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居址
齐家文化的房屋大多是方形和长方形半地穴式建筑,房屋中央和四周有支撑屋顶和矮墙的木柱,有的房屋还带有回廊,
屋内有白灰铺成的居住面,具有防潮的作用。房屋中间有一圆形灶,门道大多向南。白灰面房屋是齐家文化建筑技术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因居住环境的差异,房屋建筑方式也有差异,齐家文化还有窑洞式建筑。
2、墓葬
齐家文化先民有自己的氏族公共墓地。一般位于聚落的附近,既有成片的墓地,也有分布零散与居址交错的墓地。墓地规模大小不一。墓葬的形制结构以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为主,部分为圆形土坑墓与“凸”字形墓。墓葬的方向绝大多数是朝向西北方,有单人葬和合葬,合葬墓有成人合葬、成人与儿童合葬、成人与婴儿合葬三种。从成年男女合葬可以看出男女之间不平等的地位和财产分配不均的现象;各遗址中发现的殉葬现象是当时社会阶级对立的写照。这些墓葬资料展现着氏族制度在瓦解、阶级产生、文明将要诞生的发展进程。
3、祭祀与占卜
原始信仰是上古时期精神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齐家文化各遗址中均出土了卜骨,这些卜骨只灼不凿,虽很原始,但能说明当时占卜风俗已经出现;还发现了与祭祀活动有关的“石圆圈”遗迹。在当时的条件下,先民们对客观世界缺乏充分的认识,往往把一些没有因果关系的事象与鬼神的喜怒哀乐联系起来,以祭祀和占卜的形式寻求答案、祈求帮助。这些活动一般由巫师来完成,在社会发生阶级分化的齐家文化时期,祭祀与占卜活动已经制度化和规范化,巫师很可能已经与社会权力结合,成为一个特权阶层。
4、东西文化的交流
齐家文化的分布地域处于中国地质地理上二级阶梯和三级阶梯之间的过渡带,东部是农耕文化发达的中原及关中地区,西面是适于游牧文化的青藏高原及新疆地区,因而齐家文化具有东西文化共有的特征,形成了独特复合文化,反映了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社会状况。因其处于东西方文化的结合部,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从出土器物可知,陶器中的细泥红陶双大耳罐受黄河下游龙山文化的影响较大,而夹砂圜底器又流露出游牧生活的气息,从出土铜器的造型和合金成份来看,又与中亚地区有较密切的联系。所以齐家文化也反映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早期情况。