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家文化被误认为是新石器时代文化而长期被严重忽视,其实齐家文化是中国最早的青铜时代文化,九十岁的丑小鸭早该长成天鹅了!
一、探索华夏文明
自从二零一零年独自西北访古以来,我每年夏天都来寻找铜踪夏迹,探索华夏文明之源。今年有幸参加“中国玉石之路与齐家文化研讨会”暨“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动”,旧地重游,感受常新!早已有人指出齐家文化可能是夏文化,但还没有人进行系统有力的论证。《河西走廊与华夏文明》有专章论述齐家文化和华夏之关联,《夷夏先后说》亦讨论了齐家文化作为夏文化的可能性。最近五年我多次到西北调研齐家文化与华夏文明之关联,从考古学、历史学、地理学和神话传说四方面找到了许多证据。通过此次多学科综合调研深受启发,对齐家文化与华夏文明之关系有了立体的认识。基本上可以肯定齐家文化就是夏文化,《齐家华夏说》将进行系统论证。
此次考察活动真正做到了四通。一是东西通,齐家文化是东西文化互动的结晶。众知周知丝绸之路是沟通东西经济与文化的大动脉。叶舒宪倡导研究玉石之路,探索中华文明的本质特征;刘学堂关注彩陶之路,试图复原史前丝绸之路;我致力于青铜之路研究,试图寻找中华文明发展的外在动力。三者均拓展和加深了丝绸之路文化研究,我们倾向于用“玉帛之路”来概括中西文化交流与互动。
二是古今通,齐家文化奠定了华夏文明的基调。西北是上古中国开放变革的前沿阵地,为华夏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依托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建立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展示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甘肃正在落实“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政策,齐家文化正是华夏文明的源头。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展望未来。齐家文化研究既是华夏文明探源的重点,亦是华夏文明展示的关键,并且为西北乃至中国的复兴提供先例。
三是学科通,多学科研究才能解开华夏文明起源或形成之谜。不同学科均能阐明文化的其些方面,多学科结合才能避免盲人摸像揭示古代文明的全貌。叶舒宪立志打通文史哲,是中国神话学研究权威,也是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的代表人物。刘学堂是考古学家,长期在新疆从事田野考古工作,同时特别关心中西文化交流研究,立志阐明上古西域与中原的文化联系。我本人毕业北京农业大学兽医系,又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分别获理学硕士和史学博士学位;多年来致力于从多学科途径探讨华夏文明的来龙去脉。安琪亦有多学科背景,既有留学英国的经历,又有田野调查的经验。冯玉雷、徐永盛、孙海芳是作家,擅长纪实文学,亦常有奇思妙想。刘岐江馆长是农民企业家,酷爱中国传统文化;热心收藏齐家文化玉器和马家窑文化陶器,具有丰富的鉴赏经验和真切的收藏体会。郑欣淼先生是学者型官员,曾任中央政策研究室文化组组长、青海省副省长、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馆院长,现任故宫研究院院长兼任中华诗词学会会长,正在倡导建立综合性的“故宫学”。卢法政先生是政府官员,长期在新疆工作,亦是作家。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的人一起考察,不仅可以交流知识更可以活跃思想,为共同探索中华民族文化源流创造了良好的气场。
四是官民通:官民协作才能阐明齐家华夏说。此次活动由甘肃省委宣传部和西北师范大学主办,《丝绸之路》杂志社承办,民办众甫博物馆赞助。所到之处得到当地宣传文化部门的热情接待,参观重要考古遗址和博物馆;同时尽可能参观民间收藏,并访谈民间文化爱好者。盗墓者捷足先登,考古学家姗姗来迟,十墓九空,结果令人啼笑皆非。官方博物馆收藏和展示的文物十分有限,大量精美文物在民间,或流落海外,三者互补才能阐古代文化传承的全貌。盗墓和倒买文物是可耻的犯罪行为;民间收藏有鼓励盗墓的嫌疑,亦有民间人士为抢救文物呕心沥血。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和遗址,迫切需要官方与民间共同努力。
好之乐之,和而不同。武威文庙号称中国三大孔庙之一,另外两座是曲阜孔庙和云南建水孔庙。大成殿有一幅对联正是我们此次考察活动的真实写照:量合乾坤明参日月,学兼中外道贯古今!
