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家文化官网,欢迎您!

齐家文化网

  • 官方微信官方微信
    • 100-100
  • 齐家文化博物馆齐家文化博物馆
    • 100-100
1200-300
最新文化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资讯 > 最新文化动态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资讯 > 最新文化动态 > 正文

深入挖掘大禹文化资源 促进我省文化建设

  我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启动以来,虽然仅有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齐心协力,真抓实于,发展势头迅猛,己取得一批可喜成绩。

  我省文化资源的优势在哪里?在宏大的华夏文明体系中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如何深入挖掘甘肃历史文化资源的内涵,揭示其特色和比较优势,使传统文化成为融入现代化进程的“活的文化”,打造西部文化创新发展高地,为今天甘肃转型跨越发展服务?这些问题在传承创新区建设过程中需要我们不断地认真思考。

  我们认为,甘肃历史文化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其品味高雅,价值非凡,特色鲜明,魅力永噎,不仅在全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许多方面在世界上都享有盛誉。甘肃历史文化资源特别突出地表现在其始祖文化、丝路文化、敦煌文化、黄河文化、民族文化等方面。然而对于这些丰厚的文化资源的内涵、品位、价值迄今我们仍然挖掘得不够,一些很有特色的资源尚未被我们充分认识,亦未能有效地激活,使其为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服务。就拿始祖文化来说,除过以行我们所关注的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岐黄文化、先周先秦文化等外,还有一支在我省颇育影响且蕴藏丰厚的资源,对大禹文化,迄今尚未引起关注,甚至于尚未纳入应有的视野,对其面待深入挖掘、研究。

  一、甘肃是大禹文化资源的富集之地

  大禹为“黄帝之玄孙和帝颛顼之孙”,系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开国君王,故也称夏禹、帝禹。全国许多地方都流传着大禹治水等故事,在甘肃有关大禹事迹的传说就特别多,大禹的遗迹遍布省内许多地方,尤其是在黄河上游的大夏河、洮河流域更是如此。略举数例:

  被尊为“五经之首”的《尚书》中有一篇很有名的《禹贡》,禹即大禹,其内容以大禹治水所贯穿,记大禹导山浚川、敷土作贡之功。其中多处涉及我省境内山川。如“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导”即开通之意,弱水即流经今张掖等地的黑河,合黎即位于河西走廊北部的合黎山,绵亘张搬、临泽、高台、金塔等市县:传说当年大禹带领民众凿通合黎山脉,使弱水下泄,余波流入黑河下游一带的沙漠。高台县城西北(67)千米处的天成村北,有一条长约10千米、宽160米的峡谷,古时称作镇夷峡,后改名为正义峡,传说该峡就是当年大禹开山导河劈开的。旧府志、县志多记有“合黎禹迹”之名目,镇夷峡口原来建有禹王庙,立有禹庙碑,清光绪年间重建,(958年被毁,今遗址仍存。旧时每年都要在这里举行祭祀人禹的活动。

  《尚书·禹贡》又曰:“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入于海。”此处“积石”是指小积石山,位于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白治县西部,黄河经此流过,形成一条长约(25)千米的峡谷,叫作积石峡。峡中两山对峙,壁立千仞,重岩叠嶂,遮天蔽日,大有将崩欲倾之势。黄河奔流其间,雪浪排空,水声轰鸣,震人心弦。著名的积石关就设在峡谷东端,关内为积石山县,关外为青海省循化县。相传大禹在积石山用神斧劈开石崖,疏浚黄河,消弭水忠,两岸层层叠叠的崖壁纹路即是大禹凿山导河时留下的斧凿之痕。这里还遗留有许多与大禹神话相联系的古迹,如“天下第一石崖”、“禹王石”、“禹王支锅石”及“斩蛟崖”、禹王庙等。禹王庙位于关门村黄河南岸台地上,始建年代不详,明代嘉靖二年((1524)年)重修,后屡毁屡修,现仅存遗址。

