先行运回瑞典进行研究,之后再将其中一半返还中国,其所需经费均由安特生募集。面对官方的这份协定,护宝农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安特生一行肆意发掘。这与敦煌壁画的大量流失如出一辙,只不过安特生的发掘有着“合法”的手续而已。当时自任莫高窟主持的王圆箓将大批绢画、刺绣、壁画和古代的手抄本,还有一些雕塑等,用很低的价钱卖与了英国人斯坦因用来修缮千疮百孔的莫高窟,招致后来史学界的严厉谴责。但一个无情的事实又令这些学者们悲愤不已:那就是王圆箓在将敦煌莫高窟的发现报与省州县的层层衙门时,得到的竟是冰冷的答复和不知所以然的指令,使得这些珍贵的文物沿着古丝绸之路,浩浩荡荡运到了英国和印度,并先后入藏在这两个国家的博物馆,以至于在后来的学术研究中,出现中国学者前往印度和英国讨借敦煌文物原件的尴尬。
半山文化的发现和莫高窟藏品的洗劫前后相隔仅十多年时间,当时的安特生不像斯坦因那样,在发掘和交易中还心存顾虑。他是拿着北洋政府的护照和所发掘的文物各归一半的协定,在整个大西北进行了“合法”的考察和发掘。
齐家镇一位上了岁数的老人告诉我们,大约(1924)年,安特生到齐家镇的洮河边挖掘古墓时,村民们手持农具,自发护墓,直到安特生拿出官府出具的文书后他们只好作罢,眼睁睁看着一箱箱的文物随着羊皮筏子,被载到了洮河对岸。这段叙述,我们在齐家坪遗址管理所的几副照片中得到证实:(20)多名村民头戴草帽,手拿农具,团坐在一起。也许是他们平生第一次照相的缘故,许多人面带笑容,望着摄像的镜头。还有几副是安特生其貌不扬的个人照和农商部颁发的护照,还有他和他的中国助手们正在明目张胆发掘古墓的情景。
后来,瑞典政府虽然按协定归还了中国大约一半的文物和生物化石,但瑞典国会用安特生在中国发掘的这些珍贵文物,建起了东方博物馆,安特生也被瑞典政府任命为该馆的第一任馆长,同时,安特生还据此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学术论文,轰动了西方,惊动了中华,可以说达到了扬名立万的目的。
百年后,仍在沉睡的半山文化
新中国建立后,国家文物队和甘肃省考察队先后对广河县齐家坪遗址、半山遗址和武家坪遗址的十多处遗址进行了多次考察,也做了积极的保护。(1996)年,齐家坪遗址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广河县修建了(1700)多平米的齐家文化博物馆,馆内展示了(1700)多件文物,其中国家三级以上遗存文物(169)件。(2008)年在遗址附近,又建起了占地将近(5)亩的齐家坪遗址管理所。同年底,邀请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编制完成《齐家坪遗址考古勘探测量报告》。(2012)年(10)月,经过与武威、天水等多地的激烈竞争,广河县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抢注了齐家文化商标,适用范围包括广告、旅游、商品包装和民族工艺品等十个大项、(100)多个小项。
相对于齐家文化的保护和发掘,半山文化遗址则显得非常冷清。今年(5)月份,我们乘车去半山文化遗址时看到:从县城到齐家镇的公路,在镇政府门前分岔为东西两条,东面是去齐家坪遗址的公路,西面一条可以直达半山遗址。但这条平缓宽展的县乡公路在到达半山村路口时,却径直向县城伸去,留下一条窄狭陡峭的山路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乘坐的小车拐进这条大约(10)多公里的土路时,车后面卷起两道浓重的尘土。由于路面是松软的白土,路右是陡峭的山沟,我们在前行不到(500)米后,就停在了一家农户的无墙大院,徒步走向近处的田地,眺望对面山坡上的半山遗址,感受(4000)多年的文明。县文化广播影视局的同志说,如果是(5)年以前,这里一定能找到一些零碎的半山陶片和石器,现在不那么好找了。不过你们仔细找,说不定还能找到。
庄稼地里已经漫过了水,零碎的陶片也许被深埋在耕耘过的庄稼地下。纵目望去,但见三三两两的人家洒落在山坡和山脚下,满山一丛丛枯黄的野草和裸露的岩石,似乎在诉说半山村(4000)多年来的寂寞和凄凉。虽说看不到古文化遗址的一点迹象,但在每一道山沟,每一座山坡上,又似乎散发着中华民族(4000)多年前的文明气息。
半山遗址的确切位置在广河县城以东约(30)公里处,总面积(30)万平方米,是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遗址出土的陶器主要以红陶为主,含少量灰陶和白陶;出土的壶、瓶、罐等为半山彩陶的主要器形。半山遗址是继齐家坪遗址后又一个成功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使广河县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增至(2)处。
半山文化遗址从安特生勘查发现后,部分被发掘流失,大部分仍然沉睡在黄土地下。直到(1958)年(7)月,由甘肃省文物工作队进行了首次调查,(1961)年(10)月又进行了复查,(1963)年(2)月,被甘肃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72)年,临夏州文物队对该遗址又进行了复查,(1981)年(9)月,甘肃省政府重新发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临夏州文物工作组在复查中建立了保护小组,(1987)年(9)月,临夏州文物队在进行第二次复查时,发现地表上暴露有大量的彩陶残片,均为泥质橙黄陶,色彩为黑红彩,是典型的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