二、凉州畜牧甲天下
七月十三日“中国玉石之路与齐家文化研讨会”在西北师范大学召开,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连辑高度肯定了此次会议和考察活动的意义,亲自授旗正式启动“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动”。午餐之后马不停蹄翻越乌鞘岭,我们傍晚就赶到了民勤。武威电视台新闻部主任徐永盛等在民勤宾馆迎接,他送给每人一套刚刚出版的四卷本《徐永盛文论集》,使我们对武威的历史文化和现状有了初步而全面的了解。民勤手抓羊肉和徐永盛文集让人爱不释手,以至于大家忘记了喝酒。东乡手抓很有名,民勤人说民勤羊肉更好吃。一般认苏武牧羊北海是指今贝加尔湖,民勤人认为北海就是民勤已经干涸的一个湖泊。民勤有苏武山,山上新修了苏武庙;苏武山周围有万亩葡萄园,临近修建了苏武酒厂。民勤县还有苏武乡,苏武乡有羊路中学。还有土墩子叫野鸽子墩,据说是苏武为了遥看祖国而修筑的。民勤养羊历史悠久,至今不衰。苏武是否在民勤牧羊难以确考,但苏武曾经来回经过此地很有可能。
第二天参观了三角城遗址、县博物馆和柳湖墩沙井文化遗址,下午赶到了著名的武威雷台博物馆。墓葬主人至今不清楚:墓葬中曾出土过一枚晚于东汉的铜钱,墓葬年代也出现了争议。博物馆中重点展示了金日磾的塑像。博物馆副馆长程爱民介绍说金日磾是驻牧武威的匈奴休屠王太子,汉武帝因获休屠王祭天金人故赐姓为金,并拜他为马监。金日磾擅于善马,被当地人尊为“马神”。其后代在王莾代汉时受到迫害,部分逃至山东文登丛家砚,改姓丛。据韩国汉阳大学金棅模教授考证:部分人迁徙到了韩半岛,成了当代大姓金氏的祖先。
武威又称凉州,是西夏王国第二大都市“大夏辅郡”。凉州畜牧甲天下,至今是羊、牛、马的天堂。养羊牧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年前的齐家文化。河西走廊汉代之前是匈奴或羌、戎、月氏活动的领地。汉武帝时代击退匈奴,留下了“匈奴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这是唯一留传至今的匈奴民歌。河西走廊靠祁连山雪水滋养才有生机,焉支山又叫胭脂山,据说胭脂草能作染料,亦可用于化妆。《五代诗话·稗史汇编》:“北方有焉支山,上多红蓝草,北人取其花朵染绯,取其英鲜者作胭脂。”焉支山是祁连山脉的组成部分,至今水草丰富,是宜农宜牧的好地方。
凉州畜牧业的繁荣可以追溯到四千年前的齐家文化时代。武威皇娘娘台遗址不仅出土了猪骨和狗骨,亦出土了大量羊骨和牛骨。新石器时代的代表性家畜是猪和狗,青铜时代才出现羊、牛、马。齐家文化先民已开始养羊牧牛,进入畜牧业发展的新时期。皇娘娘台遗址出土(40)余片卜骨,系羊、牛、猪的肩胛骨,以羊骨为主;卜骨都有明显的烧灼痕迹,但不钻不凿,仅少数有轻微的刮削痕。羊肩胛骨已成为决策的重要载体,骨卜正是夏商时代流行的决策方式。
皇娘娘台遗址出土了大量玉器和铜器,金声玉振,标志着河西走廊率先进入了青铜时代。令人遗憾的是皇娘娘台遗址没有受得应有的重视和保护,正被建筑垃圾包围和掩埋。我们公开呼吁“救救皇娘娘台”,希望不久的将来能看到皇娘娘台遗址公园。
三、黑水边的大佛寺
大佛寺已成张掖的标志或名片。占地约(23000)平方米,坐东朝西,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原名迦叶如来寺,明永乐敕名宝觉寺,清康熙敕改宏仁寺,素称“塞上名刹,佛国胜境”,(1996)年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殿内安放国内最大的室内卧佛,木胎泥塑,金装彩绘,形态逼真,身长(34).(5)米,肩宽(7).(5)米,故名大佛寺。灯光昏暗,卧佛似睡非睡很奇妙:从头部看两眼圆睁,从脚部望双眼紧闭。
张掖古称甘州,曾是回鹘牙帐所在地,史称甘州回鹘。西夏攻下甘州,占领河西走廊。崇宗李乾顺统治时期国力鼎盛,修建了凉州护国寺和张掖大佛寺,笃信佛教的夏太后常到大佛寺居住。现存建筑有大佛殿、藏经阁、土塔三处;大佛殿殿高(33)米,面阔(9)间,规模宏大;殿内四壁为《西游记》和《山海经》壁画。这是全国仅存完整西夏宗教殿堂。