  积石关为丝绸之路南道重关要隘,东连河州、临洮以至天水、关中,西通湟水流域,进而连通唐蕃古道利河西走廊大道,地位十分重要,明代设茶马榷场于积石关内,为中原与西北少数民族茶马可市之地,交易十分活跃。明御史范霖《题积石》诗云:“黄河滚滚自西来,此地曾经禹凿开。”

  《尚书·禹贡》又曰:“导渭白鸟鼠同穴,东会于沣……入于河。”沣水源于陕西户县东南,北流入渭河:鸟鼠同穴山在我省渭源县西南,系渭河源地,相传大禹在此凿山导河,疏通水道。山上建有禹王庙,俗传周武王所建,历代屡有修缮,今存正殿一座。庙侧有二眼清泉,呈“品”字形排列,名“禹王神池”,二泉汇集后成河,称作禹河,系渭水正源。

  此外,《尚书·禹贡》中还有“嶝冢导漾,东流为汉”;“岷山导江,东别为沱”等记载,啼冢(武都南)、岷山(今岷山)、漾水(西汉水)亦在我省境内,这里同样流传许多大禹治水的故事。

  耸立在兰州市区北部的九州台,为市区内仅次于皋兰山的第二高峰,山势峻拔,直上如台,台上堆积黄土厚达335米,是世界上风成黄土最厚的地方之一。台之东北西二面有白塔山等数十条黄土山梁犹如黄龙趋奉台下,故又称九龙台。传说大禹导河,登台指点九州形胜,故名九州台。登台远望,黄河蜿蜒如带,市区高楼鳞次栉比。今台上造林5000余卣,为兰州南北两山绿化中的样板地段之一。绿树蠕岩,于雄浑中更添若许秀色。

  除积石山县外,临夏州的广河、临夏等县亦蕴藏着丰富的大禹文化资源。临夏县北塬三角乡有大禹庙、禹王庄。据有关记载,广河县为大禹的出牛地。广河在汉代设有大夏县,县境内有大夏水(今广通河),前凉又设大夏郡,直到唐代仍置大夏县,属河州。《水经注》卷二引《晋节·地道记》曰,大夏“县西有禹庙,禹所出也。”指明大禹出生在这里。这一庙位于广河县城南西平高庙山上,今遗迹依稀可见。出土有汉代以前的砖、瓦、瓦当等。《史记·六国年表》亦记:“或曰: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作大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故禹兴于西羌,汤起于亳,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秦之帝用雍州兴,汉之兴自蜀汉。”这里“西羌”一名,《集解》云:皇甫谧曰:“孟了称禹牛石纽,西夷人也,传曰“禹生自西羌,是也。”《正义》又云:“禹生于茂州汶川县,本再驻国,皆西羌。”据之看来,大禹的确生于西羌,然而西羌范围甚广,“石纽”又在何地?果若张守节所说在汶川吗?查有关史如知,西羌分布于今甘、青、川的广大地域,而其中心居地是在河湟一带,包括黄河上游及湟水、大夏河、洮河等地。《史记正义》将“石纽”定在汶川,未知何据,而石纽的地望更有可能是在河湟之域。