史前文明深厚了广河文化底蕴
广河县虽然是一个国列贫困县,但在对半山文化的保护和宣传上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县文化广播影视局负责同志告诉我们:省州文物部门每年给广河县省级以上的(4)处文物遗址补助保护费(4000)元,但县上仍在(10)处县级文物保护遗址和其余的文物点上都聘请了专门的看护人员,其中有村委会干部、本村农民和清真寺的阿訇等,凡是发现被暴雨和洪水冲击裸露的遗址,或者有盗墓等其他破坏现象的,均能在第一时间得到信息。这样的业余文物保护小组在全县有(64)个,每个小组一年的看护报酬(800)多元,虽然不多,但对文物保护却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上世纪八十年代,广河县私有经济突飞猛进,县上百分之九十的税收来自私营企业。但是,经济的繁华绝不是广河县唯一的标志,(4000)多年前的史前文明使广河县有了更为深厚的文化底蕴。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考古专家和学者们对齐家文化的深入研究,加上县文化广播影视局的积极宣传和推介,广河的史前文化、远古文化几乎家喻户晓。原本难登大雅之堂的齐家玉迅速升值,十多年前只有几十块钱或者上百块钱的一件玉器,如今达到万余元,而器形完整的齐家文化彩陶更是身价倍增。大街上无论是干部、农民,还是宗教界人员,只要说起彩陶,他都能和你津津乐道,而所谈内容也是尽显专业水平。这不能不说是这个县有别于其他地区的一个明显特色。
发掘半山遗址应是恰逢其时
半山文化的部分遗存物虽然流失异域或散落民间,但更多的还仍然长眠在黄土地下,一任荒草乱石掩没。如果说在那个兵荒马乱,积贫积弱的时代,我们宁愿祖先的遗留物长眠地下,也不愿意看到它在明媚的阳光下被列强肆意掠夺,那么,在综合国力日益强大,地方经济逐年发展的今天,发掘半山文化遗址,展示中华民族(4000)多年前的文明,应该是正逢其时。
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近几年来,广河县文化事业发展势头良好,先后建起了县文化中心、“三馆一中心”、齐家文化博物馆和穆斯林民俗文化馆等。全县(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也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102)个行政村“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和“农家书屋”实现了(100)%全覆盖。在国家层面上,去年初,国务院已通过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规划,齐家文化商标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抢注,半山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县穆斯林民俗馆入选国家文物局《年鉴》;在省级层面上,齐家文化博物馆被省委宣传部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穆斯林民俗馆被评为全省最具特色、最有影响的(15)个展览之一,省文化厅批准成立甘肃省齐家文化研究会,甘肃农业大学和西北民族大学与该县文化广播影视局缔结为文化协作单位。
临夏州委、州政府对文化强州战略作出了部署。去年(9)月下旬,州上召开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协调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州委书记周强要求按照省上“一带三区十三板块”的总体部署,着眼打响我州民族民俗文化、宗教历史文化、绿色生态文化、史前文化、物种演进文化“五张品牌”,不断完善我州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格局。
借助国家、省州加快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州委打造“五张品牌”的有利时机以及广河县文化发展的有力势头,我认为以齐家、半山等文化遗址为基础,以广河县的远古海洋生物化石文化为依托,打造一条能够展现广河史前文化、穆斯林民俗文化和广通河奇石文化带,不仅能有效保护和利用该县古文化遗址,提高该县乃至全州的文化品位,而且还能够有效激活相关产业的迅速崛起。同时,凭借便利的交通区位优势,使广河县积极参与兰州市产业分工,也可以使广河县率先融入兰州半小时都市圈产业链,对促进该县社会、经济、生态和文化的谐调统一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当然,发掘半山文化遗址,仅凭广河县的努力还是远远不够的,首先资金和技术上的难题是无法逾越的一道鸿沟,其次对史前文化和穆斯林风情的全面展现,也是非一县之力所能及。只有在国家级层面上获得大力支持,广河县(4000)多年前的中华文明才会形象逼真的展现在世人面前。
作者:王晓元,民族报社副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