以元昊为首的西夏人自认为是大夏传人,崇拜大禹。张掖地区特别是高台县至今留传大禹治水故事,不时在镇夷峡举行祭祀典礼。《史记·夏本纪》:“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泾属渭汭。”中国境内黑水或黑河有多条,但西流的大河只有河西走廊的黑水或弱水。黑河的尽头是居延海,是西夏北方重镇黑水城所在地。黑水即弱水,正是大禹治水的见证。西夏人在黑水流域修造大型寺庙,不仅是崇佛亦是尊祖。
四、临夏与大夏
临夏古称河州,是齐家文化分布的核心区,亦可能是大夏故乡。七月二十三日八点从民乐出发从扁都口穿越祁连山进入青海,参观青海省考古研究所后,晚上十点多才赶到临夏永靖。永靖有两处非常重要的齐家文化代表性遗址泰魏家和大何庄,双双沉没在刘家峡水库中。第二天我们乘坐游艇参观刘家峡水库,了解齐家文化分布区的地理环境。黄河及其重要支流洮河、大夏河在此汇合,自然条件相当优越。我们上岸走访了王家坡村,那里有一处尚未发掘的齐家文化遗址,石器、陶片随处可见,居民家中收集了一些玉器碎片。依山傍水,乐此不迁。
永靖博物馆展示了一些齐家文化陶器、石器、玉器,以及秦魏家男女合葬墓模型,使我们对齐家文化有了具体而亲切的认识。
二十四日来到临夏,受到了马颖馆长等的热情欢迎,参观了刚刚布置好还未正式开馆的临夏州博物馆。博物馆建筑和展品堪称国内一流,令人振奋。晚上与州史志办马志勇一见如故,所见略同之处甚多。第二天一起参观广河齐家坪遗址和齐家文化博物馆,广泛交换了意见、文章和资料。
夏可能与大夏河有关。汉代以前夏人主要活跃于黄河流域。其实夏河或大夏河是黄河的支河,亦可泛指黄河。《方言》第一:“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物之壮大者而爱伟之,谓之夏。”夏意为大,夏河即大河,大夏河是同义反复。《史记·秦始皇本纪》云:“禹凿龙门,通大夏,决河亭水,放之海。”夏河或大夏河发源于青海同仁,流经甘肃夏河、临夏,于刘家峡入黄河。大禹治好了泛滥的夏河,华夏之“夏”可能来源于夏河。《尚书·禹贡》明言黄河中下游以及淮河流域和长江下游四州为夷人所居:冀州岛夷,青州嵎夷、莱夷,徐州淮夷,扬州鸟夷。如果有夏,最可能生活于黄河上游地区的雍州。《尚书·禹贡》:“黑水西河惟雍州,…厥贡惟球琳琅∮诨劣诹盼骱樱嵊谖紱I。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叙。”夏与西戎或羌之关系难解难分。大夏河流经甘南和临夏,哺育了羌或党项民族。
大禹治水传说与积石山有关,临夏有积石山,位于齐家文化分布区。《尚书·禹贡》:云:“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底柱。”《水经·河水注》引《晋书地道记》云大夏县“有禹庙,禹所出也”,汉唐大夏县在今甘肃临夏东南。临夏东南“西羌故地”曾置“大夏县”,“大夏城”遗址在广河县城西南(10)里左右台地上,当地人叫“夏古城”。马志勇等进行了初步考察,“夏古城”又可分“上古城”和“下古城”。
夏兴起于西北,与齐家文化有关。西北彩陶的衰落与青铜的兴起表明青铜时代游牧文化占了上风。齐家文化二联璜、三联璜、四联璜、五联璜出土众多,不禁让人想起“夏后氏之璜”。盉是齐家文化与二里头文化共有的礼器:临夏博物馆和广河齐家文化博物馆陶盉种类和数量之多足可以证明齐家文化与二里头文化有共同礼仪。
五、夏羊小考
这次考察活动持续两周有余,所到之处不一定能见到羊,但必有羊肉可吃,以手抓肉羊为多,黄焖羊肉葱爆羊肉亦不少。每一个地方的主人都说本地的羊肉最好吃,平时不爱吃羊肉的人都会爱吃。唯有嘉峪关的朱建军说嘉峪关的羊肉好吃,青海羊肉更好吃,那里有真正野放完全吃青草长大的羊。我以为他比较客观和谦虚,一打听才只能他来自青海。穿越扁都口进入青海祁连县,果然看到成百上千只绵羊散落在高山草地上。西北人爱吃手抓不证自明,实践证明南方人到了西北也会喜欢吃羊肉。
来到了齐家文化核心分布区临夏永靖,在刘家峡水库边王家坡齐家文化遗址终于与羊有了亲蜜接触。目前中国最早的较完整羊骨架见于甘肃永靖大何庄齐家文化遗址,其次是二里头。绵羊,又称夏羊。《尔雅·释畜》:“夏羊,牡羭,牝羖。”《本草纲目·兽·羊》:“生秦晋者为夏羊,头小身大而毛长,土人二岁而剪其毛,以为毡物,谓之绵羊。”这就是说齐家文化时代或夏代中国就开始养羊,因此绵羊被称之为夏羊。至今西北地区普遍牧养绵羊,正是齐家文化或夏代养羊传统的继续。