  《水经注》卷二记,洮水支流大夏川水(今广通河),“水出西山,二源合舍而乱流’径金纽城南。《十二州志》曰:大夏县西有故金纽城,去县四十里,本部尉治。又东北径大夏县故城南。”同卷又记,漓水(今大夏河)一条支流“东北流径金纽大岭北”口此处“金纽”有无可能是“石纽”?未详。临夏马志勇等则认为,大禹出生的石纽就是大夏县西10公里的今和政县蒿支沟,因石山为红色,历史上因此设过金纽县,禹出大夏,广河是大禹的故乡,禹部落属于原生活在甘青地区的羌族向东发展的一支。他们还认为,大夏县的县治就在今广河县阿力麻土乡古城村,称之为“夏古城”。还有学者认为,夏禹的“夏”很可能是从“大夏”和“夏水”引来的,故先有“大夏”,后有夏朝。以绚烂的彩陶著称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的主要分布地域亦在河湟一带,彩陶叫夏陶,其中心区域在大夏河、洮河中下游,因而又有学者认为,以广河县齐家坪命名的齐家文化出现在4000年左右,和夏王朝出现的时间大体一致,这一现象令人瞩目。还有人认为,大禹称作夏禹,又叫夏伯,临夏州曾有过大夏古城、大夏县、大夏郡、大夏长、大夏川、大夏节度衙等一系列带“大夏”的古名称,应都是与夏禹有渊源关系的。这些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大禹的故乡究竟在哪里?从古至今是个谜。近年全国不少地方掀起大禹故乡争夺战。四川汶川、北川、都江堰等地,浙江绍兴、河南禹州、山西夏县、安徽涂山、山东禹城等地愈争愈烈。然而我省在这方画的声音还颇为微弱,甚或不为人知。从以上所论我们也有理由认为,大禹的故乡在大夏川、洮河、大夏河流域是其重要的发祥地。

  二、关于深入挖掘大禹文化资源、促进我省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路和建议

  由此可见,甘肃蕴藏着十分丰厚的夏禹文化资源,甚或为大禹的出生地,这是我省华夏文明的传承创新区建设中一笔可资利用的、有待开发的十分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倍加珍视刷深入挖掘、研究。为之提出以下几点思路和建议。

  1、省上有关主管部门及领导,应充分认识大禹文化在廿肃的重大影响,充分认识挖掘、开发大禹文化资源对于提振我省文化品牌和丰富我省文化内涵的重大意义,对于促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文化大省建设的重大意义。应将大禹文化列为甘肃人祖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一项重大资源,积极规划部署,予以深入挖掘,使之与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岐黄文化、先周先秦文化等一起,共同构成我省始祖文化的强大的资源支撑,以充分显示甘肃华夏文明深厚的内涵和多彩的面貌。

  2、动员广大地方史志工作者、文史研究者及相关人员,系统查阅有关涉及我省大禹文化的各种文献(含正史、出土文物、文集、野史、笔记、地方史志、碑文等),并在全省范围内广泛收集有关大禹的各种传说、故事、珍闻等,理清我省大禹文化的家底,将有关记载列入我省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深入研究,搞出一批有重要影响的精品成果。

  3、探寻大禹文化在陇原大地上的各种遗迹,对于现存一些市县的大禹庙、大禹碑等遗迹,应采取有效措施妥加保护。建议组织专业人员,对于广河县下古城、上古城等重点遗址进行必要的清理和发掘。

  4、临夏州应倾力打造“大禹故乡”这一文化品牌,充分利用备种媒体做好宣传工作,通过举办公祭大禹等活动,在全国形成应有的影响。

  5、可在广河县(或积石山县等),营建大禹文化产业区或大禹文化博览园、运用书法、工艺、动漫、花儿演唱等多种方式和手段,全方位地展示大禹文化,以及彩陶文化、丝路文化、黄河文化、民族文化等内容,形成有一定实力的文化产业基地,带动临夏经济发展。

  6、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充分开发大禹文化旅游资源,打造一批以大禹文化、彩陶文化等为题材的新的旅游产品,也可考虑举办大禹文化旅游节。

  作者:李并成,敦煌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分享到:

时间:2016-05-19   来源:齐家文化网   打印页面 阅读()
相关内容

    Copyrights©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甘肃省齐家文化研究会

    甘肃省齐家文化研究会 广河县齐家文化博物馆 主办

    地址:广河县城关镇河北新区广仁街1号 邮编:731300 电话:0930-5936016 传真:0930-5936016

    陇ICP备2021002768号  甘公网安备62292402000104号 甘公网安备62292402000104号

    技术支持:甘肃南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