在中国历史上以养羊著称的是羌人。夏商之际羌人不仅广泛分布于西北地区,而且涉足于中原。殷墟留下了不少羌人的尸骨,甲骨文中还有大量有关羌人的记载。现在表明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卡约文化均与羌人有关,羌人兴起于西北地区。四千年前或夏代之前中原并无山羊和绵羊。养羊不仅与羌有关,而且与姜有关。炎帝姜姓,以姜水成。传说中的炎帝部落亦以养羊著称,人多势众;虽败于尚武善战的黄帝部落,仍有炎黄子孙之说。
羊不仅是一种美食,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意义非凡。羊大为美:羊是美丽的象征。吉祥、正義、善良等均与羊有关。这些都说明华夏先民对羊的欣赏和崇拜非常普遍和深刻。绵羊就是夏羊,为我们追寻夏文化的源头提供了指引。
六、聚焦齐家文化
通过这次多学科田野调查考察和自由讨论加深了我们对齐家文化与华夏文明关系的认识。长期以来齐家文化被误认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而被严重忽视,至今国内没有一部齐家文化专著出版。其实齐家文化是中国最早的青铜文化,九十岁的丑小鸭早该长成天鹅了!齐家文化由安特生发现并命名,由夏鼐更订了年代,已蜚声国内外。法国戴寇琳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齐家文化专著。剑桥大学出版社《中国考古学》正式将齐家文化列入青铜时代,《中国考古学夏商卷》认为齐家文化是西北地区最重要的青铜时代文化。
历史学探索: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所长傅斯年唯一传世名作是《夷夏东西说》,代表了中华民国时代华夏文明探索的成果。根据现存文献可以大致证明夷在东夏在西,夏是西方大国。現在我们可以进一步论证元昊的西夏、赫连勃勃的大夏与大禹父子建立的夏朝有藕断丝连之关系,元昊和赫连勃勃均自认为是夏朝的继承者,追认大禹或轩辕黄帝为祖先。三者地区大体重合并非偶然,且正好是齐家文化分布区。四千年左右西北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是齐家文化。
考古学探索:夏商周断代工程已大致确定夏代的年代,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已开展十余年,二里头文化只可能是夏代晩期文化。比二里头文化更早的青铜文化是齐家文化。我们可以从冶金考古学、植物考古学、动物考古物来证明二里头文化与齐家文化的同质性: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均进入了青铜时代,物质生活相同且技术水平相当。两者均用骨占卜决策,还使用同样的礼器:陶盉丶石磬、玉璧、大玉刀,可能还有璋,说明有相同的意识形态或精神生活。如果二里头文化是夏晚期文化,齐家文化就是夏早中期文化。
地理学探索:历史地理学研究表明西北地区是禹或羌人活动区。大禹出西羌,马志勇收集了大量资料证明临夏是大夏文化核心区。我们所到之处基本上是齐家文化分布区,均可听到大禹治水的传说,并有不少相关文物古迹。积石山应该是大禹传说的座标原点。青藏、蒙古和黃土高原结合部,地理环境丰富多样,适合孕育或形成复杂社会。西北地区是游牧与农耕文化结合部,是史前丝绸之路或者说青铜之路、玉帛之路的必经之地,为华夏文明的兴起提供了地理条件。
为什么不是辉煌一时的马家窑文化,而是相对低调的齐家文化?马家窑文化是相对单纯的新石器时代定居农业文化,齐家文化才是复合的青铜时代文化。定居农业文化是卵子,青铜游牧文化是精子,两者结合形成的齐家文化才可能是华夏文明诞生的标志。华夏文明并非单纯的定居农业文明,也不是纯粹的游牧文明,是一种复合文明。
西北地区处在黄河农业文化与西北草原文化的接合部,形成了独特多元的齐家文化。如果真有夏朝,夏是新石器时代或传说时代到历史时代的过度期,也是游牧与农耕文化激烈碰撞与融合时期。深入系统研究齐家文化可以阐明华夏文明形成的历程。
作者:易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